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身體畫當代《2019點子鞋》
1月
31
2019
點子鞋2019(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61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2019點子鞋》,呈現五位編舞家的作品。我為了韓國編舞家李政潤的作品由兩組不同文化背景與訓練的舞者演出而看了兩次,目的是想要了解,他的作品由韓國舞者詮釋和由臺灣舞者演譯的差異。

李宗霖編創的〈無殼〉雖是以偶數形式上演雙人舞,卻明示甚多單數形式的立面,這些形式特別表現在服飾及動作的對立面向。開演時,兩位女舞者在右舞台角落肩靠肩,她們在數次燈亮燈暗中變換姿態,有時延展如彩蝶欲飛之勢,有時蜷縮如繭中小蛹,無論如何變換身體姿勢,她們總是緊黏著對方,像對方的依靠般相互支撐。兩人都是一腳穿硬鞋且無衣物覆蓋,另一腳穿著軟鞋且覆蓋在長襪下,此時我開始思索,無殼指的是沒穿硬鞋的那隻腳嗎?難道軟鞋不算舞台鞋?還是她們兩人是因無殼而相互倚靠?對於這個問題,直到演出結束,我仍然無解,所幸並不影響作品的質地。當她們朝舞台中央移動時,背幕上的剪影漸顯彼此黏稠度的不足,因而讓緊黏的身軀逐漸剝離。拆開後的她們各自以雙腿交叉呈現切割動作(croisé)朝不同方向延展上提,分離的態勢相當明確。在串串紅光下,她們延展的身軀分分合合,一跳一停間,增添了多層次的動覺變化及視覺刺激。但此時卻突然的畫下句點,讓這無殼的作品似也加了無尾的暗號。

魏梓錂的〈Dominator〉在陰柔中暗藏剛烈的韌性,高調張揚衝突美的女性氣概。過去多年只知道魏梓錂是個年輕亮麗的舞者,在2018年點子鞋的演出中,第一次看到魏梓錂編創的當代芭蕾作品〈隔閡〉,頗令我驚訝她在編創上的潛能,因此今年特別想再看看她的另一個作品,以了解她是否真是可以期待的編與舞雙棲人才,或是去年只是個偶然閃出的亮光而已。她今年的作品仍稱得上不失所望,無論在舞者人選或是動作組合上,都表現其對於芭蕾傳統的忠誠度。兩位女舞者蕭翊涵和楊雅媛都具有身形纖細、腿型修長、動作敏捷、外開(turn out)到位、柔軟中帶著勁力的特質,堪稱為臺版的巴蘭欽(Balanchine)牌芭蕾伶娜。造型簡單的黑色台座扮演重要的輔助工具,魏梓錂藉由台座合併或一分為二時,讓兩位看似優雅且彼此撐持的女性在上下台座間相互較勁。吳亮儀的服裝設計讓舞者的上下身風格各異,上半身的黑色長袖絲衫配上胸前的白色蕾絲,呈現大家閨秀般的靦腆;下半身則是黑色極短裙褲,有著小家碧玉般的俏皮,也讓腿部線條更加修長,使腿部動作毫無遮掩。在藍、白光的冷峻交替下,她們幾乎同樣精準的柔軟度、旋轉、彈跳,讓觀者一時半霎真看不出到底誰才是佔上風、居優勢或是搶得主導旗的霸主。雖然最後似乎有了答案,但是伏筆卻留在暗黑的深處。

一位女舞者和幾盞擺盪的燈泡晃起了簡麟懿的〈Sway me〉,也晃出眾多當代芭蕾突破古典形式默規作品的其中之一。編舞家讓舞者踮在硬鞋上的時間不多,乍看之下,和穿著軟鞋的表現似乎差別不大,如果她穿軟鞋跳這舞作,或許會讓她的身體更舒暢,但少了硬鞋的撐持,她的足部線條應會呈現不一樣的意象。在一盞燈下,她的雙手在胸前交叉,手指在背上蠕動,暗黑中只看到她的半截身體。瞬間,五盞燈一起晃動,她則穿梭在搖晃的燈泡間。再一瞬間,她已坐在椅子上,手中拿著一顆蘋果,丟下後,蘋果在她腳下晃動。又一瞬間,她垂頭坐在椅子上,背對觀眾。最後,她拿燈照自已身體。這些瞬間讓她不斷變換角色般改變身體的移動方式,她的身形看來嬌小,但是舞動的面積卻很寬廣,幾乎每寸肌肉都可分離移動,讓她得以運用無聲的身體向觀眾傳遞話語,娓娓道出一篇篇人生故事。

李政潤的〈Alone Together〉可說是韓風當代芭蕾的典型作品,分別在高雄場由韓國女舞者金姝沅(Kim Joo-Won)與男舞者鄭煐宰(Jung Young-Jae)表演,在臺南場則由臺灣舞者蕭翊涵和邱主恩聯手演出。蕭邦的第一號敘事曲(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音韻如詩般湧洩,悠揚中帶著淒滄,彷彿嚴寒將至。這首暗喻生命中無解或難解課題的音樂,痙攣般的曲調使得舞者們優雅的身體,在焦急不安的情緒中,充滿熱情高漲卻又難斷離捨,好似陷入無法脫身的愛情漩渦,讓觀者的心情隨之震盪起伏。投射在背幕上的光影猶如黑暗中的想望之光,斜照在兩位舞者的身後,隨後的光影跟著他們的移動而轉變,大多是以昏暗的氛圍表現離聚不定的黯然。舞作之末,原坐在椅子上悵然低頭的男子,在燈暗又亮間秒換成女舞者,呆坐在椅子上神形失落,戲劇張力十足的結束這段糾葛不清的情緣。鄭煐宰的托舉力道適中,讓金姝沅的上升動作更為俐落,相較之下,蕭翊涵的自我提昇讓邱主恩的托舉省了不少力氣。整體而言,韓籍舞者外放的憂鬱情緒甚於臺籍舞者的內斂表達,而臺籍舞者則掌握了純舞蹈的表演形式,摒除過多的外顯情緒。芭蕾雖已是通行世界各地的表演藝術,但它畢竟是源自西方文化的產物,當〈Alone Together〉由同是東方的身體演譯時,兩組舞者的技巧與身形都不相上下,差別之處只在於微妙的個別詮釋風格。

謝佩珊的〈X關係〉闡述現代人與虛擬伴侶的關係,由資深舞者葉麗娟和兩位年輕的男舞者聯演,葉麗娟扮演的應是虛擬情人,兩位男舞者則是耽溺於科技產物的人物表徵。兩男的身體特性不同,雖然都以芭蕾形式串起動作連結,但也各自顯現街舞和現代舞的動作底蘊,彷彿隱喻沉迷於虛擬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不同款人。葉麗娟的表現成熟且大氣,她以冷冽的表情與無羈的架式,詮釋虛擬伴侶的有體無魂。謝佩珊擅於利用舞者本身的能力,發揮編舞家與舞者相輔相成的優勢,這次她將街舞中的地板動作融入芭蕾作品,使得芭蕾的表現多了一層色彩。

點子鞋近年多走國際製作的路線,扮演編創及展演的平台,提供國內外藝術家同台匯演的機會,無論好壞總歸也走了16年,以其起家於南臺灣且致力於南臺灣舞蹈藝術的精神,無論好壞,真心希望點子鞋持續舞動。

《2019點子鞋》

演出|高雄城市芭蕾舞團
時間|2019/01/12 19:30、2019/01/26 14: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