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詩與舞對話《遊戲之後》
11月
30
2017
遊戲之後(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3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遊戲之後》是另一文學與舞蹈的跨域創作,顏艾琳的詩,筆觸溫柔含蓄,卻在字裡行間深刻敏銳的切入生死議題;顏鳳曦的舞,總是大膽抽象無極限,這回卻反差地以親子舞蹈劇場形式呈現。於是,詩舞合一產生的化學變化,在小劇場的空間裡無邊無際的渲染。

演出共分為三段進行,第一段是在進入劇場前,由舞者們引導觀眾,於鋪在大廳地板上的大片白紙上用蠟筆塗鴉,舞者們也藉機在塗鴉紙上翻、滾、推、拉。這應是個老少咸宜的遊戲場,可惜除了舞者外,只有兒童觀眾進入遊戲場塗鴉,成人觀眾都選擇觀看。其實也不奇怪,隨著年歲漸長,我們大多在事端中選擇置身事外,是否旁觀更能看清日常中的無常?選擇加入塗鴉行動的孩子們是否真能選擇他們的生命棋子?我更好奇的是,這群孩子是否知道他們正參與一場探討生死無常的遊戲?

第二段是在進入劇場後,由舞者引導觀眾在劇場內的舞台地板上玩鬼抓人遊戲,這是個多數孩子們熟悉也喜歡的遊戲,而這裡引入的生死無常比塗鴉更無縫無痕卻深層的讓場上每個孩子浸潤其中。如同第一段般,只有兒童觀眾加入遊戲,他們彷彿不知不覺的進入生死循環的人類活動,可惜成人觀眾只有陪伴孩子上舞台的家長,他們忙於照顧自己的孩子而無暇互動,其他成人都只是旁觀者,這雖然沒有什麼不對,卻也似乎讓場上少了點火花。於是我們看到,發出求救訊息的孩子、終於被救走的孩子、正在逃命不想被鬼抓到的孩子、不幸被抓去當鬼的孩子,個個都在和他們的無常拉扯,他們的舉動呼應顏艾琳的詩:「生是遊戲」;但,「死」一定是結束嗎?我不禁想問(但無意辯論)。

第三段開始前,小觀眾都被引回座位區,舞台的背幕上本有著如揉過的圖畫紙,被棋盤的畫面取代。此時,小舞者鄭聆心看著兩位女舞者如棋盤上的棋子般前進後退,另一位舞者宛如命運之神(也或許是死神)般操弄著對弈的局面。顏艾琳的詩在舞蹈進行中朗朗誦讀,語調雖輕柔如小溪謐流,內蘊卻磅礡如大洋般的灌進耳際、腦中,大大擾動聽覺、視覺與意識間的傳導對射。舞者們邊嬉鬧邊笑答,一句句:「你輸了」、「傻瓜」不斷重複,看著舞再回想節目單上的文字,「讓我輸給你,換來你每一個笑、笑我傻,……」,詩與舞共振,強力撥拉看官的心弦。

舞台上的紙被捲到下舞台,變成個大隧道,舞者們再度邀請觀眾上台,縮進白紙下,穿過隧道後再回到各自的座位上。他們像是剛體驗了爬山的歷程,也像「偶然而生,必然往死裡而去」般的進入人生隧道,出了隧道也回到了原點。接著,在捲起的白紙縫中,伸出一雙手,起先只有雙手指頭彼此環繞轉動。隨後,女舞者將頭探出紙縫外,持續把紙捲起包住身體,此時她像個大偶,終於爬上了山的頂峰,可以俯瞰全景時,卻也已走到了路的盡頭。另一位女舞者身上背著小女孩,像是背了個沉重的包袱,命運之神緊跟在後,她的身體接近地板的爬行,彷彿正「孤獨地爬,一個人的山」。

背幕上的影像轉變成一棵樹幹的根座,小女孩獨坐在上舞台偏右側的地板上,葉子窸窸窣窣的從上方飄灑在她身上,同時,命運之神走到觀眾席一一詢問:「你是誰?」。舞台上的白紙已被捲到左舞台,誦讀的聲音說出一長串英文名字,「Albert, Baron, Chad…」,也問著名字主人的來處,「加州、佛州、康州…」,這悼念埋骨菲律賓美軍墓園的殷殷細語,不禁令人感到一陣悚然,這人造的無常何日才會終止?舞者們四處漫走也和身邊的小孩們玩,但小舞者仍獨坐在舞台上,隨手撥弄地板上的葉子,此時上方仍有零星的葉子持續飄落,此情此景蒼涼無比。

兩位女舞者走上舞台牽手互繞數圈,後又緊緊擁抱好久,近乎插針不入。她們是震後緊擁的身體、相互撫慰的靈魂,為接下來玩的拋球、接球遊戲開了前導。舞者們在拋、接球時狀似輕鬆,觀眾也看得開心,卻不知「誰給了我們一顆對拋的球?」,自己又拋給了誰?漏接時,又會出現何等的無常?在球的遊戲進行時,命運之神再度出現,似乎表明一切的日常與無常都在他操控之下。生死遊戲之後又是什麼?遊戲真的結束了嗎?無解,留待自己探索。

風團此次演出的舞者中,有了幾張新面孔,他們為這場製作注入了新貌,而小舞者鄭聆心恰如其份的置入,既不顯得超齡,也不是稚氣的討喜,她特殊的表演氣息透露在簡單地走動與靜立時,使我想起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電影《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中的紅衣小女孩,無辜、純真卻必須面對無常的命運。看完《遊戲之後》的舞蹈,再看一次顏艾琳的詩,一整天的思緒百感交集。

《遊戲之後》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時間|2017/11/26 11:0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將紙張捲在身上時,就如厚密的蛋殼;當紙張再次伸展開,凹凸不平的皺褶就是崎嶇難行的山路。紙亦如人,在舞台上出演它的從生到死。(吳佳茵)
12月
19
2017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