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點新鮮空氣,然後自由呼吸《從一數到五》
7月
28
2020
從一數到五(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2次瀏覽
于善祿(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小女孩一開始就說了,今天演出的女主角是今年六歲的她,那就姑且按照這樣的設定來進入這個作品吧。

小女孩有一度拿著塑膠板凳,以及一隻粗體黑色麥克筆,站在倒立的長桌板面前畫畫,看起來好像畫了兩個游泳中的人,還畫了許多曲折線條代表水面波紋。重點是,在她專心畫畫的同時,OS傳來解說式的聲音,內容在說明呼吸、潛水與憋氣之間的關係,聽起來挺有一些道理的。

第三度看到小女孩,我記得是在一個「颱風天」,風雨雷的音效大作,刻意大到「淹」滿整個劇場空間,連舞者大叫、大罵、彈烏克麗麗、唱歌,都幾乎聽不到;而此刻的小女孩,可是正好整以暇地在翻閱著童書呢!那些觀眾聽不清楚的場面,可能是童書中的內容,也可能是與她同在一個「颱風天」的平行時空。

在最後小女孩站在高平台向觀眾鞠躬謝幕之前,五位女舞者(王筑樺、洪佩瑜、馬雅、陳欣瑜、陳雅筑)煞費「身」力地表演著與水有關的「姿態」,其中一位站在小小的塑膠充氣游泳池裡,不停地旋轉舞動,而上方的牆頭有一個水龍頭,不斷地流洩汨汨的水,滴打在她身上;另一位則是以全身綁滿長條塑形氣球,「華麗」登場,其餘的三名舞者則幫她準備好塑膠水盆(這個演出,真的用了好多塑膠道具,不是她們不環保,而是這個世界就快要被「塑膠化」了,人工製造的塑料已經多到幾乎每一口我們喝下的水裡,都有細小的塑膠微粒)、蛙鏡、呼吸罩等,讓她就這樣「潛水」「呼吸」。

小女孩在一開始的「感謝詞」裡,感謝了一堆台前幕後的叔叔們、阿姨們,倘若純粹從小女孩的視角看出去,並沒有什麼憤世嫉俗的抱怨,她的世界或生活裡,有的就是說話(當然,在講那一番「感謝詞」之前,她得先背詞,但記憶體有限,記不了那麼多、那麼全,已獲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了)、壓下電鍋開關(這很關鍵,因為後面有一拍,就是在等開關跳起來,但是今晚演出到了那一拍,等了好久,當然,場面也乾了好久,演出節奏斷了好久;這一切,我想都比小女孩忘了按開關要好)、開關門、關燈、拿東西(塑膠板凳、黑色粗體麥克筆、背包式書包等)、穿脫塑膠雨衣、脫鞋、畫畫、潛水(呼吸、憋氣、學游泳)、鞠躬謝幕等,這也可以算是她到目前為止,「從一數到五」的人生。

相對於小女孩,五位女舞者在她們的表演敘事中,調侃自己父母的感情與婚姻,甚至是自己的長相,當然也會夾雜著抱怨;有時則是無來由地彼此大聲爭吵,誰也不讓誰,誰都聽不到誰的話;也有那種挑戰人生路途的意象,雙腳各拖著一個人,走起路來,腳步沉重地,而音樂配的是《布蘭詩歌》,人聲合唱的氣勢磅礴,頗有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勢;在一段嘻嘻哈哈的笑鬧音效中,我們卻也聽到了關於母逝的在意與不在意等等等等。長大後的世界與成年的人生,幾乎充滿了不悅,連唱的歌的內容也多半如此(似乎除了開頭所唱的《夢田》之外,畢竟那意味著,每個人心裡的一畝夢田,一淺希望),必須面對哀愁,也必須學會憂傷。

這個作品帶著一點厭世與叩問(這個世代的作品,多少都有點這股調調,也沒辦法,既然改變不了世界,但總能唾棄一下,及探問一下吧),在找一口氣,留著一口氣,呼吸一口氣,在呼與吸之間,生命才可能,活著才算數,那就「從一數到五」吧!當然可以繼續數下去,但人各有命,富貴在天,生命何時會收數(收束),誰都沒法說個準,那就盡情地享用當下吧,包括那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等待電鍋開關跳起的尶尬空拍。

