如商業劇場般輕盈《這是真的》
2月
27
2012
這是真的(表演工作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3次瀏覽
謝東寧

20世紀初的法國,由於工業化的發展,社會條件發生劇烈變化,其中因為人口的高度集中,造成了都市化的現象。此時的首都巴黎,聚集了一批有錢的資產階級,這群人也支撐起在市中心林蔭大道上的眾多商業劇場演出,於是「林蔭大道劇場」(Théâtre de Boulevard)也成了布爾喬亞戲劇的代名詞。

「林蔭大道劇場」上演的戲劇,當然是以專門取悅資產階級的通俗喜劇為主;而後來相對發展出來的「人民戲劇」,則與前者分道揚鑣,目的是要製作廣大人民能夠受到教育,及發揚戲劇藝術的戲劇。所以,這兩種戲劇因為目標不同,劇評人對於其評論,標準自然也無法相同。

國內因為現代劇場發展較晚,所謂商業劇場的概念尚在萌芽,但日前表演工作坊在台北城市舞台上演,由丁乃箏導演的「舞蹈+戲劇」《這是真的》,無論用何種領域、標準來看,都要列入標準商業劇場的範疇。

本劇是導演繼上回「戲劇+音樂」《彈琴說愛》之後,又更進一步實驗之作。編劇是從張愛玲三百多字的極短篇小說《愛》出發,找來各三位年輕漂亮的演員與舞者,利用戲劇、舞蹈、音樂、多媒體影像等不同形式,在乾淨明亮的舞台及美麗的燈光效果之中,輕盈地剪裁、拼貼多個關於愛情的小故事,包括「這是真的」、「等待」、「機場」、「愛情銀行」、「愛情補習班」、「甜在心裡」等片段。

張愛玲的《愛》用極短之篇幅,挑戰關於一篇小說的長度,言簡意賅地傳遞一對男女在漫長時光中的兩次相遇,以及故事背後的耐人餘韻,是藝術(文學);但是到了本劇,舞台上一切元素運用,都如羽毛般(劇中的重要象徵)地輕盈,刻意出現的眾多符號,從異國情調、香水品牌到電子商品,都扁平到只有符號本身。演出從男演員口述的一段模仿(《愛》)故事開場,然後全部演員登上愛情航空的航班,帶領觀眾經歷過幾段想當然爾的愛情故事,段落中穿插舞蹈及流行音樂,然後大家又平安返回機場。

全劇在導演的精心安排下,為避免增加觀眾負擔,所以故事輕盈、內容可口,少許思考但點到為止,稍微想像但不需用力;但整體節奏流暢,影像燈光效果表現極佳,整體概念也屬上乘,唯一缺少的只是內容,最大干擾是整場,透過演員麥克風傳來的平版聲響(聲音可以更細膩處理層次)。

其實商業劇場不代表不重內容,以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岸成功的演出,甚至如在國內曾經上演,劇作家雅絲米娜.雷扎(Yasmina Reza)的機智緊湊劇作《ART》,都有極紮實的內容與技術(包括演員與導演)。但在這裡,導演讓演員跳普通的舞、讓舞者演普通的戲,這種跨領域不但低估了「領域」本身,也看輕了商業劇場本身的專業魅力。不過,商業劇場在台灣剛起步,眾多批評只是期許,以表演工作坊以往作品的高度,相信往後在此領域,一定會有更精彩的創作。

《這是真的》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2/02/24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丁乃箏之前用《彈琴說愛》嘗試「音樂劇場」的另類可能,頗見成效;這趟「舞蹈劇場」之旅,卻力有未逮。主要問題,是舞蹈未能成為劇情的關鍵環節(如音樂之於《彈琴說愛》),只成為表現的花邊,至多達成調節演出節奏的效果。(鴻鴻)
2月
27
2012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