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絢麗而深刻的「對話」旅程《鞍馬天狗》
12月
23
2019
鞍馬天狗(奇巧劇團提供/攝影莊馥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5次瀏覽

蔡忠霖(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生)


《鞍馬天狗》取材自日本小說家大佛次郎的同名作品,奇巧劇團以特有的「胡撇仔」形式為觀眾呈現一段絢爛奪目的時代傳奇。同時,在豔麗與熱鬧的表象下,也潛藏一段屬於「對話」的精神旅程。

「胡撇仔」為歌仔戲的一種變形,為因應皇民化運動而產生的特殊劇種,多元混融為其顯著的特色。《鞍馬天狗》傳承「胡撇仔」的既有精神,並且在混融中實現「對話」的可能,從多元中展現人生。

「對話」的主題表現於這齣劇目的方方面面,彷彿它即是為此而生。它不但與劇種對話,亦和音樂、動作設計甚或時間相互交流,成就獨特的表現形式;並且,它亦與觀眾產生連結,使其能全然投入。這些努力,凝聚於故事中,對觀眾發出強力扣問,卻又蘊含悲憫的人文關懷。

首先,《鞍馬天狗》主要混融了歌仔戲與豫劇傳統,雜揉音樂劇的表現手法,相異的兩種語言卻巧妙地於舞臺和諧展現。此須歸功於音樂創作上的巧思,不僅運用數種樂器表現出元素豐富性,亦搭起流暢的對話橋梁,令多元的唱段與音符能在此間自由穿梭。其次,結合傳統武打與日式殺陣的動作設計亦迸發出奇絕的肢體美感。同時,時間上的對話更令人激賞,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做出切合的運用,以科技與視覺效果傳達傳統身段的美感,此在開場中達到奇效,布幕投影與演員動作的結合尤為驚豔。再者,表演者亦經由延展式的舞台設計與觀眾交流,兩座木橋恰似連接兩個世界的門扉。所有的對話、所有的混融只為達到一個目的:汲取各方精華,為觀者訴說一個深刻的故事。

回歸故事本身,《鞍馬天狗》亦是一個探索「對話」的故事。亂世之中,每個角色本於不同的動機相互邂逅,在對話與抉擇間相互拉扯──大至復仇私慾與蒼生之義的兩難,小至個人與自我間的冥思。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神妖天狗,代表的是內心的希望、良知和真實的自我。狂狷的智者笑看人生,也審視著迷惘的人,在關鍵時刻發出深切的叩問。答案,始終潛藏於心中。

神妖天狗是否存在,我想,觀眾自有評斷。只是,若神妖天狗真的存在,是否象徵著希望與奇蹟將於絕望時適時地出現?若終歸虛幻,人又該如何自處?也許,只要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心,與它不斷對話,終有一天,能夠跨越陰霾,真實面對自己。到那時候,就能發覺,不必待望英雄的拯救,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編導劉建幗曾言,這齣戲是獻給「每一個曾經面對無可撼動的困境、曾經絕望,曾在悲傷中迷失的每一個人。」【1】或許,《鞍馬天狗》亦是一次古今之間的對話,對象是歷史上那些遭逢劇變的人們。史家念茲在茲的,是時光流轉與世事變化,但劇作家所觀照的,往往是人心深處的靈魂。

這是一場絢麗而深刻的「對話」旅程,也是一段療傷的歷程,藉著歡快的呈現,撫慰每一個受傷的靈魂。


註釋

1、詳見《鞍馬天狗》節目冊,頁2。

《鞍馬天狗》

演出|奇巧劇團
時間|2019/12/1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顧名思義,《鞍馬天狗》取材自日本作家大佛次郎的同名原著小說。可是在編劇劉建幗筆下的「鞍馬天狗」,想要述説的不只是一個鋤强扶弱、英雄俠士的故事,還有探討人性迷失時的脆弱與困惑、抉擇堅持或放棄之路程。(賴玉萍)
12月
31
2019
以解構英雄人物的內外形象為重點,傾向在英雄人物的構成與精神面的受難點;以時代動盪,被迫挺身抵抗暴權的小人物悲歌為主要軸心,對當代戲曲(劇)提供了更多對於英雄人物的解讀可能。(王妍方)
12月
15
2016
莫比烏斯環般的特殊結構,使宗房的故事成了說不完的故事。故事始終在反抗/失敗、看見天狗/沒有天狗中輪迴,沒有終點,也沒了起點。 (官容任)
12月
05
2016
最後一段仿若大階梯服裝秀的尾聲,將借用寶塚歌舞的模倣意圖坦露無遺,甚或直言不諱「抄襲」,然而正是因為言明「抄襲」,才將《鞍馬天狗》背後的日本文化巨大身影透明化,藉註釋式的參照,將《鞍馬天狗》大量日本元素的置入從合理化重新自我消解。(紀慧玲)
11月
29
2016
在這塊土地上各自起落的歌仔戲、搖滾樂、豫劇、新編戲曲、寶塚等形式風格。以台灣獨有的紛雜元素拚貼、混搭、變身、快速切換,彷彿也成了眾人等待的「天狗」神蹟,帶領著我們從要什麼沒什麼的貧瘠環境中,殺出一條生路。 (白斐嵐)
11月
28
2016
本劇述說臺灣鄉土的傳奇故事,運用兒童劇的方式吸引親子共賞,展現如動畫的舞台風格與豐富色調,在娛樂的觀賞效果外注入人情寬容的教育內涵,也將作品推向合作分工模式的代表性地位。
11月
25
2024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