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與奏之間,聽見成長的跫音《聽見心中的聲音》
9月
10
2021
蔡承男《ula》(時間藝術工作室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5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能夠見證一首作品從發想、完成、演奏、觀賞,猶如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讓創作與演奏相伴共生,透過實際的操練,運用在時間與空間之中、遊藝於自由與節制裡之間,賦予音樂的氣息。

這場演出的推手「時間藝術工作室」,是2013年由長笛演奏家吳正宇所籌組,積極推廣古樂及現代音樂,多年來成果卓越。吳正宇榮獲阿姆斯特丹音樂院 (Conservatorium van Amsterdam)演奏碩士文憑,他參考荷蘭當代音樂的運作模式,創立「時間藝術學院」,舉辦作品徵選與讀譜工作坊,有別於一般的作曲比賽或徵件活動,所徵選的是作品的初念,再邀請國內三位知名作曲家擔任工作坊的導師-趙菁文、林梅芳、許德彰,最後再交由專業的演奏家進行首演,讓作品是在眾人悉心照料下成長茁壯。

因此,整個過程只有幫助與啟發,沒有音樂沙場上的成王敗寇;是彼此激勵、互助合作,沒有相互競爭的煙硝味。大家共同經歷試演、點評、個別課、演奏家排練、作品修改等過程,讓「以樂會友」的理念實踐的更為徹底。

長達一週的工作坊,首先訂定一個主題,以室內樂演奏為形式,用實驗精神來探究時間藝術的本質,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中,開創自己說音樂的方式。這個「限制」猶如一個「命題範圍」,所有參與的年輕作曲家必須要以八人之內的室內樂為藍圖、曲長以十分鐘為上限,編制內的樂器有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打擊、古箏、笙。

共有七位青年作曲家參與這個計畫,每首作品開始演奏前,由作曲家親自向觀眾導聆創作理念,雖有幾位在口語表達上稍顯生澀,但在創作與演奏上卻輒見專注與專業,所以主辦單位如能在現場提供節目冊或些許文字輔助,更能讓觀眾瞭解每一首新作與更進一步認識作曲家。

筆者就一位局外人的理解,在沒有節目冊的輔助,以及全新聽覺經驗的情況下,加上了一些賞樂時的直觀,盼能用文字還原當晚令人欣喜的當下。

首先登場的是陳彥興《數位焦慮》,是一首為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所寫的五重奏,猶如以焦慮為土壤的資訊符號,不斷衍生出新的樂思,再重新組合,描摹當一個人在滑手機時,同時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貼文與對話所產生的焦慮感,透過五重奏的表現,似乎就是用短小的元素表現訊息的斷裂,使得人腦產生支離破碎的片段影像。

蔡承男《Ula》,是一首為長笛、大提琴、鋼琴的三重奏。光看曲名的唸法就很有趣,臺語的意思就是「有啦」,試圖帶入多元的、正面的、趣味的意義,進而衍生出不同的前因後果,很值得玩味。在複音的結構(polyphony)之中,每件樂器各司其職,在樂曲的後半段,長笛引導其他聲部進入一段異想世界,也使用「打鍵法」產生特別的聲響節奏,每位演奏家也像一人分飾多角,產生豐富的音色變化。

林碩俊《親愛的小約翰》,是一首為古箏、長笛、單簧管、大提琴、擊樂的六重奏,光看曲名,顧名思義就是向小約翰•史特勞斯致敬,令筆者覺得驚訝的是古箏被納入了「小約翰」編制裡。作曲家借用史特勞斯的創作概念,進行重組、改變,運用應答與協奏的形式,在聲響上層次分明,也彷彿是一段探尋音響色澤的過程。古箏獨特的彈撥聲響,以韻補聲,在應答時,也像是一位發球者,其他「隊友」也很有默契的接招,像是花朵依序綻開,形成有機的、璀璨繽紛的構圖。

徐敬彤《Recalling the Past》排練(時間藝術工作室提供)

徐敬彤《憶思想起》,是一首為中音長笛(Alto Flute)、低音單簧管(Bass Clarinet)、小提琴、大提琴、鋼琴所寫的五重奏,充滿回憶與童趣,作曲家大量使用中低音的樂器聲響,是厚實穩重的思索,再以D音為基礎,使用類似複調性 (Bitonality) 的完全5度音程,似乎是由小提琴的高音域來貫穿所有的短音符,形成天馬行空的光譜,用浮動的聲響描繪超現實的回憶。最後再回歸至A音與D音,像是經歷了一陣陣飄渺的想像之後,圓滿的回到最初。喜見作曲家親自擔任鋼琴演奏,與演奏家、觀眾近距離分享這一段心情故事。

