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父權的亡魂,重新面對「家」的另一種可能——《家族排列》
8月
23
2023
家族排列(娩娩工作室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94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即使處在二十一世紀性別平權已有十足長進的台灣,「葬禮」大概是最常讓人遭逢父權衝擊的場合。於法而言,直至幾個月前,憲法法庭依然在處理祭祀公會排除女性參與的人權違憲議題,由此可見;至於個人層面,相信大多數我輩女子都有同樣的經驗:拿著至親的訃聞在手中,壓抑著情感的波動,腦中浮現的問題卻是「我的名字為什麼這麼後面?」(已然內建這套「家族排列」者另當別論)。這正是李屏瑤《家族排列》劇本最直白的出發點。沒有海寧格(Bert Hellinger)「家族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的心理探討,單單就是一張訃聞、兩個家庭、四名子女的排列。

要說和心理分析的「家族排列」完全無關,卻也不盡然。這部2020年臺北文學獎優等獎作品,同年翻譯為台語由阮劇團在臺北藝穗節首次演出,此次則是由向來關注女性生命經驗的娩娩工作室搬演華語版。正如近年通俗文本(如《勸世三姊妹》、《父後七日》)常見的「契機」(因家族長輩後事召回「離家在外」的女兒,藉由與父親關係重新理解自身位置),故事中屬於二房的三姊弟/妹(又是三姊弟/妹!),再次呈現了台灣家庭某種「原型」──因為重男輕女,生了女胎後堅持要生到男胎,所以總常出現多名姊姊搭配么弟的組合──,也因此潛藏著父權體制家庭結構的慣性;至於劇中大房的獨生女,則更像是因應劇情推動的選擇,讓她於公(家裡需要二房的男丁「認祖歸宗」)於私(自己也想感受手足之情),都必然要和二房子女和解,情節與角色關係就此推進。


家族排列(娩娩工作室提供/攝影羅慕昕)

在娩娩工作室詮釋下的「家」,令人想起加拿大劇作家伯納德.史賴德(Bernard Slade)的經典劇本《明年此時》(Same Time, Next Year):一對偷情男女每年固定日子在旅館相見,生命中各自經歷的大小衝突,幾乎都發生在劇情之外;而我們是藉由每一次的見面,感受到生命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痕跡,以及兩人陪伴關係的演進。《家族排列》的三姊一弟,自葬禮初次見面的彼此不諒解、忌日的生疏,到開始慢慢熟悉、約唱KTV、陪伴重大手術,最後終於在另一場葬禮(大房/父親合法之妻),成為如家人般的支柱。然而我對此感興趣的,並非隱匿於視線之外的種種衝突張力,抑或化解之道,而是劇中對於父權宰制的二手距離。

某方面而言,兩個家庭四名子女的心結,都是為了幫「那個不負責任的男人」收拾殘局。殘局,從訃聞開始的姓名排列、么子是否認祖歸宗、可不可以變性、二房子女有沒有權利一同紀念亡父,到大房之女如何為母親辦後事。然這殘局,終究是他人的殘局。於是我們一再聽到「舅舅說⋯⋯」、「我媽的意思是⋯⋯」、「如果我媽還在的話⋯⋯」種種家族意願的轉達。轉達他人意願的二手距離,讓四名受害子女,得以從對立轉向同一陣線,一同「處理」那些「外界的聲音」。同時,在張稜、林唐聿、朱昶維、賴玟君四名演員張持有致的丟接間,轉化家族傳承為更切身的「家」的意義。如果家的概念不再是訃聞上族譜枝狀排列組合,那它還可以是什麼?

編劇在此,似乎並無意願因「家」帶來的宰制壓迫,憤而切斷所謂「家」的依戀。帶來傷害的是父權,但父親依然令人懷念。兩家子女(大部分是女兒)如互補般,彼此補足各自陌生的父親記憶。在東窗事發、衝突甚烈的喪禮與隔年忌日,某些無人的時刻,大房女兒把玩著菸盒思念父親,就連表現得最為抗拒的二房二姊(連訃聞名字都被寫錯),也宛如瞬間回到童年,露出頑皮笑容做出自己與父親之間的默契動作。意識到藉由家族傳承所承受的外在父權壓制,再藉由自身轉化「家」的意識,是我個人認為此劇相當動人之處。然而,卻也讓角色被困在「家」中,少了一點自身的主體性。


家族排列(娩娩工作室提供/攝影羅慕昕)


家族排列(娩娩工作室提供/攝影羅慕昕)

劇中除了么弟一心一意想要變性(而他反而是最不受親情綑綁的角色),其他三名女角都未能透露自身在「家」之外的生活。大房女兒困於家族企業與母親病情,二房大姊一邊要斬斷孽緣(二姊口中的「外遇會不會遺傳」──「家」依然陰魂不散)、一邊姊代母職煩惱弟弟變性,二姊張牙舞爪的情緒全是為了處理兩個家庭與三名手足之間的問題。無論是每次舞台燈亮後的相遇,抑或燈暗過場所流逝的劇中時光,我們都苦無機會窺見她們「真正的人生」,無關家族責任與親情羈絆的人生。至於編劇在各場景善用外在元素干擾,讓對話情緒一再中斷,如樓梯間忽然熄滅的環保省電燈、KTV不斷地切歌,一方面為表演節奏帶來調劑(尤其是K歌「姐姐」與「切歌/切掉」搭配么弟變性的話題,別有一番雙關趣味),另一方面卻也牽制了角色情感,未能往內心深處探究。縱然我個人相當享受這些「情緒中斷」的荒謬況味,然就整體文本結構與角色塑造而言,的確也帶來限制。

就像舞台一層薄幕變化出不同場景,娩娩工作室的《家族排列》也有一種舉輕若重,很難說它真正戳破、撼動了什麼,但卻是齣貨真價實的動人小品,道盡了女性與「家」又愛又恨、笑中帶淚的矛盾情感。

《家族排列》

演出|娩娩工作室
時間|2023/08/04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