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重尋自我《這位奇妙太太》
8月
16
2019
這位奇妙太太(台北兒童藝術節提供/©Rob Mcdougall)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6次瀏覽
吳政翰(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此次受邀於台北兒童藝術節演出的澳洲風車劇團《這位奇妙太太》(Baba Yaga),改編自俄羅斯民間傳說,劇情穿梭於現在與過去、現實與魔幻之間,故事組成本質上就保有不同的場域、狀態、情境,因而具有多種層次發揮的可能。形式上,充滿豐富而鮮活的視覺景觀,富饒多元且多層次的聽覺效果,加上演員略帶默劇小丑化的表演,整體用了非常精準且有效的場面及節奏感,增色了一則簡單的故事。

劇情內容聚焦於一位個性內向的大樓管理員薇絲琳娜,整棟大樓瀰漫著滿滿的秩序感,充斥一堆住戶守則和禁令,例如禁止唱歌、禁止跳舞、禁止使用圖釘等。薇絲琳娜肚子餓,試圖拿各種東西出來吃,但零食塑膠包裝的窸窣聲和吃香蕉的聲音都被嫌吵,連肚子餓的咕嚕叫也不得發出。這段開場,不僅迅速地建立起了主角畏縮的個性、該場域的規訓感,以及兩者之間的反差,同時帶出了真實世界中,人性本能欲望受到群體秩序抑止的原型。

櫃檯、牆面、桌椅等場上擺設,顯露出銀白紋路的影像,好似月球表面,似乎同時也反映著薇絲琳娜內心對於文明的困頓,以及對於自然的嚮往,因此在戲還未開始之前,就已對自然人性探討的主題留下了伏筆。進一步地,這些道具擺設成了全場景觀變換的軸心,不時投影出不同質地的影像,將情境過渡到了不同場域,也將場面從令人窒息的秩序感中解放出來。從開場前的月球表面來到了一開場的大樓櫃檯,爾後又顯影出住戶們如妖魔般的面孔,紛紛抱怨著樓上老太太所傳出的噪音。這些噪音,打破了這秩序的和諧,促使其他住戶們找上管理員,間接成了薇絲琳娜面對自己內心恐懼的推力。擺設上的影像又從一層層的電梯變換到老太太家中一株株的仙人掌,乍看多刺,卻讓環境氛圍顯得綠意盎然,頓時增添生機;加上老太太身上穿著不僅奇裝異服,顏色斑斕拼貼,而且行為脫軌,竟用口鼻吹奏雙笛。場域整體所散發出的魔幻詭譎,與之前的井然有序,形成強烈對比。

在這魔幻失序而令人不安的境域裡,不僅想像力被推到極限,薇絲琳娜所面臨的關卡和勇氣也被推到了極限;就劇情構作的角度來看,使這角色有了成長的基石。老太太帶著失去了工作的薇絲琳娜,進入了電梯,經過三百多樓的雨林區、五百多樓,最後來到外太空,使角色(及觀眾)得以從另一個視角看渺小的地球,間接彰顯出現實的體制和煩憂多麼微不足道。角色所在的座標,除了被推至地球本體之外,亦反向進入皮膚肌理中,以不同視角、高度、方向和速度,輾轉帶出自我才是萬物中心的道理,也呈現出兼具深淺焦點而宛如電影般的視像語彙。接著,視角又來到了風雪交加的山巔,一步步地將主角推入險境之中,突破重重難關,藉由大自然的力量,引領其重新探尋自然且真正的自我。這樣的敘事路徑大致貼合了挑戰體制、人定勝天的古典原型。

就某個角度來看,如此篇幅過短、設定簡單的情節設定,難免顯得過於理想化;不過,這樣簡單的基礎,反而更強化了豐富的視覺和聽覺表現,彰顯了想像的力量。整場下來,在充滿強烈對比的視聽調度下,很快地就建立起氛圍和衝突,以利劇情快速切入了主題,簡單的角色塑形也讓觀眾很快就有了情感投射的基礎,並以精準且富有娛樂效果的手法,帶出合乎大眾期待的劇中旨意,即便人物塑形略顯刻板及功能化,即便人物動機有時未必合理(例如老太太忽然想寫故事卻寫不出結局)。

《這位奇妙太太》

演出|澳洲風車劇團
時間|2019/8/3 14:30
地點|台北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