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式的歌劇音樂挑戰─布瑞頓《碧盧冤孽》
12月
18
2014
碧盧冤孽(國台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4次瀏覽
林采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布瑞頓、碧盧冤孽這兩個關鍵字一推出,擺明要挑戰票房,挑明要把觀眾嚇跑,話說這就是一齣「鬼戲」,而且是一齣從未在台灣搬演的鬼屋故事。

指揮簡文彬接掌台灣交響樂團藝術顧問,新樂季開季三月內推出兩場音樂會形式的歌劇演出,劇碼選擇對比性極大。九月份的普契尼《蝴蝶夫人》膾炙人口猶如八點檔;如今的布瑞頓《碧盧冤孽》對一般觀眾「冷若冰霜」,「台灣首演」的字眼,一方面引起好奇,卻也衍生出畏懼效果。

簡文彬如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安排,到底是出於縝密思維,還是帶有傻勁的嘗試。整場演出完畢後,多少有跡可循。

如果說《蝴蝶夫人》是測試樂團整體凝聚力和爆發力的試題;《碧盧冤孽》則在試驗樂團合奏默契和刻畫細節的能耐。《碧盧冤孽》以室內樂歌劇定位,演出配置上只有十三位演奏者和六位歌手。十三位演奏者的器樂安排,幾乎等於樂團各聲部首席的組合。

話說,指揮要能領軍創造精采演出,各部首席們必需整兵待發,傳遞其意與其配合;另一方面,聲部首席之間,也必需培養良好默契,因為交響樂團就是室內樂的擴大版,室內樂基底強,必能提振整體的音色和和諧度。因此,《碧盧冤孽》的演出,如同國台交首席們繳出的成績單。

如果說《蝴蝶夫人》是投其樂迷所好的安排,《碧盧冤孽》則力圖給其所不知。依循過去台灣樂迷的慣性,經過柔性的教育與餵養過程,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高於市場想像。

如此道理,簡文彬應有切身體認。過去他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之時,在馬勒交響作品未在台灣市場成氣候時推出馬勒系列,在華格納樂劇《指環》四部曲「高不可攀」的情況下搬演全本,如今馬勒某些曲目已成票房解藥,《指環》在觀眾間家喻戶曉。這些例證,應可說明《碧盧冤孽》在國台交透過講座、廣播節目訪談、名人專文、異業活動的推廣下,在台中中興堂的演出,最後一秒能夠吸引近九成觀眾。

拋去安排演出《碧盧冤孽》背後的可能想法,回到作品本身,這齣劇以亨利‧詹姆士的同名原著為靈感,是英國二十世紀代表性作曲家布瑞頓傑出的小品歌劇,也是一齣成功將文學與歌劇形式結合的作品,在歌詞的吟唱中保有高度的文學性。簡要劇情為,一位女家庭教師,來到一處宅第教導一對姐弟,每想到此宅有兩位鬼魂徘徊其間,一位是主人的貼身男僕,另一位是前任家庭教師,這位年輕老師為保護這對姐弟,挺身與鬼魂對抗。

參與《碧盧冤孽》演出的六位歌者,國內外各佔一半,飾演男鬼和引言角色的美國男高音Corby Welch以及飾演姐弟的英國青少年歌手Eleanor Burke和Luke McWatters,已是演唱此劇的「老將」。飾演女家庭教師的陳美玲、前任家庭教師潔索小姐的陳妍陵以及女管家葛羅絲太太的翁若珮,均為活躍國內歌劇舞台的女聲樂家。

觀賞《碧盧冤孽》,像是來此聆聽一場鬼故事,聽鬼故事,總是需要一點氣氛,音樂會形式的演出少了布景加持,簡文彬索性將舞台的大燈全關上,只留下譜架上的小燈,多少增加了一點「鬼意」。

《碧盧冤孽》演出規模小,六位歌手和十三位國台交團員,可以說「唇齒相依」,因為音樂的功能性很強,必需搭配歌詞意念起伏,擔負場景描繪和串場、刻畫及回應角色心情、塑造氛圍等工作。作品從第一幕序幕開始,就開始測驗樂團的反應能力,樂團要以抖擻精神以及略帶惶恐的心情,為陳美玲鋪上前往目的地的旅程,當陳美玲喃喃自語,「即將到了,誰會迎接我呢?......沒有什麼事情好怕的,能出什麼錯呢?」音樂上的回應先是「船到橋頭自然直」,接著得要暗示「十面埋伏」。

從中可見,這齣戲,雖然是室內樂形態的精緻小品,但是詮釋起來可是錯綜複雜,場景陷阱處處,每位歌手的戲份平均,樂團合奏時只要有一個樂器出錯,很容易見光死,遑論獨奏的片段。《碧盧冤孽》英文原名”The Turn of Screw”,對於演出者來說的確要「栓緊螺絲」。

戲中對於歌手的陷阱,包括高難度的重唱,以第二幕第七景為例,舞台上四位女角全部獻聲。每個人必需力保自己的地盤,在情緒和聲音上力抗他人的拉扯。陳美玲、陳妍玲、翁若珮、Eleanor Burke四人,固守地盤之餘,彼此接招火花四射,人鬼交手沒在怕的。

一般先入為主的概念,總是覺得戲中的兒童角色為陪襯,但在《碧盧冤孽》中的姐弟兩人力扛重任。十六歲的Eleanor Burke和十四歲的Luke McWatters演出的 專業度不輸大哥大姐們,雖然Luke聲音明顯已近變聲期,但不減其表現。兩人在劇中,聲音表現具有孩童的無邪,適時展現半附身的狀態,觀察兩人的演技和聲音的控制,想必已經多次擔綱角色。

《碧盧冤孽》中十三人樂團的合奏默契和刻畫細節的能耐,達標了嗎?的確,與過往相較,樂團的功力明顯提升,整體的音色、聲部間的交融,甚至獨奏部份,演出者展現自信,都不同以往。如此現況令人期待,這群首席們,未來能夠引領整個樂團達到什麼樣的狀態。畢竟樂團任何具大的改變,必需來自內在的力量,指揮能夠時而加持,但持續的力道和穩定度,還是掌握在樂團成員手中。

《碧盧冤孽》

演出|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時間|2014/11/21 19:30
地點|台中中興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