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太危險♫飛太遠♫《虗轉》
12月
18
2020
虗轉(飛人集社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2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在開始討論《虗轉》之前,我想先提提編劇施如芳和戲劇顧問傅裕惠的兩篇臉書上的隔空對話。

施如芳在首演兩天前寫到:「終於寫到小劇場,我終於可以標舉創意,不用再問觀眾看不看得懂了齁。」沒想到在與(看過《虗轉》排練的)媒體友人的對話中,卻驚覺《虗轉》即便對習於現代劇場的觀眾而言,要理解最終呈現的文本內容、象徵意涵,都有些吃力且費神。讓施如芳不免自忖「難道,我還是太超過?連慣看現代劇場的人,都不容易一次catch到這些意涵嗎?」【1】對此,傅裕惠則回應道:「如芳以為寫小劇場作品給現代劇場觀眾看,大家應該可以輕易地心領神會。殊不知,除了兩位戲曲演員必須跨界、拋開程式包裝,兩位偶戲演員也要承擔與架接不同劇種介面,來去段落之間,說到底也考驗著觀眾肚子裡養成的感受力和眼界。我作為戲劇顧問循著全劇文字追根究底,其實會讓人一身冷汗、肅然起敬。」【2】更明確地揭露《虗轉》錯綜複雜的表演形式及媒材運用,跳躍且不斷變換的敘述視角,對於表演者及觀眾而言都是十足吃重的功課。

本來大劇場和小劇場從字面觀之,大小原是指涉舞台規模和觀眾席次的差異。但我們的確會對所謂的「小劇場」抱有一份期待:更具實驗性、更有彈性、更跨域、更勇於挑戰表演形式或文本結構的已知或未知。如此想來,也難怪以多部精緻大戲聞名戲曲界的施如芳,在《虗轉》這部跨域製作中,會展現如此不同以往的風格和觀點。其中固然有其驚艷及驚喜之處,但卻也有些許未竟的遺憾。

由施如芳編劇、石佩玉導演、傅裕惠任戲劇顧問、許淑慧音樂設計的《虗轉》,由專精淨角、三花的歌仔戲演員呂瓊珷主演。從淡蘭古道上,清代曾任臺灣總兵的劉明燈所留下的一塊「虎」字碑出發,又取經中島敦小說《山月記》,講述劉明燈於臺灣為官之時一心一意希望能有立下戰功、一展武才的機會,卻終究無從伸展一身武藝。在失意解職之際,竟夢到戴潮春事件的要角之一,人稱「戇虎成」的大反賊林日成,在夢境迷離之間,劉明燈竟在林日成身上找到自己追尋的氣魄與莽勇。《虗轉》的表演形式跨越偶戲表演與傳統戲曲,劉明燈和林日成等一班腳色在呂瓊珷、影偶、執頭偶之間快速跳換,透過燈光與投影儀上的影偶演出,寥寥數個表演者便呈現出反賊動亂、殺意奔騰的亂世場景。而除了複雜而精彩的表演形式,《虗轉》的音樂處理也非一般的歌仔戲曲調,而是許淑慧從臺灣本土民俗音樂取經,重新設計編排的類古調,為《虗轉》打造出古樸卻又縈繞著神幻氛圍的聲音場景。

虗轉(飛人集社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施如芳的敘事風格一向穩健而古典,每每在宏偉壯闊的宇宙觀中,細膩動人地刻畫情節與人物。而此次在《虗轉》中採取跳躍的時空架構,讓演員和操偶節奏迅速地變換腳色與陳述視角,時空亦在現實與夢境中不斷擺盪,讓觀者彷彿在閱讀一篇意識流的小說一般,需要耗費相當的精神力才能跟上《虗轉》的敘事節奏,就如同戲劇顧問傅裕惠所說的「考驗著觀眾肚子裡養成的感受力和眼界」。這雖然並非施如芳首次操作非線性的敘事方式,步調和力道仍是穩紮穩打,卻令我感到多少有些失去控制。就像是一位習慣跑馬拉松的長跑選手,突然穿上了某種新科技的噴射背包。《虗轉》非常明顯且直白地,呈現出編劇想要在敘事結構上有所顛覆且突破的企圖心,而最終的結果並非不理想,卻多少與人用力過猛、「飛太遠」之感,在失序的邊緣如履薄冰。儘管我們仍然可以在本劇人物設定的相互對映、後見之明的冰冷批判、虛構之間的現世關照,看到施如芳對歷史人物和主題一如既往的慈悲與透徹,《虗轉》卻也確實且明顯地反映出這位經驗老到、質量兼豐的創作者,面對新穎風格的不羈與任性。

