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那晃,變,唸?《白水》
6月
16
2015
白水(同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3次瀏覽
蔡晧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白水》敘事時間由許仙誘騙白蛇飲下雄黃酒,而至水漫金山後收服的核心片段。不同以往的處理方式,導演將敘事主聲交給法海,並且新增沒有對白的內心獨白:雙手合十、潛心修行的法海,突然心念湧動雙肩顫抖,調息鎮定後右手卻化成了蛇型,自有生命般竄動!法海用左手抓蛇,但壓不過的蛇性爆發,完全化身成蛇妖───憤怒的蛇信發出斯斯聲,四處狂舞張望!在顫抖與迷惘中法海撿起地上的外套,罩住了自我。而後霧起,召喚法海心魔,詩隊人物為其心情投射,分別是渴愛的白蛇,是人而得愛的許仙,不懂愛的青蛇。

在幻象中,法海撫摸青蛇,兩蛇在缺愛的共通點下共鳴,誘發自我渴愛與成人的慾望。感到缺乏而不住顫抖,穿上外套來抑制內心的「冷」。

劇名為《白水》,白,是白蛇的「白」,而水則引人聯想「水漫金山」、「女子如水」、「情感」與「吸收天地山水靈性成精的蛇」。因此一式的水藍色裙裝,代表著所有人皆有「水」的特質。法海硬挺的黑色西裝外套、紳士帽暗示著:以神性的外表示人,以神性的觀點判斷,卻以裙擺搖曳「水」的特質來行動。這是導演將法海化成蛇妖的方式,詮釋法海以肉身修行未果,因此需要法器掩蓋自我。神性無法內化,也無法自我認同的法海變成了矛盾,自毀不成只好迫害他人,實踐神性來降低矛盾。

「是誰在那晃,晃,輕輕晃?」法海內心辯證中,詢問著「誰在晃?誰在變?誰在唸?」晃的是在神性與蛇性之間的徘徊晃蕩;變的是捨棄蛇身,以神性的面目示人;唸的是口中的佛號與天綱法紀,默唸死背來接近神性。

空無一物的舞臺,劇情與人物關係只能憑演員呈現。這令人聯想到歌仔戲以演員為主的表演方式,唯美的坤生,節奏感的聲調,象徵的服裝與寫意的身段。除了上述優點外,演員的口條與動作更精準到位。一、咬字清晰:如白蛇:「人畜何處分?心、肝、骨、血、肉、身、眼、耳、鼻、口、肛門,痴心相待,無比真誠。」演員能完全掌握此拗口對白,讓人讚賞。二、聲音表情豐富:如許仙重覆說著「我深愛著她,但我也害怕。」說出了情愛與陰霾,說出了迷惘,又說出深深的恐懼;又如青蛇突然高亢嬌媚,又一兩字低沉暗示獸性翻騰。三、身段唯美:經過印尼傳統舞蹈訓練,使蛇身嫵媚,蛇形張牙舞爪又靈動,即使擁抱、轉身、奔跑與倒地,沒有一刻不是蛇;即使開心、憤怒、絕望與痛苦,更是無處不動人。

許仙以神性的袈裟保命,無法領略神性的兩蛇,中邪似痛苦繞圈奔跑;喝下聖水(雄黃酒)的白蛇狂哭狂笑。為甚麼追求神性會導致「同類殘害同類」的結果?本劇剝離了服裝道具後直指神性與蛇性的對抗,「擅化人形,自取其辱」法海以此話斥責白蛇,卻也道破了他無法面對成人的慾望,轉而尋求更高層次的進化──「既然不能成人就成佛吧,成佛便無慾」。透過文本與演員表現能夠得出此結論,但未說明「同類何故殘害同類」的其他可能,聚焦於「神性」而忽略了如錢權造成「慾望殘害慾望」的可能性,「大題小作」稍嫌可惜。但仍是一部演技精湛、善用劇場元素使人為之焦慮、動容又過癮的戲。

《白水》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5/06/13 14:30
地點|基隆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戲曲演員的身段有更多包袱,如何打開程式化的身體對演員而言可能是一場歸零的開始、需要更多的嘗試與勇氣,因而把所有的焦點都讓渡給聲音的表現。
12月
26
2022
法海的慾望為何、又為誰而湧動,以及導演將文本重心移交給法海的目的為何等等,似乎無法在中間大段的對話或肢體舞動之中獲得更多的推演與解讀,是以這般翻轉的企圖,徒有姿態展現。(楊美英)
6月
04
2015
重新搬演《白水》如果無法與當下的時事相連結,那就只能像復刻版的黑膠唱盤,重溫舊夢的滋味罷了。更何況田啟元在《白水》,甚至1995年全女版的《水幽》,所實驗的身體訓練與聲音的結合,是此一新版本所難以項背。(葉根泉)
6月
01
2015
同志情慾為何「於世不容」?蛇何以是「妖」必須被斥於外?全劇沒有解答,也沒有進一步探問,似乎視為既存現象而接受。撇去性別指涉,這版創作甚也沒有意識到舞蹈和戲劇編作思維的差異,或細膩地處理文字與動作之間的對應關係。(林乃文)
6月
01
2015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