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式的歌劇音樂挑戰─布瑞頓《碧盧冤孽》
12月
18
2014
碧盧冤孽(國台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0次瀏覽
林采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布瑞頓、碧盧冤孽這兩個關鍵字一推出,擺明要挑戰票房,挑明要把觀眾嚇跑,話說這就是一齣「鬼戲」,而且是一齣從未在台灣搬演的鬼屋故事。

指揮簡文彬接掌台灣交響樂團藝術顧問,新樂季開季三月內推出兩場音樂會形式的歌劇演出,劇碼選擇對比性極大。九月份的普契尼《蝴蝶夫人》膾炙人口猶如八點檔;如今的布瑞頓《碧盧冤孽》對一般觀眾「冷若冰霜」,「台灣首演」的字眼,一方面引起好奇,卻也衍生出畏懼效果。

簡文彬如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安排,到底是出於縝密思維,還是帶有傻勁的嘗試。整場演出完畢後,多少有跡可循。

如果說《蝴蝶夫人》是測試樂團整體凝聚力和爆發力的試題;《碧盧冤孽》則在試驗樂團合奏默契和刻畫細節的能耐。《碧盧冤孽》以室內樂歌劇定位,演出配置上只有十三位演奏者和六位歌手。十三位演奏者的器樂安排,幾乎等於樂團各聲部首席的組合。

話說,指揮要能領軍創造精采演出,各部首席們必需整兵待發,傳遞其意與其配合;另一方面,聲部首席之間,也必需培養良好默契,因為交響樂團就是室內樂的擴大版,室內樂基底強,必能提振整體的音色和和諧度。因此,《碧盧冤孽》的演出,如同國台交首席們繳出的成績單。

如果說《蝴蝶夫人》是投其樂迷所好的安排,《碧盧冤孽》則力圖給其所不知。依循過去台灣樂迷的慣性,經過柔性的教育與餵養過程,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高於市場想像。

如此道理,簡文彬應有切身體認。過去他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之時,在馬勒交響作品未在台灣市場成氣候時推出馬勒系列,在華格納樂劇《指環》四部曲「高不可攀」的情況下搬演全本,如今馬勒某些曲目已成票房解藥,《指環》在觀眾間家喻戶曉。這些例證,應可說明《碧盧冤孽》在國台交透過講座、廣播節目訪談、名人專文、異業活動的推廣下,在台中中興堂的演出,最後一秒能夠吸引近九成觀眾。

拋去安排演出《碧盧冤孽》背後的可能想法,回到作品本身,這齣劇以亨利‧詹姆士的同名原著為靈感,是英國二十世紀代表性作曲家布瑞頓傑出的小品歌劇,也是一齣成功將文學與歌劇形式結合的作品,在歌詞的吟唱中保有高度的文學性。簡要劇情為,一位女家庭教師,來到一處宅第教導一對姐弟,每想到此宅有兩位鬼魂徘徊其間,一位是主人的貼身男僕,另一位是前任家庭教師,這位年輕老師為保護這對姐弟,挺身與鬼魂對抗。

參與《碧盧冤孽》演出的六位歌者,國內外各佔一半,飾演男鬼和引言角色的美國男高音Corby Welch以及飾演姐弟的英國青少年歌手Eleanor Burke和Luke McWatters,已是演唱此劇的「老將」。飾演女家庭教師的陳美玲、前任家庭教師潔索小姐的陳妍陵以及女管家葛羅絲太太的翁若珮,均為活躍國內歌劇舞台的女聲樂家。

觀賞《碧盧冤孽》,像是來此聆聽一場鬼故事,聽鬼故事,總是需要一點氣氛,音樂會形式的演出少了布景加持,簡文彬索性將舞台的大燈全關上,只留下譜架上的小燈,多少增加了一點「鬼意」。

《碧盧冤孽》演出規模小,六位歌手和十三位國台交團員,可以說「唇齒相依」,因為音樂的功能性很強,必需搭配歌詞意念起伏,擔負場景描繪和串場、刻畫及回應角色心情、塑造氛圍等工作。作品從第一幕序幕開始,就開始測驗樂團的反應能力,樂團要以抖擻精神以及略帶惶恐的心情,為陳美玲鋪上前往目的地的旅程,當陳美玲喃喃自語,「即將到了,誰會迎接我呢?......沒有什麼事情好怕的,能出什麼錯呢?」音樂上的回應先是「船到橋頭自然直」,接著得要暗示「十面埋伏」。

從中可見,這齣戲,雖然是室內樂形態的精緻小品,但是詮釋起來可是錯綜複雜,場景陷阱處處,每位歌手的戲份平均,樂團合奏時只要有一個樂器出錯,很容易見光死,遑論獨奏的片段。《碧盧冤孽》英文原名”The Turn of Screw”,對於演出者來說的確要「栓緊螺絲」。

戲中對於歌手的陷阱,包括高難度的重唱,以第二幕第七景為例,舞台上四位女角全部獻聲。每個人必需力保自己的地盤,在情緒和聲音上力抗他人的拉扯。陳美玲、陳妍玲、翁若珮、Eleanor Burke四人,固守地盤之餘,彼此接招火花四射,人鬼交手沒在怕的。

一般先入為主的概念,總是覺得戲中的兒童角色為陪襯,但在《碧盧冤孽》中的姐弟兩人力扛重任。十六歲的Eleanor Burke和十四歲的Luke McWatters演出的 專業度不輸大哥大姐們,雖然Luke聲音明顯已近變聲期,但不減其表現。兩人在劇中,聲音表現具有孩童的無邪,適時展現半附身的狀態,觀察兩人的演技和聲音的控制,想必已經多次擔綱角色。

《碧盧冤孽》中十三人樂團的合奏默契和刻畫細節的能耐,達標了嗎?的確,與過往相較,樂團的功力明顯提升,整體的音色、聲部間的交融,甚至獨奏部份,演出者展現自信,都不同以往。如此現況令人期待,這群首席們,未來能夠引領整個樂團達到什麼樣的狀態。畢竟樂團任何具大的改變,必需來自內在的力量,指揮能夠時而加持,但持續的力道和穩定度,還是掌握在樂團成員手中。

《碧盧冤孽》

演出|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時間|2014/11/21 19:30
地點|台中中興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