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翳燈幻間《靜/止》
11月
08
2017
靜/止(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8次瀏覽

文 鄭宜芳(表演藝術工作者)

舞台正中央一道長形白幕從天而下,白幕前方置放著一長條形餐桌,桌面擺滿精緻的餐具器皿,素樸、透明且乾淨,用餐的人,收拾的人,來往之間平靜的彷如鏡面的黑色水面漾起陣陣漣漪,時間,於此具體而現;低限且尖銳的聲響伴隨著懸吊的微形攝影機呈現在螢幕上的靜物視角,空間,於此油然劃出。

對食物的渴求與食用源自人類最根本的生存需求,由此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餐飲法則、儀式,無非是為完善和提高「吃」這一行為。因此餐桌這一日常物件的開頭立即將觀者的視點帶回自身,由自身的內在觀察出發進而投射於外在表象世界。呼應作品後段出現椅子、玻璃杯、刀叉、書籍等日常物件掉落毀損、破裂的影像,同時暗喻在日常生活起居裡時間無所不在,每一時每一刻,時間都在流逝,以及宇宙規律裡物質的力量與結構。

無色黑白的世界裡,冷靜而節制,透過即時錄影、預製影像與黑色水面共同創造了虛實交錯的時空,混淆著究竟是水面真實的虛構亦或是影像虛構的真實;三位舞者躺在桌面緩慢而動的肢體,透過即時投影形塑出另一種觀看的角度,似奔跑似行走,似虛幻似真實;那隱藏在夢幻燈海阿伊努民謠中緩緩起舞的人影;螢幕上潮水拍打的岸邊於傾刻間幻化為漫入水面的大海;或者舞者與剪影的共舞,在時間差裡或同步或不同步的起落。

舞者劃出的水波終將無痕,螢幕上的影像終將不留影,如鏡的水面既是時間的具象載體亦是一種映照,無波無動的映照出實相與虛相,是舞者肢體呈現的是「實」還是影像中的肢體是「虛」,或是鏡頭上的才是「實」而身體的才是「虛」;那由人工塑形而成的自然雲霧,在燈光照射下是真是假;那自言自語式不成章法的破碎語言紙片漫灑向天空時,竟柔美如櫻花般華麗散落。每一景像的轉換皆將虛實相互映照並置,彷彿不斷在提問:是否能夠穿越事物的本質看見萬物之間的關係。

靜,不只是動作的停止,還可以是聲音裡的無聲與缺無,而無聲的靜寂卻唯有聲響才能表現。在坂本龍一與原摩利彥的音樂中,簡樸淡然的鋼琴旋律在尖銳的電子聲響中劃出了一個無所不有卻靜謐含蓄的空間,電子聲效與環境聲響的運用彷彿容納了宇宙間無數異質聲音的一部份,綿綿無盡頭,而阿伊努民謠在黃色燈海裡幽幽地吟唱著,是黑白世界唯一一抹異色,因而更加顯現時間的廣袲無垠與空間的簡約幽靜。

天道運行,四時更替,萬物生養變滅乃唯一之不變,《靜/止》裡呈現了萬事萬物的一體兩面與剎那即為永恆之美,相對/絕對,黑/白,動/靜,明/滅,生/死,實/虛,反應出日本獨有的「物哀」美學與生死觀。時間,存在這最細微的變化當中,而空間裡無所不有,因此無論四季的遞嬗、潮水的翻騰、雲霧的聚散、燈海的夢幻乃至身體的舞動,皆是非永存,於人類時間裡皆是瞬息,皆是滄海桑田,在轉瞬即逝的景像中看見世界的流轉,在一個個美麗的空間裡看見時間的面貌,並於流轉中看見美的情懷。

《靜/止》

演出|高谷史郎
時間|2017/10/1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高谷史郎藉由反轉日常的度量,巧妙地控制了觀眾的時間之感。我們能夠指認絕大多數的物件和感受,舞台上的一切有點熟悉有點陌生,可以說是奇景,但也並不那麼讓人驚訝。(王昱程)
11月
03
2017
靜止,是時間的也是空間的:靜,是聲音的缺無,是時間的暫留,卻因此加強了空間存在的份量;止,是形象的不動,是空間的定位,卻因此彰顯了時間流轉的痕跡。(吳政翰)
10月
26
2017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