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而生,面向未來:《sakero X 038》
12月
06
2021
sakero x 038(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2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乾淨清冷的淺灰色舞台搭配藍色燈光,沒有其它裝飾,地板上是一根很長很長的竹竿。舞者們身穿全黑裝束,緩步走到麥克風前以族語說話(打招呼),再回到竹竿後方就定位。接著,以幾近一致的呼吸啟動了群體的動律,整齊劃一地握起長竹竿,散發出堅韌的氣勢。在身體前後大幅度的擺動與重踏的步伐中,舞者們經由共同握住的長竹竿,將彼此的重心維持一致,也分享著彼此的動律頻率,接著,舞者們在一百八十度的橫向踏步中,瞬息打轉九十度成直線,動作之乾淨俐落,方向轉換之敏捷,讓人驚豔不已。

這是《sakero》舞作的開頭,冷色調的燈光、全黑色系的服裝,不帶任何指涉、意含的影像,撇除開場的族語問候,可說非常典型的現代舞設計。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中,反讓人更加看見編舞家莊國鑫的企圖和思索脈絡,以及舞作裡原民傳統與現代的融會與對話。在服飾與影像上,莊國鑫在《sakero》中盡可能的剝除所有具明顯原民文化符號識別的象徵,以抽象幾何的樣式為舞蹈增添氛圍;音樂更是選用致力於復興芬蘭薩米族古老吟唱技巧yoik的歌手Wimme Saari的同名專輯《Wimme》中的樂曲。

剝除外在文化符號,突出舞蹈動作本質,從而讓人思考舞蹈動作本身以及動作自身的傳達。在看似去脈絡化的單手牽手、交叉牽手、踏步與身體擺動中,其每一個步伐與動作皆可在傳統祭儀(阿美族ilisin)中尋得蛛絲馬跡,再經過莊國鑫以現代舞編舞技巧將原先的祭儀動作加以提煉、純化,並利用增值、減值、重心移轉等手法,將動作的節奏、時值改變,再結構化動作的順序安排,從而形塑出具原民文化特色的當代舞蹈動作語彙。此外,芬蘭薩米族音樂的選用,更是讓人興奮不已。不只是蕯米族人的音樂語調和吟唱風格竟與臺灣原民的歌謠風格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更在於編舞家讓音樂與舞蹈的互相合襯,無論是樂曲的韻律、重音與舞蹈動作的動律、重心轉換的契合;或是以樂曲調性結構舞作氛圍推升或轉變。雖是來自遙遠斯堪地那維亞的民族音樂,亦經過現代錄音、混音技術融入了現代音樂元素,然而樂曲中所散發出傳統如何於現代復興的實驗,或許正是編舞家選用的原因吧。


sakero x 038(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提供)

從《038》到《sakero》(正式演出是先《sakero》再《038》)可以清楚看到編舞家莊國鑫對於當代臺灣原住民阿美族身體文化的自我覺察脈絡,從梳理什麼是花蓮阿美族原民的身體感知的《038》,到試圖探究阿美族人對舞蹈的理解,和阿美族傳統祭典與肢體動作關係的《sakero》。當舞蹈動作脫離了原先祭典儀式的脈絡,脫離了舉行祭儀的場域來到現代劇場,成為一種文化角色、一種創作素材時,它既開拓出創作的自由度與空間,亦考驗著根植於傳統的創新如何轉化成適應/適合於現代劇場美學的展演。

於此我們看到《038》裡屈身重踏腳步的圓形隊形,是不斷往返花蓮—台北—花蓮遊子的歸鄉召喚;在《sakero》中屈身重踏步伐則跳脫原來阿美族ilisin的脈絡,從動作形態與節奏經由解構再重組,成為一種文化容器,從而能納入更多元的創作元素,以及更多面向和時間性的觀看想像。從日常生活場域到非日常的祭典儀式,身體因長期生存其中而形成的身體感,具體展現於身體動作形態中,它或許標誌了原民的離散經驗,但這些萃取自傳統祭儀的動作是否亦成為一條復返的路徑:從傳統而生,面向未來。

《sakero X 038》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
時間|2021/10/22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