而音樂絕對是《虗轉》最令人驚艷且讚賞的一塊,在節目單的說明文字中,提到音樂設計許淑惠是以「歌仔戲源頭」為創作思路,將南北管、落地掃等音樂風格拆解重構。而就最終的成果而言,《虗轉》確實在具備濃厚福佬音樂風格的聲響之中,流轉出某種新的質地。上一次驚艷許淑惠的音樂設計,是在拾念劇集「超神話三部曲」的《蓬萊》、《大神魃》,其熟練操玩南管元素,混搭效果器及電子聲響,與「超神話三部曲」劇中虛構的「神話語」【3】相輔相成,建構出某種具有東亞色彩,異世界的聲響宇宙。《虗轉》亦頗有相類似的況味,臺灣各種說唱戲曲的曲調風格,在許淑慧的手中被揉捏成某種具前述劇種風韻,卻不等同其中任何一者的全新曲風,讓觀者有著「親切但陌生」的聽覺感受。令人驚奇的是,南北管、落地掃等各種不同的樂種被攪散之後,以戲曲的邏輯串接起來,竟會如此的勻稱合度而毫不違和。甚至於,隨著傳統戲曲鑼鼓點的聲響,被「置換」成南管四塊和南鼓,演員的身段與動作也呈現出較為柔軟且溫和,不同於傳統歌仔戲的身體素質。可以說,《虗轉》中的戲曲表現,很大一部份是在許淑慧的音樂主導之下,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

在《虗轉》的最後一幕,呂瓊珷雙手掬起投影機上的紙偶,粗暴的撕碎。更在癲狂迷離的狀態下,將換上反賊衣飾,代表林日成的執頭偶殘忍的拆解,作品便結束在呂瓊珷作勢啃食偶頭的瞬間,似是象徵執著立下戰功的劉明燈,在林日成的幻影中脫胎換骨,成為嗜血的武人。在這全劇最為奇幻的一幕高潮當中,人偶之間的界線消弭,演員處於同一個時空之下。而我則彷彿看見作品背後,全知全能的創作者,將所有天馬行空、恣意跳躍的思考碎片狂放的撒落。作品和劇場都被創作者馳騁的思路所吞噬,一片狼藉,這或許才是《虗轉》最為野性不羈、虎虎生風的一幕吧。

註釋

1、網址:https://reurl.cc/N6vLd9

2、網址:https://reurl.cc/D6zL2j。

3、拾念劇集在「超神話三部曲」所使用的語言融合閩南話、客家話、廣東話、蘇州話等江南方言,並組合成一種全新的架空語言「神話語」,帶有各種方言的影子,卻又是全然虛構的語言。

《虗轉》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20/11/2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傳說草嶺古道上「虎字碑」有鎮壓妖魔之意,在《虗轉》中以人性與獸性的糾纏與轉換為「虎」字鋪墊了歷史意義,當中有殘酷人生的映現,也有對「功成名就」的反思,細數舞台上的王侯將相,何人不是雙手血腥?在此,《山月記》中「人如何化為虎」有了意象式的詮釋,或許虎從來不是那吟嘯山林的猛獸,而是人的心中對於成名的想望、以及在這條成功的道路上,啃肉飲血的獸性。(林慧真)
12月
18
2020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