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式的歌劇音樂挑戰─布瑞頓《碧盧冤孽》
12月
18
2014
碧盧冤孽(國台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5次瀏覽
林采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布瑞頓、碧盧冤孽這兩個關鍵字一推出,擺明要挑戰票房,挑明要把觀眾嚇跑,話說這就是一齣「鬼戲」,而且是一齣從未在台灣搬演的鬼屋故事。

指揮簡文彬接掌台灣交響樂團藝術顧問,新樂季開季三月內推出兩場音樂會形式的歌劇演出,劇碼選擇對比性極大。九月份的普契尼《蝴蝶夫人》膾炙人口猶如八點檔;如今的布瑞頓《碧盧冤孽》對一般觀眾「冷若冰霜」,「台灣首演」的字眼,一方面引起好奇,卻也衍生出畏懼效果。

簡文彬如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安排,到底是出於縝密思維,還是帶有傻勁的嘗試。整場演出完畢後,多少有跡可循。

如果說《蝴蝶夫人》是測試樂團整體凝聚力和爆發力的試題;《碧盧冤孽》則在試驗樂團合奏默契和刻畫細節的能耐。《碧盧冤孽》以室內樂歌劇定位,演出配置上只有十三位演奏者和六位歌手。十三位演奏者的器樂安排,幾乎等於樂團各聲部首席的組合。

話說,指揮要能領軍創造精采演出,各部首席們必需整兵待發,傳遞其意與其配合;另一方面,聲部首席之間,也必需培養良好默契,因為交響樂團就是室內樂的擴大版,室內樂基底強,必能提振整體的音色和和諧度。因此,《碧盧冤孽》的演出,如同國台交首席們繳出的成績單。

如果說《蝴蝶夫人》是投其樂迷所好的安排,《碧盧冤孽》則力圖給其所不知。依循過去台灣樂迷的慣性,經過柔性的教育與餵養過程,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高於市場想像。

如此道理,簡文彬應有切身體認。過去他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之時,在馬勒交響作品未在台灣市場成氣候時推出馬勒系列,在華格納樂劇《指環》四部曲「高不可攀」的情況下搬演全本,如今馬勒某些曲目已成票房解藥,《指環》在觀眾間家喻戶曉。這些例證,應可說明《碧盧冤孽》在國台交透過講座、廣播節目訪談、名人專文、異業活動的推廣下,在台中中興堂的演出,最後一秒能夠吸引近九成觀眾。

拋去安排演出《碧盧冤孽》背後的可能想法,回到作品本身,這齣劇以亨利‧詹姆士的同名原著為靈感,是英國二十世紀代表性作曲家布瑞頓傑出的小品歌劇,也是一齣成功將文學與歌劇形式結合的作品,在歌詞的吟唱中保有高度的文學性。簡要劇情為,一位女家庭教師,來到一處宅第教導一對姐弟,每想到此宅有兩位鬼魂徘徊其間,一位是主人的貼身男僕,另一位是前任家庭教師,這位年輕老師為保護這對姐弟,挺身與鬼魂對抗。

參與《碧盧冤孽》演出的六位歌者,國內外各佔一半,飾演男鬼和引言角色的美國男高音Corby Welch以及飾演姐弟的英國青少年歌手Eleanor Burke和Luke McWatters,已是演唱此劇的「老將」。飾演女家庭教師的陳美玲、前任家庭教師潔索小姐的陳妍陵以及女管家葛羅絲太太的翁若珮,均為活躍國內歌劇舞台的女聲樂家。

觀賞《碧盧冤孽》,像是來此聆聽一場鬼故事,聽鬼故事,總是需要一點氣氛,音樂會形式的演出少了布景加持,簡文彬索性將舞台的大燈全關上,只留下譜架上的小燈,多少增加了一點「鬼意」。

《碧盧冤孽》演出規模小,六位歌手和十三位國台交團員,可以說「唇齒相依」,因為音樂的功能性很強,必需搭配歌詞意念起伏,擔負場景描繪和串場、刻畫及回應角色心情、塑造氛圍等工作。作品從第一幕序幕開始,就開始測驗樂團的反應能力,樂團要以抖擻精神以及略帶惶恐的心情,為陳美玲鋪上前往目的地的旅程,當陳美玲喃喃自語,「即將到了,誰會迎接我呢?......沒有什麼事情好怕的,能出什麼錯呢?」音樂上的回應先是「船到橋頭自然直」,接著得要暗示「十面埋伏」。