這個作品從一開場就打定主意及挑明了「不一樣」的態度,從觀眾席、工作席、後台等不同方位,陸陸續續有二、三十個人走上台去,觀眾看著他們,當然,他們也看著觀眾。接著是女舞者合唱《夢田》(把不同聲部的合音也全然都唱出來了,復古,令人遙想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晚期校園民歌氛圍)、小女孩走上前說那一番對她而言落落長的「感謝詞」。然後,所有在台上的人各就各位(到「遲到觀眾保留席」、工作席、後台等),表演從一段又一段的述說漸次展開,那些真真假假的「表演式的述說」,說著關於家、父母親、情感聯繫、成長記憶等這麼些絮絮叨叨。

除了口頭的說和唱,身體的舞動與音樂互文鑲嵌在整個表演文本之中(之間),沒那麼地全然舞蹈,但沒了舞蹈卻會不那麼全然,看得出來「舞蹈構作」對於「編舞創作」的重要性,若無結構概念的構作,這個作品很可能只剩下零零散散的舞蹈技術性動作,就像那眾多散散零零的生活道具一樣。

必須承認,這個作品從頭到尾是一直吸引著我的,既想搞清楚在賣什麼膏藥,再拿到膏藥之後,又會有些「開箱文」的驚奇;有的直白,全看懂了,有些隱晦的象徵,沒懂,就留著畫面吧。有些我猜是編舞林素蓮的慣用創作語彙,我只看過她編的《小姐免驚》(2018),以及她在《餐桌上的神話學》(2019)的表演,總覺得她的作品帶有濃郁的市井生活感,試圖在雜亂與失控的現實環境中,找到一點點新鮮的空氣,可以自由地呼吸。《從一數到五》也有這麼一點意思吧!

《從一數到五》

演出|林素蓮
時間|2020/07/24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吃土》的開場,當淡水南北軒的樂師們、李慈湄和壞鞋子的舞者們在舞台上並列行走、爬行,混音儀器和北管樂器置放的空間呈多點散佈在上舞台,這已經暗示著他們之間存在著對等分享的關係,也許它們未必需要以植物為導引,反而可以透過直面以當代劇場為藉口媒合舞蹈和傳統藝術相互攀爬和附著所開展的繁茂生態。(王昱程)
9月
02
2020
整體來說,《從一數到五》有意識地以巧思組合豐富的形式,讓整齣作品像一張張動態GIF,探究著之於創作者而言,生存與完整意味著什麼。對觀眾而言,若有晦澀難解之處,我想也不必介意,因為作品開宗明義表態:它是很個人的,對作者而言十分徜徉的境地,對觀眾而言可能只是條死胡同。(張敦智)
8月
03
2020
2020年新點子實驗場《從一數到五》,由林素蓮創作的作品,本次討論她心中所謂「完整」的定義,作品觸及的內涵包括「在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的限制下,我們來到世上,在不知道什麼是呼吸的時候就開始呼吸」,由每名表演者各自的家庭故事開始說起,帶出生命之中前進的動力。(林素蓮)
8月
03
2020
不可諱言的是,正因《從一數到五》根基於編舞家與舞者們成長經驗而來,但這群人的家庭背景、年齡層、社會階層又十分相近,於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社群圖像,非屬於相似脈絡出身的觀眾,或許便有難以進入之感。作為一個定位自我與世代的作品,《從一數到五》是完整且精準的,但如何從挖掘自我當中,予以擴展至更為寬廣的關懷,或許是林素蓮下一階段的挑戰,畢竟生命即政治,個人的議題從來不會只屬於個人。(吳孟軒)
7月
30
2020
用白日夢般的情境塑造來詮釋《從一數到五》並無不可,但若回頭看該作品呈現出來的幾個關鍵字:呼吸─活著、游泳─父親、家屋─物件,舞者自述幾個片段零碎的家庭經驗,呼應存在於世的大命題,似乎限縮了《從一數到五》的創作格局,變成走向個人生命經驗的抒發、白日夢下破碎的喃喃囈語。(羅倩)
7月
29
2020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