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止的獨白聲景《女兒房》
2月
03
2020
女兒房(両両製造聚團提供/攝影王鴻駿)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8次瀏覽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曾經,這是日治時期台南的第二間百貨公司,建於1930年代,建築外觀簡潔優雅,山牆上高掛著「美」字,已然彷彿自我命題。

2012年,這棟老屋活化成為一棟複合經營的藝廊,命名為B.B.ART,曾經舉行過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活動,成為在地藝術創作的實驗場地,包括南島十八劇場於2013年邀集卓明、王墨林與北京行為藝術家王楚禹以《台南》為名的觀念劇場工作坊,以及2014年耳邊風工作站初試啼聲的《偷窺:夢十夜》雲端2.0表演實驗計畫等等。

2020年一月總統大選後的隔週週末,筆者走進寬敞的一樓,轉入細緻的磨石子樓梯往上,為了觀賞一個演出節目:小說聚場《女兒房》。

在低低流洩的暖場音樂中,令人放鬆的午後沙龍氛圍,男演員(陳懷駿)靜靜的進場,淡定的設置了椅子和吉他,然後把自己安放定位,隨即音樂停止。在寂靜中,觀眾等待表演開始。

對我來說,這個單面式的觀眾席,是種鏡框式舞台的結構關係,但又屬於黑盒子劇場的近距離親密模式;眼前的表演區域大致可依水平線、由近而遠的分成三個部分:最靠近觀眾席的左前方區域,垂掛著一件大大的深色男人西裝,置放著一個方形水缸,牆面投放著藍光粼粼,缸裡水波晃漾;表演區的中段舞台,運用了B.B. ART畫廊原有現煮咖啡與輕食的開放式吧台,以及上下樓的不同材質樓梯;距離觀眾視線最遠處,則是一道門、田字木窗框、戶外的漂亮天井,基本上是作為演員進出場的出入口,同時也構成了整場演出的動人視覺景深。

筆者了解這個演出乃是源自於一個文學書寫的文本,由作者鄧九雲擷取其中若干片段,發展成為戲劇表演文本。可是,本文將不考慮原來文學文本的內涵或意圖,僅從筆者身處演出空間的現場觀賞經驗出發,來討論表演文本的空間運用、物件與表演意象等關聯。

表演從無聲的寂靜開始,舞者左涵潔緩緩靠近魚缸,將自己的身體放入西裝,原地舞動,讓觀眾看到的是無頭的背影,高舉右手,食指頻頻快速的在空氣中寫字狀,間或手掌抽蓄著;在一個轉身後,觀眾看到了身穿西裝的「他」、同時也看到了舞者女性容貌的「她」,以一種懸吊的狀態存在著,然後「她」與「他」互相擁抱/被擁抱。觀演當下,筆者清晰感覺此為一個漂亮的起手式,猶如整個表演文本的序言,呈顯出父女關係的糾結,父親是女兒生命中的枷鎖,也是重要的支持力量,相互糾纏拉扯,而形成了一首心中的迴旋曲。

筆者認為,這段序場相當精彩,彷彿整個作品的圖騰似的,貫串了所有聽得見和沒有說出的話語,在舞者的動作語彙與造型意象同步作用之下,雖然沒有使用任何語言,卻可能比其他場次表達了更多的戲劇張力和想像能量。

女兒房(両両製造聚團提供/攝影王鴻駿)

之後的場次,由身兼多角的男演員,以及兩位女演員(賴舒勤、王安琪)陸續登場,除了賴舒勤扮演的女兒角色與男演員有著情感互動和動作走位,絕大多數時間以獨白形式表現,讓觀眾聆聽著三位演員各有特色的好聽聲音,自有一股抒情美感,漸漸地凝結成一幅幅靜態的美麗畫面,但整體的角色性格和戲劇張力實在需要更多在情節安排與表演動能放大的協助推進。

女兒房(両両製造聚團提供/攝影王鴻駿)

在表演的手法上,可說善用了畫廊的既有設備和空間層次,相得益彰;在表演過程中,諸如方形水缸、男人深色西裝(包括中段被舞者放入水缸浸溼,試圖擰乾、穿上,在一段看來痛苦的獨舞之後,被脫下,被重新掛上衣架)、紅色氣球、一捲紅色毛線、最後被放入水缸的父親信函等多樣物件的陳設和運用,都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此外,空間、物件與聲響的互動,譬如:王安琪飾演的女兒從三樓下來時,以高跟鞋蹬著檜木樓梯所發出的鏗鏘有力聲;當她以手撥弄空間上方的細線裝置時,男演員同時以吉他撥弦;還有男演員打開水龍頭,用玻璃杯裝水時的水聲節奏等,都顯露十分細膩且用心的處理。

作品名為《女兒房》,說的是女兒作為女性的成長心路歷程,從孩童時期到自己成為「媽媽」,其實更多伴隨著的是對父親的眷戀、懺情……甚至安排了男演員以父親的角色對女兒說出:「祝福妳。結婚快樂。」因此,無論是女兒為人母之後的蛻變,或是深層父女情節/情結的劇場轉譯,將會以何種方式繼續發展,令人期待後續創作。

《女兒房》

演出|両兩製造聚團
時間|2020/01/18 14:30
地點|台南B.B. ART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女兒房》在此時此刻的台灣出現,更帶出了在當代時空如何繼續探索性別議題的迫切性問題:九零年代過去二十年之後,我們還能如何對性別及其所衍生出來的社會、階級、乃至世代矛盾進行尖刻的提問,而不落入一個文青式的溫情圓滿?(許仁豪)
1月
31
2020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