從中可見,這齣戲,雖然是室內樂形態的精緻小品,但是詮釋起來可是錯綜複雜,場景陷阱處處,每位歌手的戲份平均,樂團合奏時只要有一個樂器出錯,很容易見光死,遑論獨奏的片段。《碧盧冤孽》英文原名”The Turn of Screw”,對於演出者來說的確要「栓緊螺絲」。

戲中對於歌手的陷阱,包括高難度的重唱,以第二幕第七景為例,舞台上四位女角全部獻聲。每個人必需力保自己的地盤,在情緒和聲音上力抗他人的拉扯。陳美玲、陳妍玲、翁若珮、Eleanor Burke四人,固守地盤之餘,彼此接招火花四射,人鬼交手沒在怕的。

一般先入為主的概念,總是覺得戲中的兒童角色為陪襯,但在《碧盧冤孽》中的姐弟兩人力扛重任。十六歲的Eleanor Burke和十四歲的Luke McWatters演出的 專業度不輸大哥大姐們,雖然Luke聲音明顯已近變聲期,但不減其表現。兩人在劇中,聲音表現具有孩童的無邪,適時展現半附身的狀態,觀察兩人的演技和聲音的控制,想必已經多次擔綱角色。

《碧盧冤孽》中十三人樂團的合奏默契和刻畫細節的能耐,達標了嗎?的確,與過往相較,樂團的功力明顯提升,整體的音色、聲部間的交融,甚至獨奏部份,演出者展現自信,都不同以往。如此現況令人期待,這群首席們,未來能夠引領整個樂團達到什麼樣的狀態。畢竟樂團任何具大的改變,必需來自內在的力量,指揮能夠時而加持,但持續的力道和穩定度,還是掌握在樂團成員手中。

《碧盧冤孽》

演出|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時間|2014/11/21 19:30
地點|台中中興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這次選出的創作者多為臺師大或北藝大的(前)作曲生,但作品呈現形式皆不落學院俗套,特別是將不同的媒介與電子音樂相結合——包含現場操作、穿戴裝置甚至是魔術秀等,光是形式就令人耳目一新。
11月
27
2025
她不只唱中有戲,她那渾身充滿戲感的歌劇演員自信,漫溢竄流在她整首的演唱中,再搭配她高超的演唱技巧,自由地將聲音轉換、遊走在演唱與說白間,聲音色彩隨著段段歌詞內容的不同,展現豐富多變的音色與詮釋,令人拍案叫絕!
11月
24
2025
《鼕》與《泥巴》故事的發端卻不在家族緣結或往昔舊事,而是企圖將人物遭遇和事件擴張成某種具共時性、更容易被共感的概念或情感。最後再藉由「勞動」的演示,回歸母題。
11月
17
2025
在導聆人蔡永凱,充滿教師風範的敘述,口條清晰又易懂的解說中,觀眾們能夠輕鬆進入十九世紀音樂的氛圍中。接著女高音林芳瑜更是充分呼應主題地,演唱了近代到現代的英文藝術歌曲。
11月
04
2025
再次返觀《無界的疆域》的命題,或許桑布伊做的不是界的「消弭」,而是界的「擴張」。用一種毫無保留的擁抱,將所有可觀照的他者儘可能地吸納於自身。當界被拉伸、被延展至非我的邊際之外,便成就了「無界」。
10月
24
2025
本場音樂會不僅有黃好吟親自擔任主奏,並從她與林東河曾經教導的學生中,邀請六位傑出青年演奏家分別演繹作品,深具傳承與發揚的意義。
10月
23
2025
今晚以英國作曲家之宗教作品為主題,呈現出橫跨巴洛克、浪漫到現代的時空背景;再加上細讀節目單中的歌詞和作曲家們的創作理念,深刻感受整場演出在探討人們對於信仰、生命與靈性奧秘的追求
10月
03
2025
這樣的曲目安排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從十九世紀的瑪麗布蘭開始,「Diva」一詞到了二十世紀的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利用托斯卡一角,成功形塑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歌劇女神」(Diva)形象。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