黃苓瑄《雙擺》,是一首為中音長笛、單簧管、笙、古箏、擊樂、鋼琴所寫的六重奏。全曲的設計像是二元對峙,讓所有的聲響此起彼落、一同擺渡。在規律與非規律的樂句之間所產生的混沌與「灰色地帶」,才是最引人入勝之處,作曲家用大鼓平衡了所有聲響,完整而有力。因此一路聽下來,呈現出一氣呵成、首尾連貫,允為佳作。

黃苓瑄《Double-Pendulum》排練實況(時間藝術工作室提供)

林子倫《0.666…》,是一首為小提琴、古箏、低音單簧管的三重奏,就是指2除以3的結果0.6666…,也可以是指單拍子與複拍子的交錯並置,而5度音程的比例也是2:3。古箏的彈撥,類似點描方式,從骨幹音不斷開展,形成小提琴與低音單簧管聲響上的平衡軸,兩個聲部的五聲音階旋律,彷彿形成了複調性,同時,古箏拍打琴面,不斷提醒節奏的脈絡,也像是聽覺上的「刻度」。整首曲子聽見各種不同垂直與平行的4度與5度音程,在純淨的聲響上置入五顏六色的想像,也呼應了2除以3的無法除盡,也像是宇宙萬物「量無窮,時無止」的無限擴充,或是「物質不滅定律」的再演繹。

林劭奇《循環》,是一首為長笛、A調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擊樂的六重奏,如同一個循環體放在既有的樂曲形式中,像是環環相扣的二段體,以A音為基礎,讓音樂不斷的滋長,讓每件樂器的聲響設計都很有戲,充滿表現力,先是出現長句旋律,之後又有短音符同音反覆,讓全曲充滿韻律感及統整性。

總之,從歷時性端看,從初念到完成,見證了一首首作品的創作與演奏過程;從共時性探究,就是用脈動、聲響、能量,轉譯某個時期、某個作品或特定元素的反思。實為時間與空間、傳統與創新、東西共融的「黃金交叉」,展開精彩的異質對話。每位作曲家以生活經驗為自己「命題」,期許向不同的群體介紹當代音樂,力圖融情入理用音樂敘事說理。這場作品首演音樂會,除了蘊含教育與傳承的深刻意義,也為當代人演奏當代音樂寫下值得紀念的註腳。

《聽見心中的聲音》青年作曲家作品首演音樂會

演出|演奏家:王昱尹、吳正宇、王冠傑、廖芷誼、周尚樺、謝佩穎、徐敬彤、楊智博、郭靖沐/作曲家:林子倫、林劭奇、林碩俊、徐敬彤、陳彥興、黃苓瑄、蔡承男
時間|2021/09/04 19:30
地點|十方樂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2月
08
2024
年節將至,在廣大的餅乾禮盒之中,我將歪腦筋動到關注已久的起司禮盒,那些禮盒填充了主廚精選的肉乾、水果或堅果,供人搭配食用,繽紛多彩的食用搭配技巧讓小小一塊起司誕生絕妙的味覺宇宙。《伊比利之味》曲選法籍、俄籍作曲家詮釋「西班牙風貌」的聲樂作品,靈感藉由實驗、複製與再現,最後於西班牙作曲家作結,藉流傳當地古老民謠譜曲,探索出深邃的音樂能量。
2月
06
2024
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1月
24
2024
演奏會開頭以《夜深沉》拉開序幕,林瑞斌將京胡曲牌重新移植,編製為中音加鍵嗩吶獨奏與鋼琴搭配之版本。可以在曲間聽見傳統戲曲夜深沉中嶄露楚霸王項羽哀戚的經典樂句段落不斷重複,同時設置時不時閃爍的藍色舞臺燈光,帶入即將面臨亡國深沉的氛圍;伴奏鋼琴以爵士形式的編曲配置,透過更加當代的語彙結合東西方元素,以展現虞姬歌舞的情景,並給予本曲復古又優雅的面貌。
1月
23
2024
要說反田有一項當年賴以致勝、並不斷延續至今的技藝,我想是他「修辭」(rhetoric)的詮釋技巧。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樂譜就像是一張充滿空白與間隙的講稿,等待著朗讀者/演奏者的想像、填補以及實現。
1月
12
2024
身為室內樂的一分子,除了能夠傳遞自身散發出的能量,更需要在專注且主動的聆聽下,誠懇接收搭擋的聲音與情感,並具備影響他人的能力,鼓舞彼此繼續在音樂裡前進。
1月
01
2024
但,另一個不能忽視的現象是,對於音樂組織性與形式本身的實驗創新,其程度在《一剎》中相當不穩定、甚至有一路縮減的趨勢
12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