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父權的亡魂,重新面對「家」的另一種可能——《家族排列》
8月
23
2023
家族排列(娩娩工作室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1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即使處在二十一世紀性別平權已有十足長進的台灣,「葬禮」大概是最常讓人遭逢父權衝擊的場合。於法而言,直至幾個月前,憲法法庭依然在處理祭祀公會排除女性參與的人權違憲議題,由此可見;至於個人層面,相信大多數我輩女子都有同樣的經驗:拿著至親的訃聞在手中,壓抑著情感的波動,腦中浮現的問題卻是「我的名字為什麼這麼後面?」(已然內建這套「家族排列」者另當別論)。這正是李屏瑤《家族排列》劇本最直白的出發點。沒有海寧格(Bert Hellinger)「家族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的心理探討,單單就是一張訃聞、兩個家庭、四名子女的排列。

要說和心理分析的「家族排列」完全無關,卻也不盡然。這部2020年臺北文學獎優等獎作品,同年翻譯為台語由阮劇團在臺北藝穗節首次演出,此次則是由向來關注女性生命經驗的娩娩工作室搬演華語版。正如近年通俗文本(如《勸世三姊妹》、《父後七日》)常見的「契機」(因家族長輩後事召回「離家在外」的女兒,藉由與父親關係重新理解自身位置),故事中屬於二房的三姊弟/妹(又是三姊弟/妹!),再次呈現了台灣家庭某種「原型」──因為重男輕女,生了女胎後堅持要生到男胎,所以總常出現多名姊姊搭配么弟的組合──,也因此潛藏著父權體制家庭結構的慣性;至於劇中大房的獨生女,則更像是因應劇情推動的選擇,讓她於公(家裡需要二房的男丁「認祖歸宗」)於私(自己也想感受手足之情),都必然要和二房子女和解,情節與角色關係就此推進。


家族排列(娩娩工作室提供/攝影羅慕昕)

在娩娩工作室詮釋下的「家」,令人想起加拿大劇作家伯納德.史賴德(Bernard Slade)的經典劇本《明年此時》(Same Time, Next Year):一對偷情男女每年固定日子在旅館相見,生命中各自經歷的大小衝突,幾乎都發生在劇情之外;而我們是藉由每一次的見面,感受到生命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痕跡,以及兩人陪伴關係的演進。《家族排列》的三姊一弟,自葬禮初次見面的彼此不諒解、忌日的生疏,到開始慢慢熟悉、約唱KTV、陪伴重大手術,最後終於在另一場葬禮(大房/父親合法之妻),成為如家人般的支柱。然而我對此感興趣的,並非隱匿於視線之外的種種衝突張力,抑或化解之道,而是劇中對於父權宰制的二手距離。

某方面而言,兩個家庭四名子女的心結,都是為了幫「那個不負責任的男人」收拾殘局。殘局,從訃聞開始的姓名排列、么子是否認祖歸宗、可不可以變性、二房子女有沒有權利一同紀念亡父,到大房之女如何為母親辦後事。然這殘局,終究是他人的殘局。於是我們一再聽到「舅舅說⋯⋯」、「我媽的意思是⋯⋯」、「如果我媽還在的話⋯⋯」種種家族意願的轉達。轉達他人意願的二手距離,讓四名受害子女,得以從對立轉向同一陣線,一同「處理」那些「外界的聲音」。同時,在張稜、林唐聿、朱昶維、賴玟君四名演員張持有致的丟接間,轉化家族傳承為更切身的「家」的意義。如果家的概念不再是訃聞上族譜枝狀排列組合,那它還可以是什麼?

編劇在此,似乎並無意願因「家」帶來的宰制壓迫,憤而切斷所謂「家」的依戀。帶來傷害的是父權,但父親依然令人懷念。兩家子女(大部分是女兒)如互補般,彼此補足各自陌生的父親記憶。在東窗事發、衝突甚烈的喪禮與隔年忌日,某些無人的時刻,大房女兒把玩著菸盒思念父親,就連表現得最為抗拒的二房二姊(連訃聞名字都被寫錯),也宛如瞬間回到童年,露出頑皮笑容做出自己與父親之間的默契動作。意識到藉由家族傳承所承受的外在父權壓制,再藉由自身轉化「家」的意識,是我個人認為此劇相當動人之處。然而,卻也讓角色被困在「家」中,少了一點自身的主體性。


家族排列(娩娩工作室提供/攝影羅慕昕)


家族排列(娩娩工作室提供/攝影羅慕昕)

劇中除了么弟一心一意想要變性(而他反而是最不受親情綑綁的角色),其他三名女角都未能透露自身在「家」之外的生活。大房女兒困於家族企業與母親病情,二房大姊一邊要斬斷孽緣(二姊口中的「外遇會不會遺傳」──「家」依然陰魂不散)、一邊姊代母職煩惱弟弟變性,二姊張牙舞爪的情緒全是為了處理兩個家庭與三名手足之間的問題。無論是每次舞台燈亮後的相遇,抑或燈暗過場所流逝的劇中時光,我們都苦無機會窺見她們「真正的人生」,無關家族責任與親情羈絆的人生。至於編劇在各場景善用外在元素干擾,讓對話情緒一再中斷,如樓梯間忽然熄滅的環保省電燈、KTV不斷地切歌,一方面為表演節奏帶來調劑(尤其是K歌「姐姐」與「切歌/切掉」搭配么弟變性的話題,別有一番雙關趣味),另一方面卻也牽制了角色情感,未能往內心深處探究。縱然我個人相當享受這些「情緒中斷」的荒謬況味,然就整體文本結構與角色塑造而言,的確也帶來限制。

就像舞台一層薄幕變化出不同場景,娩娩工作室的《家族排列》也有一種舉輕若重,很難說它真正戳破、撼動了什麼,但卻是齣貨真價實的動人小品,道盡了女性與「家」又愛又恨、笑中帶淚的矛盾情感。

《家族排列》

演出|娩娩工作室
時間|2023/08/04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