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中的火炬?《1895 火燒庄:最終抉擇》
6月
18
2019
1895火燒庄:最終抉擇(哈旗鼓文化藝術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5次瀏覽
賴得睿(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一場必將失敗的戰爭,到底為何而戰?

1895乙未割台的歷史情境下,六堆義勇軍作為台灣第一場反殖民戰爭中,從北到南的最後一道防線,是戰?或是不戰?戲劇層面上有重新閱讀的史實外加現代敘事,編與導企圖將故事帶往現代,呈現多重面向,以寫實為基底,寫意穿流古今時空:生於現世的五個傾身創業的年輕夥伴,為了製作桌遊選定歷史題裁─ 火燒庄之役,以此聚焦,他們在角色扮演間,重新看見自己的人生。【1】因馬關條約割予日本的台灣,在1895年發起一系列保家衛土的抗爭,而發生於現今屏東長興村的火燒庄一戰,參與的義勇軍是均齡正值芳華的十九歲青年,他們的人生課題與內心疑惑是:日本接收台灣的事實近在眼前,是否該去捍衛奉行的價值觀與之一戰?誠如先前所提,劇中現代與古代場景並置(演員們一人分飾兩角),交錯對照古代的另條故事線是2019年的五人被現實綑綁,迫切渴望開創新局。面對工作的穩定與否、生病的家人、懷著的孩子腦部發育不全、愛情長跑的戀人,他們的每一個抉擇,將會導向怎樣的結局?【2】

演出大致可說中規中矩地搬演人物。為數龐大的角色與設定中,較為突出的是唯一「出走」的小城/鍾承(王靖惇飾),在繞不出迷霧的眾人之間,在處處是選項的局面下,象徵著「變因」和新方向的可能,或許,人的意志能在戰爭所帶來的悲涼與無奈之中,成為第三種選項也不一定;另一位則是由徐灝翔所飾演的邱鳳揚,其為中性客觀的支持性人物,雖為主領導者,但以尊重族人意志,交給大家做決定的方式做為主決策概念,異於有其立場、難以妥協的邱元奎(曾鼎凱飾) 、蕭光明(謝國玄飾)等人。相比之下,其他的人物性格塑造單一,可挖掘性短淺,因故筆者看完上半場,故事最後會做出的選項為何,也就能猜測的八九不離十了。整個事件就是一場大型迷宮,服裝的混濁色調與影像設計中使用的植物意象相當引人注目:服飾色彩低亮度,精準地暗喻渾沌難明的狀態,演員身後的影像、燈光,卻融合芒草、竹葉與蘆葦的尖長型葉脈,以及對比強烈的紅黑色,用影子鋪疊出木已成舟的尖銳悲劇感。

序幕中,圖書館的微弱檯燈,鬼火般召喚族群共同記憶,也將客家族群的祭儀和樂舞搬至舞台,將民族性格成功託付於此,替之後戲劇主軸中不斷提及的精神指標進行鋪陳。除卻多種語言不停置換所帶來的干擾,本劇不僅是在語言認同及文化再現層面上,以文化揭露重塑了台灣多元文化中大多為閩南的主體論述,讓平常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生活情節,透過編劇仔細琢磨的真實樣貌呈現出來,巧妙翻轉提問與認識這兩樣立場,亦同時以生活化且接近年輕世代的桌遊為鑰,透過對原貌的複寫,促成文化的認識甚至回歸,從中打開族群的新語境。

從科學到史學,人們總是找尋何謂「真實」,以提問投石問路地試圖接近圓的核心:「真相」。筆者觀察,近年臺灣歷史劇的發展,逐漸將厚重的歷史與戲劇性並肩,轉以人物、情感為本位,試圖在「人性」的層面上有所呈現,使得歷史桎梏的枷鎖逐步鬆綁,擴大觀看的面向也擴大視野;不過,把目標放在同步及呼應的同時,呈現也將與原先圍繞著歷史所建立的論述區隔開來,那麼,其中為人所熟識的歷史事件,甚至無人知曉的那些,能映出的過去究竟剩多少?

這樣一個以豐厚題材所做的歷史劇,勢必有其包袱與侷限:是要盡量貼近官方歷史論述,或是主要以藝術的角度出發,賦予新的轉化意義,進而傳遞價值?但當真能在歷史價值與社會關係中找出新的連結嗎?還是會有點像本劇,讓筆者不禁思索,既要忠孝、文武、智勇皆全,還得悲喜得兼具,既要提問也同時要反思的猛烈企圖心,同時要處理巨大的史實,更包覆古今,架構之龐大造成歷史的冗長感在中場前已然產生。或許,選用簡易顯白的形式來呈現,更能幫助觀眾更了解作品中欲傳達的內在價值?

但在情緒渲染成功且命題-抉擇-清晰的狀況下,本劇仍是以歷史與現世的對照撐出討論的空間,也使兩者碰撞出火花。關於生死的自我選擇,面對勢必的死亡,生而為人該「如何得死,死得如何」的價值傳遞上,這把火或許是足以燎原的。

註釋

1、參考自PAR雜誌「《1895火燒庄:最終抉擇》 探討戰爭本質與人性 」一文

2、節自節目單

《1895 火燒庄:最終抉擇》

演出|哈旗鼓文化藝術團、創作社劇團
時間|2019/06/0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