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遊牧的身體展演《身體平台》
3月
05
2012
身體平台/終(劉人豪 攝,莫比斯創作圓環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4次瀏覽

陳柏廷《竹藪中》、林宜瑾《終》、姚尚德《驅。殼》

時間:2012/02/17 20:00

地點:台北市忠泰廢墟建築學院

文 陳佾均

這是三個作品,也是一場演出。以「消費時代的身體游牧」為題,資深劇場工作者謝東寧與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共同推出《身體平台》的系列作品,邀集陳柏廷、林宜瑾及姚尚德,在即將都更改建的一棟五層樓的廢棄公寓中分別創作。三位創作者各異的身體訓練背景,亦拓展了以「身體」為題的實驗可能。

陳柏廷的《竹藪中》以芥川龍之介的同名小說為本,集中在武士(陳祈伶飾)遇害、他的妻子(吳依婷飾)遭強盜(陳柏廷飾)性侵後,三人對事件始末之描述的落差與矛盾。表演策略上,演員各自以高度風格化的身體表現角色:鈴木式沈緩而高能量的動作刻劃強盜的力量、陽剛與內心衝突;日本舞俑呈現妻子的輕柔;同樣受過鈴木訓練的陳祈伶,力道集中核心與下盤的動作則展現了武士先是眼見妻子受辱,而後必須面對她的背叛這過程中的扭曲與癲狂。

刻意區別的身體風格不僅塑造出三個人物,在空間和音響的搭配之下,亦營造出全然不同的三種氛圍。風格化的選擇放大並強化了動作的細節,與獨白敘述式的語言相輔相成,於是三人心中互相衝突的世界輪番上陣,相互參照卻又無法相容,猶如觀眾眼前的這三個肉身。

林宜瑾的《終》跨越二、三樓的空間,與一樓的戲劇對照在形式上簡單許多,參與者可以專注在空間中的聲音與身體上。燈光的使用突顯空間奇異的性質,打破隔間,同時是室內也是室外;而明滅的光源也像是舞者陳韻如身上的生命氣息,舞者身體沿著三樓樓梯滑下的一幕令人動容。身體在空間中奔跑、顫抖、依附、拖行、焦慮、喘息,嘴裡喃喃地念著關於死亡的字句,與燈光還有Coordt Linke的鼓聲時而應和,時而對抗。與之前從階梯滑下時純粹的肉身形成對比,燈光像是內在的能量、身體裡的靈魂。突然之間,這股能量被奪走了,舞者貼在半透明的布幕上,肢體扭曲,原來活生生的身體現在不過是如同案發現場粉筆繪成的一個人形。作品擺盪在動靜、立體與平面、內在能量與表面身形之間,充滿能量和張力。

接著姚尚德出現,赤裸的身體上罩了一件輕便雨衣。因為雨衣緊緊貼在身上,我們知道雨衣下的身體汗水直落。半透明的雨衣反而成了這個身體的皮囊,可以讓我們透視這個肉身(像神農氏的肚子一樣的人體實驗室)。演出從擁擠的三溫暖木箱空間(是否也是一個將我們裝載其中的《驅。殼》?不過平常的三溫暖很舒服,這裡可是擠得讓人不得不意識到自己身體),移動到其他樓層,最後回到了一樓的騎樓空間。過程是表演者與身體(病痛和排泄等)、空間,及參與者的肉搏戰,用肉身無比的真實一再挑戰習慣的感知模式與安全距離。

《驅。殼》在處理人我關係的策略上隱約透出一種進程:在三溫暖裡,參與者完全被「物化」了,成為默劇表演中的水瓶、外套及櫥櫃等生活用品。離去之前,表演者眼神驚懼,似乎明白了眼前不是個人世界的物件,卻是許許多多的他者,其他的「人」。之後的片段裡,表演者用赤裸裸的身體企圖與其他參與者依偎,但這樣的接觸自始至終似乎也只是肉搏的一部份,拒絕進一步的結構分析。又或者和每一個觀眾的接觸,都是一種試探,有人溫柔配合,有人恐懼迴避,有些人,則與自己展開一場搏鬥,要你死我活,要同歸於盡,如同我們在生活中戰戰兢兢的每一步。

原來似乎漸漸迷失的能量,在到達一樓時重新恢復了力道。姚尚德與防火巷中摩托車,以及路上汽車正面衝撞的安排,不僅透過肉身與機械的撞擊,大大刺激了參與者的感知,當裸身離開忠泰廢墟這個「例外狀態」的空間,現實與虛構的界線也被模糊了。當日正好有一位不知情的婦人經過,看到了這一幕,臉上滿是驚駭。

由一樓到頂樓,再由表演者匍匐的身體帶我們回到一樓;從第一部作品的戲劇獨白,到第二部的字串、喘息與音樂,我們抵達完全沒有語言,也沒有音響音樂的最後一部;從全然的故事時空、到現代而抽象的生命狀態,繼續走到三溫暖中的魔幻,最後回到騎樓、防火巷與路過婦人驚駭臉龐上的現實。這是三部創作,也是一個演出。在八十分鐘的時間裡,身體試圖用多種語言與我們對話。

這樣多元的邏輯,也打破身心的二元對立。事實上,在「身體平台」看到的不只是身體,而是整體,包括聲音、空間、燈光,當然,也包括意義。三部作品的空間與燈光使用非常細膩,更加突顯各個創作的結構策略。比如廢墟中的沙堆與植物讓空間質地更加無法歸類;《終》運用燈源變換,與參與者自由移動的角度,在演出中不斷切割出新的場域;《驅。殼》靈活使用摩托車的大燈作為照明、簡單燈泡的搖擺和木結構在廢公寓裡形成動態的光影等。「身體平台」整體的策展策略,透過片段的結構,讓創作者可以更沒有包袱地實驗身體在空間中的豐富性,也不禁令人好奇,每個片段所採取的策略,是否有可能加入戲劇性,個別發展成獨立的作品。因為游牧,我們看到實實在在的風景,期待這些風景未來可以說出更多故事。

《身體平台》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謝東寧策展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問題仍然是:形式軀殼之實驗或易,肉身的拾回實屬艱難。如何在邊界法則內外,以身試法,《身體平台》上,畢竟終於擺出了一個提問的姿勢,然而接下來創作者所需面對的近身肉搏,呼吸和屏息,才正將開始。(李時雍)
2月
18
2012
小劇場的抗爭早就因為自由開放失去「巨大的敵人」,而顯得蒼白虛弱。而今,在姚尚德的《驅。殼》裡,又重新借殼,看到他為「化身自願冷默與疏離的敵人」來奮戰。(陳品秀)
2月
14
2012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