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能夠見證一首作品從發想、完成、演奏、觀賞,猶如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讓創作與演奏相伴共生,透過實際的操練,運用在時間與空間之中、遊藝於自由與節制裡之間,賦予音樂的氣息。
這場演出的推手「時間藝術工作室」,是2013年由長笛演奏家吳正宇所籌組,積極推廣古樂及現代音樂,多年來成果卓越。吳正宇榮獲阿姆斯特丹音樂院 (Conservatorium van Amsterdam)演奏碩士文憑,他參考荷蘭當代音樂的運作模式,創立「時間藝術學院」,舉辦作品徵選與讀譜工作坊,有別於一般的作曲比賽或徵件活動,所徵選的是作品的初念,再邀請國內三位知名作曲家擔任工作坊的導師-趙菁文、林梅芳、許德彰,最後再交由專業的演奏家進行首演,讓作品是在眾人悉心照料下成長茁壯。
因此,整個過程只有幫助與啟發,沒有音樂沙場上的成王敗寇;是彼此激勵、互助合作,沒有相互競爭的煙硝味。大家共同經歷試演、點評、個別課、演奏家排練、作品修改等過程,讓「以樂會友」的理念實踐的更為徹底。
長達一週的工作坊,首先訂定一個主題,以室內樂演奏為形式,用實驗精神來探究時間藝術的本質,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中,開創自己說音樂的方式。這個「限制」猶如一個「命題範圍」,所有參與的年輕作曲家必須要以八人之內的室內樂為藍圖、曲長以十分鐘為上限,編制內的樂器有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打擊、古箏、笙。
共有七位青年作曲家參與這個計畫,每首作品開始演奏前,由作曲家親自向觀眾導聆創作理念,雖有幾位在口語表達上稍顯生澀,但在創作與演奏上卻輒見專注與專業,所以主辦單位如能在現場提供節目冊或些許文字輔助,更能讓觀眾瞭解每一首新作與更進一步認識作曲家。
筆者就一位局外人的理解,在沒有節目冊的輔助,以及全新聽覺經驗的情況下,加上了一些賞樂時的直觀,盼能用文字還原當晚令人欣喜的當下。
首先登場的是陳彥興《數位焦慮》,是一首為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所寫的五重奏,猶如以焦慮為土壤的資訊符號,不斷衍生出新的樂思,再重新組合,描摹當一個人在滑手機時,同時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貼文與對話所產生的焦慮感,透過五重奏的表現,似乎就是用短小的元素表現訊息的斷裂,使得人腦產生支離破碎的片段影像。
蔡承男《Ula》,是一首為長笛、大提琴、鋼琴的三重奏。光看曲名的唸法就很有趣,臺語的意思就是「有啦」,試圖帶入多元的、正面的、趣味的意義,進而衍生出不同的前因後果,很值得玩味。在複音的結構(polyphony)之中,每件樂器各司其職,在樂曲的後半段,長笛引導其他聲部進入一段異想世界,也使用「打鍵法」產生特別的聲響節奏,每位演奏家也像一人分飾多角,產生豐富的音色變化。
林碩俊《親愛的小約翰》,是一首為古箏、長笛、單簧管、大提琴、擊樂的六重奏,光看曲名,顧名思義就是向小約翰•史特勞斯致敬,令筆者覺得驚訝的是古箏被納入了「小約翰」編制裡。作曲家借用史特勞斯的創作概念,進行重組、改變,運用應答與協奏的形式,在聲響上層次分明,也彷彿是一段探尋音響色澤的過程。古箏獨特的彈撥聲響,以韻補聲,在應答時,也像是一位發球者,其他「隊友」也很有默契的接招,像是花朵依序綻開,形成有機的、璀璨繽紛的構圖。
徐敬彤《憶思想起》,是一首為中音長笛(Alto Flute)、低音單簧管(Bass Clarinet)、小提琴、大提琴、鋼琴所寫的五重奏,充滿回憶與童趣,作曲家大量使用中低音的樂器聲響,是厚實穩重的思索,再以D音為基礎,使用類似複調性 (Bitonality) 的完全5度音程,似乎是由小提琴的高音域來貫穿所有的短音符,形成天馬行空的光譜,用浮動的聲響描繪超現實的回憶。最後再回歸至A音與D音,像是經歷了一陣陣飄渺的想像之後,圓滿的回到最初。喜見作曲家親自擔任鋼琴演奏,與演奏家、觀眾近距離分享這一段心情故事。
黃苓瑄《雙擺》,是一首為中音長笛、單簧管、笙、古箏、擊樂、鋼琴所寫的六重奏。全曲的設計像是二元對峙,讓所有的聲響此起彼落、一同擺渡。在規律與非規律的樂句之間所產生的混沌與「灰色地帶」,才是最引人入勝之處,作曲家用大鼓平衡了所有聲響,完整而有力。因此一路聽下來,呈現出一氣呵成、首尾連貫,允為佳作。
林子倫《0.666…》,是一首為小提琴、古箏、低音單簧管的三重奏,就是指2除以3的結果0.6666…,也可以是指單拍子與複拍子的交錯並置,而5度音程的比例也是2:3。古箏的彈撥,類似點描方式,從骨幹音不斷開展,形成小提琴與低音單簧管聲響上的平衡軸,兩個聲部的五聲音階旋律,彷彿形成了複調性,同時,古箏拍打琴面,不斷提醒節奏的脈絡,也像是聽覺上的「刻度」。整首曲子聽見各種不同垂直與平行的4度與5度音程,在純淨的聲響上置入五顏六色的想像,也呼應了2除以3的無法除盡,也像是宇宙萬物「量無窮,時無止」的無限擴充,或是「物質不滅定律」的再演繹。
林劭奇《循環》,是一首為長笛、A調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擊樂的六重奏,如同一個循環體放在既有的樂曲形式中,像是環環相扣的二段體,以A音為基礎,讓音樂不斷的滋長,讓每件樂器的聲響設計都很有戲,充滿表現力,先是出現長句旋律,之後又有短音符同音反覆,讓全曲充滿韻律感及統整性。
總之,從歷時性端看,從初念到完成,見證了一首首作品的創作與演奏過程;從共時性探究,就是用脈動、聲響、能量,轉譯某個時期、某個作品或特定元素的反思。實為時間與空間、傳統與創新、東西共融的「黃金交叉」,展開精彩的異質對話。每位作曲家以生活經驗為自己「命題」,期許向不同的群體介紹當代音樂,力圖融情入理用音樂敘事說理。這場作品首演音樂會,除了蘊含教育與傳承的深刻意義,也為當代人演奏當代音樂寫下值得紀念的註腳。
《聽見心中的聲音》青年作曲家作品首演音樂會
演出|演奏家:王昱尹、吳正宇、王冠傑、廖芷誼、周尚樺、謝佩穎、徐敬彤、楊智博、郭靖沐/作曲家:林子倫、林劭奇、林碩俊、徐敬彤、陳彥興、黃苓瑄、蔡承男
時間|2021/09/04 19:30
地點|十方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