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絃外情《比利時小提琴家伊凡諾夫獨奏會》
4月
17
2018
比利時小提琴家伊凡諾夫獨奏會(台灣絃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4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他們用音樂表現高盧文化的與眾不同,用卓越的演奏傳承法比技法的榮耀,用謙和的態度見證歷史的奇蹟,再用熱情的投入散播希望的種子,讓更多人感受到音樂的美好。

這一對來自比利時的兄弟檔,哥哥優席夫・伊凡諾夫(Yossif Ivanov,以下稱「優席夫」),這位小提琴家年僅三十出頭,在18歲時成為伊莉莎白皇后大賽銀牌得主,之後就活躍於音樂界,在國際間早已建立一定的知名度,並數次來台,最初是2014年與高雄市立交響樂團,演出拉威爾《吉普賽人》、蕭頌《詩曲》、聖桑斯《序奏與迴旋隨想曲》,之後也於2016年舉行獨奏會,並與台灣絃樂團 (以下簡稱「台絃」) 合作演出,今年暮春時節再續前緣。

弟弟菲利浦・伊凡諾夫(Philippe Ivanov,以下稱「菲利浦」),同樣是樂壇表現優異的佼佼者,履次在重要的國際比賽中脫穎而出,也是音樂界炙手可熱的鋼琴家。這次兄弟聯手出馬,共同詮釋四首經典的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作品。

這兩位音樂家的演奏風格偏向優雅純淨,就算是拉奏德奧作曲家的作品也不忘奏出圓潤透明的音色。上半場演出莫札特與布拉姆斯的奏鳴曲,皆為充滿感傷悼念的作品,是刻骨銘心的,也是深刻內斂的,因此他們捨棄大起大落的情緒波動,採用黯淡的音色,讓情感節制的表達。所以從整體來看,兩位演奏家的音色處理是層次分明富立體感的,小提琴的平行樂句與鋼琴的垂直和聲,互相連貫、交錯、呼應;從細節窺探,處處皆精雕細琢,並刻劃深沈的情感。雖然在上半場兩首樂曲的一開始,優席夫的運弓穩定度似乎有些力不從心,但與菲利浦合奏,不論是音色及音量的平衡性與互動性是令人驚豔的,展現出絕佳的默契,甚至有些在音色上極致的明暗深淺,竟可演奏的如此細微深刻。

尤其在布拉姆斯的奏鳴曲中有很多綿長的樂句,優席夫小心翼翼的呵護每個弓速的細節,不慍不火、乾淨俐落的控制拉奏的所有力度及每一個發聲位置。第四樂章為激動的急板,菲利浦在序奏一開始就呈現出主題的輪廓,紮實而穩重,小提琴靈巧的運弓,每顆音符皆粒粒分明,聽起來除了表面上的咄咄逼人之外,更感受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般的局促不安,十分引人入勝。

下半場的表現令人連呼嘖嘖,拉威爾奏鳴曲的三個樂章成功的征服了現場觀眾的心,這兩位音樂家除了更加的合作無間外,也溫柔的強化這首樂曲的不協調性來產生聲響上的對稱。譬如說在第一樂章中段小提琴與鋼琴,在全音階與不和諧音程中,你來我往、此起彼落,彷彿身處塞納河畔天南地北的閒聊;第二樂章用雙調性表現藍調風格,小提琴與鋼琴分別模仿薩克斯風與吉他,充滿慵懶的韻味;第三樂章小提琴的快速音群與鋼琴的穩定節奏產生出二元對立等等。這些看似相衝突的音樂元素,竟是如此的互為表裡,毫無違和感。音樂的結構非但沒有四分五裂,反而更緊實完整。

維尼奧夫斯基《原創主題變奏曲》為音樂會的壓軸,這也是伊凡諾夫兄弟向維尼奧夫斯基兄弟【1】「脫帽致敬」。除了優席夫的高超技巧及絕佳的現場演奏能力,掌握和聲架構的菲利浦也不遑多讓,用鋼琴四平八穩的支撐著整首曲子的樑柱。這首曲子一開始就給小提琴家一個無伴奏宣敘式的「下馬威」,但優席夫不論是在大跳音型、跨絃、連續雙音、左手撥絃、長短弓、任何的跳弓、頓弓等等艱難的技巧,皆表現的遊刃有餘、身手不凡。

值得一提的是,主辦單位台絃不定期舉辦一系列的講座,有計劃的培養觀眾對音樂的賞析能力,也定期邀請國外客席音樂家來台參與演出及舉行大師班,與台灣音樂界近距離互動,對於國內絃樂教育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不過由音樂會的曲目來看,這場演出應該為「小提琴與鋼琴的二重奏」,鋼琴與小提琴絕對是同等重要的,所以在海報、節目冊封面及其他各類文宣上,是否被定義為「獨奏會」是很有斟酌的空間。

伊凡諾夫兄弟對於台灣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除了親自遠赴花蓮演出之外,也參與台絃所發起的「偏鄉巡迴教學計劃」公益活動計劃。所以這場音樂會除了展現兄弟連袂的絕佳默契及技巧外,更增添了幾分暖意,優席夫與台絃的多次跨海合作也為人所津津樂道,由衷感謝這兩位來自遠方的音樂家,以「兄友弟恭」的方式共同為台灣獻上無限的祝福。

註釋

1、哥哥Henryk Wieniawski 是小提琴家,弟弟Józef Wieniawski 是鋼琴家

《比利時小提琴家伊凡諾夫獨奏會》

演出|優席夫・伊凡諾夫(小提琴)、菲利浦・伊凡諾夫(鋼琴)
時間|2018/04/09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