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獸性《虗轉》
12月
18
2020
虗轉(飛人集社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6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過去我還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變成老虎,最近卻忽然發覺,自己在思考為什麼以前是人呢?這多麼可怕呀!再過不久,我體內的人心,應該會完全埋沒於野獸的習慣中消失了吧……

──中島敦《山月記》

人何以成為虎呢?唐代李景亮的傳奇《人虎傳》訴說書生李徵失去人性、化而為虎,大抵強調因果報應思想。而中島敦的《山月記》則是挖掘了李徵的內心,他倨傲自滿、不願如凡人庸庸碌碌,卻又不刻苦磨練,在迷惘之下逐漸與世隔絕,失去自我、化而為虎。時而為人、時而為獸,在人性尚未被獸性所掩沒時,託昔日友人袁傪下筆為記,便吟嘯山林而去。

如果中島敦的《山月記》是人化而為獸的最後覺知、一隻獸所僅存的人性,《虗轉》則是在人吃人的世界激出獸性,人性與獸性交互而生。

本劇以《山月記》作為思想核心,在虛幻之外,增添史實主線:清代臺灣總兵劉明燈於戴潮春事件搜捕餘黨林日成──又稱「戇虎晟」,並於北巡時題立「虎字碑」,由一「虎」串連了虛幻與史實。此劇由歌仔戲花臉呂瓊珷演出獨角戲,結合飛人集社擅長的光影與偶戲,虛實交錯的手法對應著故事取材。

開場之時,以遠景效果漸次拉近,三人手捧樹盆,將小樹插入一盆中,虎偶躍於人身之上跳至盆中,白布幕上忽見一虎眼,官員入於虎口之中。此種由遠而近的視覺遞進,猶如電影鏡頭逐漸聚焦於主體,然而這個初始的視角,卻也同時具有俯視眾生的關懷,彷彿在一太虛之中,瞥見一場虎吃人的幻境。總兵劉明燈因於虎字碑上題名,驚動妖怪,此時呂瓊珷飾演賣藝人,將劉明燈救出虎口。賣藝人的身份究竟想要象徵什麼呢?賣藝人賣的是什麼藝?他將官員救出後收攏在小小的擔子裡,彷彿象徵著操偶者的身份,是他主導了這一場戲嗎?或者象徵這一切只是一場幻境?虛幻的處理手法,為後半場劉明燈自夢中甦醒埋下伏筆。而劉明燈以手操偶形式演出,與賣藝人互動,可惜整場演出手操偶的發揮較少,人偶互動亦不多。

虛實交錯的手法主要表現在布幕光影的投射與觀看的視角切換,布幕上,是虎的眼睛所望出去的世界,也是「虎/人」角色的轉換,虎與官疊於一影,完成「是人亦是虎」的詮釋。此時,賣藝人自揭身份「是人亦是虎」,轉為戴潮春事件中「戇虎晟」一角,帶入歷史的殺戮與血腥,戇虎晟不甘被逮,痛訴「虎無傷人意,人有傷虎心」。此時「虎」的意象由《山月記》中自傲自憐的書生形象脫離而出,轉為臺灣歷史事變中的悲劇角色,他不僅僅是「戇虎晟」的象徵,也同時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社會縮影。因此,歷史性論述在此定調,這也是劇末收於臺灣民主國國旗「黃虎旗」的用意。短短一小時的演出時間,要放入龐大的歷史敘事不易,因此主要以虎的意象串接作為歷史、戰爭與殺戮的代言,這也使得敘事性較為斷裂,若沒有相當的知識背景去理解這樣的脈絡,可能容易顯得不明就理。

虗轉(飛人集社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李欣哲)

一場血腥的鎮壓過後,呂瓊珷披上官服,轉為劉明燈,賣藝人則以偶現。劉明燈自言作一夢,夢中上山抓「虎」,然傳說戇虎晟消失。究竟是劉明燈自夢中甦醒,或是虎化為人?如莊周夢蝶,不知主客體為誰,人偶同台一實一虛,像處在各自的夢中。此段轉折,帶出了人的獸性,雖不見虎,亦見虎性,如《山月記》中虎所說:「再過不久,我體內的人心,應該會完全埋沒於野獸的習慣中消失了吧。」在劉明燈夢醒以後,彷彿嗜血怪獸,直言吃師爺亦可、吃肉喝血以成就自己,此時,他心中所思是「虎死留皮人留名」,功成名就皆由殺戮血腥以完成,「想留名就必須有血性的人出現」,他一一地拔去人形紙偶的手腳,現出虎形。

由此,虎象徵的是人的殺戮獸性,勾勒出一個人吃人以成就自己的血腥世界,在宦海浮沈之中,唯有嗜血鬥爭才有留名餘地。於是,「虎字碑」染上了鮮紅血印,是虎的逝去,亦是殺戮過後留下的印記。在光影交錯的虛幻中,劉明燈覺悟的不是對如露亦如電的大徹大悟,而是如何用他人的鮮血,在歷史的石碑中刻下自己的名字。

傳說草嶺古道上「虎字碑」有鎮壓妖魔之意,在《虗轉》中以人性與獸性的糾纏與轉換為「虎」字鋪墊了歷史意義,當中有殘酷人生的映現,也有對「功成名就」的反思,細數舞台上的王侯將相,何人不是雙手血腥?在此,《山月記》中「人如何化為虎」有了意象式的詮釋,或許虎從來不是那吟嘯山林的猛獸,而是人的心中對於成名的想望、以及在這條成功的道路上,啃肉飲血的獸性。

《虗轉》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20/11/2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虗轉》亦頗有相類似的況味,臺灣各種說唱戲曲的曲調風格,在許淑慧的手中被揉捏成某種具前述劇種風韻,卻不等同其中任何一者的全新曲風,讓觀者有著「親切但陌生」的聽覺感受。令人驚奇的是,南北管、落地掃等各種不同的樂種被攪散之後,以戲曲的邏輯串接起來,竟會如此的勻稱合度而毫不違和。(蔡孟凱)
12月
18
2020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用新編戲成立的條件去審視,《一代神鑄歐冶子》取材元素豐富,包含技藝/人性、世代間的落差/傳承、長者的生命意義/自我接納以及老年照護。然而多數元素只是點到為止,像是技藝相關內容多由唱唸帶過。
1月
09
2025
《追香記》的結構設定本非大開大闔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刻意營造的詭譎瑰麗,卻像是平實而溫馨的生活小品,淡淡的訴說著一齣浪漫歡欣的愛情喜劇。
12月
31
2024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編作品開始從史書中挖掘題材,風格逐漸向歷史劇靠攏。《仁劍.開鋒》便是在戲說的「鍘美案」基礎上,強化歷史背景,聚焦於君臣,把原本的負心案件,轉變為一齣探討君王如何面對私情與公理衝突的君臣戲。
12月
27
2024
第一部曲主要在音樂性的嘗試,而第二部曲與皮影戲的跨域合作也實數不易,但若能適當地保留並延續地第一部曲的部份聽覺效果,整體而言會更加完整且迷人。
12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