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而生,面向未來:《sakero X 038》
12月
06
2021
sakero x 038(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1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乾淨清冷的淺灰色舞台搭配藍色燈光,沒有其它裝飾,地板上是一根很長很長的竹竿。舞者們身穿全黑裝束,緩步走到麥克風前以族語說話(打招呼),再回到竹竿後方就定位。接著,以幾近一致的呼吸啟動了群體的動律,整齊劃一地握起長竹竿,散發出堅韌的氣勢。在身體前後大幅度的擺動與重踏的步伐中,舞者們經由共同握住的長竹竿,將彼此的重心維持一致,也分享著彼此的動律頻率,接著,舞者們在一百八十度的橫向踏步中,瞬息打轉九十度成直線,動作之乾淨俐落,方向轉換之敏捷,讓人驚豔不已。

這是《sakero》舞作的開頭,冷色調的燈光、全黑色系的服裝,不帶任何指涉、意含的影像,撇除開場的族語問候,可說非常典型的現代舞設計。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中,反讓人更加看見編舞家莊國鑫的企圖和思索脈絡,以及舞作裡原民傳統與現代的融會與對話。在服飾與影像上,莊國鑫在《sakero》中盡可能的剝除所有具明顯原民文化符號識別的象徵,以抽象幾何的樣式為舞蹈增添氛圍;音樂更是選用致力於復興芬蘭薩米族古老吟唱技巧yoik的歌手Wimme Saari的同名專輯《Wimme》中的樂曲。

剝除外在文化符號,突出舞蹈動作本質,從而讓人思考舞蹈動作本身以及動作自身的傳達。在看似去脈絡化的單手牽手、交叉牽手、踏步與身體擺動中,其每一個步伐與動作皆可在傳統祭儀(阿美族ilisin)中尋得蛛絲馬跡,再經過莊國鑫以現代舞編舞技巧將原先的祭儀動作加以提煉、純化,並利用增值、減值、重心移轉等手法,將動作的節奏、時值改變,再結構化動作的順序安排,從而形塑出具原民文化特色的當代舞蹈動作語彙。此外,芬蘭薩米族音樂的選用,更是讓人興奮不已。不只是蕯米族人的音樂語調和吟唱風格竟與臺灣原民的歌謠風格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更在於編舞家讓音樂與舞蹈的互相合襯,無論是樂曲的韻律、重音與舞蹈動作的動律、重心轉換的契合;或是以樂曲調性結構舞作氛圍推升或轉變。雖是來自遙遠斯堪地那維亞的民族音樂,亦經過現代錄音、混音技術融入了現代音樂元素,然而樂曲中所散發出傳統如何於現代復興的實驗,或許正是編舞家選用的原因吧。


sakero x 038(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提供)

從《038》到《sakero》(正式演出是先《sakero》再《038》)可以清楚看到編舞家莊國鑫對於當代臺灣原住民阿美族身體文化的自我覺察脈絡,從梳理什麼是花蓮阿美族原民的身體感知的《038》,到試圖探究阿美族人對舞蹈的理解,和阿美族傳統祭典與肢體動作關係的《sakero》。當舞蹈動作脫離了原先祭典儀式的脈絡,脫離了舉行祭儀的場域來到現代劇場,成為一種文化角色、一種創作素材時,它既開拓出創作的自由度與空間,亦考驗著根植於傳統的創新如何轉化成適應/適合於現代劇場美學的展演。

於此我們看到《038》裡屈身重踏腳步的圓形隊形,是不斷往返花蓮—台北—花蓮遊子的歸鄉召喚;在《sakero》中屈身重踏步伐則跳脫原來阿美族ilisin的脈絡,從動作形態與節奏經由解構再重組,成為一種文化容器,從而能納入更多元的創作元素,以及更多面向和時間性的觀看想像。從日常生活場域到非日常的祭典儀式,身體因長期生存其中而形成的身體感,具體展現於身體動作形態中,它或許標誌了原民的離散經驗,但這些萃取自傳統祭儀的動作是否亦成為一條復返的路徑:從傳統而生,面向未來。

《sakero X 038》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
時間|2021/10/22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