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到」的辯證/吟遊與絮語──《巴奈—愛.不到》 
5月
10
2021
《巴奈—愛.不到》 (施靜沂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6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近年來,歌手巴奈.庫穗(Panai Kusui)的名字出現在新聞媒體上,常和夥伴那布、馬耀.比吼,共同為《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排除私有地而夜宿凱道抗爭有關。那以粗體紅字寫著「沒有人是局外人」的黃毛巾,象徵巴奈及夥伴期盼國人「一起陪原住民族劃出回家的路」。但逾一千五百個日子後,事情仍未有個令人滿意的結果。而事情的走向竟與巴奈新專輯名稱及此場演出主題「愛.不到」形成微妙張力;「愛不到、得不到」究竟是時候未到,或認知、方法有待調整?新專輯中,巴奈的多首歌曲為過去所作,且結合前衛的探戈、電子曲風,【1】但其顯然不只藉此與過往的人生對話,也盼以此「愛」的命題連結城市裡的寂寞心靈,因著情愛、土地、回家課題的種種尚未圓滿,一同吟遊,並打開辯證、思索的甬道。


酒吧空間,直抒胸臆的氛圍

此場演出,巴奈以長達十多分鐘的〈看著辦〉開場;樂曲流淌間,低沉和緩的嗓音、清晰的咬字與吉他、手風琴的伴奏搭出了吟遊般的情境,令人聯想到歐洲中世紀吟遊詩人(bard)的崇尚詩歌、詼諧與不拘小節,及遊唱詩人(troubadour)擅以文學諷喻批判政府施政與社會不公的傳統。【2】由此曲前半段女性主體的感性抒發可約略猜到,這攸關歌者回顧自身參與原運、社會倡議多年的歷程。在以詩性、直白的歌詞坦露平凡的心願時,也不經意拉近了與聽者的距離,也使歌者因對抗國家機器而常嶄露之較為強硬的形象有機會展現了另外面貌:

從前從前的我 常常覺得沒有別的路可走

偶爾還不經意的想 隱藏了很久很久的祕密 現在已經不需要太在意

可能是夠大的年紀 事情也比較容易過去

我很明白自己並沒有真的弄清楚什麼道理 只是今天的心情不錯而已

我真的期待 不用再擔心來擔心去的日子

偶爾用看著辦的心情 應該沒關係

……

複雜的防衛 佔據了人和人之間

坦然單純一點 誤解再少一點 會不會更自由一點 更輕鬆一點

我想要幸福一點 我想要自由一點 要心情好一點 想安心一點

在巴奈唱來,散文詩(prose poetry)般的歌詞流露自由且直率的美感,加上女巫店微暗的場地、人手一杯雞尾酒,更營造出可以直抒胸臆的氛圍。接續的〈小小的乞求〉透過歌者與手風琴的頻繁來往,更進一步鏤刻心事的蜿蜒與卑微。歌者每唱一次「小小的乞求」,手風琴便以一小段不同的旋律回應之,也彷彿每個「小小的乞求」都對應一個沒說出口的心願;似在呼應這不只是live house,也是酒吧、書店的展演空間,以及台北這座城市裡種種飄忽、寂寞、因「愛.不到」而荒涼的心境: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那麼遼闊的寂寞 每個深夜的失落 其實不用感覺難受 若有個角落想你就夠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想找個人陪 想找個人陪 想念就夠 想念就夠


關於「情愛」的辯證與絮語

接下來有許多首歌,都圍繞著主題「愛.不到」。〈那一夜在曼哈頓〉以紐約為背景,刻劃繁華大城裡一段戀曲的發生與幻滅。在手風琴起伏、紆緩的旋律下,從醉心通往心碎的情愛絮語就此展開。首先,歌詞前段的「別當真/眼睛看見的溫存/喔/那只是/紐約夜裡的氣氛」便諭示這戀曲的短暫。藉由一再重複「那一夜在曼哈頓」,一方面展現這短暫甜美如何令人無法自拔,一方面藉由「你說我是你等了很久的女人」、「我也試著相信你是認真」再現令人糾結的男女情愛角力。走著走著,這情愛的迷途、暈眩到了〈愛是什麼〉一曲,彷彿藉由「永遠是什麼?相愛是什麼?」、「遺憾是什麼?錯過是什麼?」等一連串詰問、反思,反映出女性主體欲以更高的角度逃離糾纏的情愛思緒;好不容易走到〈總要〉一曲時,似乎從此迷途的狀態清醒過來,得出某種舒緩之道。

〈總要〉一曲開門見山,以「我總要學著誠實/總要睜開眼看/愛情的現實」等詞句擺出心碎後的清醒姿態,並藉由「怎能任由多情/還去強求」、「你到我生命裡/晃一晃就走/我不能一直不懂/不能被愛情操控」的喃喃絮語,辯證出離開才是正確的決定。接著,自愛情迷霧裡走出的女性主體似乎以「愛會痛 應該相信什麼」為第二人生出發點及問題意識,邊思索孤單、成熟及如何有尊嚴地生活等課題,邊揣摩「不能被愛情操控/愛情會痛、愛情難懂」的奧義。


另闢「愛」的蹊徑

自女性主體開始體悟到「不被情愛操控」、才能保有主體性後,歌者便開始另闢蹊徑,試圖讓重生的主體邁向更大的「愛」的格局;原來,「愛」可以不只是情愛,也可以是對土地、家鄉的愛。接下來的〈毀滅〉一曲,彷彿在對人類貪婪之心的警告中包裹對愛的思索與期許;後段隱晦、蘊含教化的詞句,也藉由「分不清誰是誰/又如何去愛誰」道出人類對愛的追尋應更宏觀,並將對自然、土地的愛包裹在內;下句的「貪婪永不停歇/心裡永不安歇」,更批判了掠奪土地、自然資源的貪婪之心,如何可能導致毀滅。循此思路,或許導向了如下結果──等我們真正地明辨是非時,或許便能好好的愛人與被愛?

巴奈接著結合其社會倡議家與歌手的雙重身分,邀請特別來賓洪申翰上台宣導八月二十八日,重啟核電商轉的公投應投不同意票,並以前些日子在西門町,年輕人反問她:「核四是什麼?」回應來賓並作為對聽眾的提醒──即使反核倡議行之多年,卻非所有人都明白;因而只有更頻繁的對話,才不會功虧一簣。

此後,更以胡德夫名曲〈太平洋的風〉與〈大武山美麗的媽媽〉複述人類與大自然的緊密情感,並藉由刻劃人與自然情感的詞句再次證成──人類對愛的思索應將自然、土地包括在內,如胡德夫話語脈絡下的人類與自然,就是孩子與母親──太平洋的風是「最早母親的感覺/最早的一份覺醒」;「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流呀/流傳著古老的傳說/你使我的眼睛更亮/心裡更勇敢」。

在〈流浪記〉之後,歌者最後以新專輯第一首歌〈難題〉作結;顯然,渺小的人類總想跳脫現實的阻礙,直奔心中的最愛,進而常在情愛裡迷途。然歷經如上辯證與吟遊後,歌者也隱約揭示了自個人情愛通往對山海家園之愛的路徑──循此旅途,即使「愛.不到」,或仍將有寄託與紮根之所;又或許,當我們一同守護土地、家園時,對「愛」的真諦將有不同於以往的領悟。


註釋

1、相關專訪參見:https://blow.streetvoice.com/53054/

2、參照維基百科的說明。

《愛・不到》

演出|巴奈(Panai Kusui)
時間|2021/04/08 21:30
地點|台北 女巫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