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疫情下現場演出的原真性調息《貴人暖身趴:瑜珈場》
8月
19
2020
貴人暖身趴:瑜珈場(林真宇提供、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7次瀏覽

林真宇(專案評論人)


週五夜晚的台北公館人潮川流不息,這牆(The Wall)也充滿絡繹不絕的人潮,來參與《貴人暖身趴:瑜珈場》,看知更、緩緩、與I Mean Us三組樂人的演出。2020年下半,台灣的現場音樂場景在全球事業下,儼然呈現特殊風景。在美國西南偏南(South by Southwest)、英國的大逃脫(The Great Escape)等Showcase音樂節相繼取消,LUCfest貴人散步音樂節將於十一月台南迎來全球少數在今年能進行的Showcase音樂節。

這場暖身派對的聲響猶如其名,以流動的樂音線條,吉他的音牆與耳語般的低吟為聽眾伸展、暖身,舒緩在疫情下悶壞了的身心靈。在測量體溫、酒精消毒、口罩帶好的地下室,迎來2020後的Live House新常態。知更彈一把木吉他,以內斂但又具張力的歌聲與小提琴、鍵盤對話,以極簡編制詮釋他的專輯《劉庭佐》裡「O」系列,多為原聲樂器配置的歌曲。他悠悠唱著回憶、時間,演出略顯輕盈,但不失真摯。接著,緩緩Huan Huan以民謠及迷幻搖滾聲響,環繞著花草系的 Indie pop美學,讓聽眾隨之左右輕擺。他們的演出透露青澀與隨性。最後,I Mean Us的合成器與吉他共奏,出彩的舞台經驗成就濃厚底氣,鋪陳過癮的人聲器樂律動。

三組樂人各有千秋,但又有著連貫的音樂氛圍。整場演出的高潮,莫過於I Mean Us的吉他手與主唱章羣躍下舞台,被觀眾圍繞,演奏著I Mean Us口中青春的躁動之歌〈You So(Youth Soul)〉,以失真的電吉他堆起音牆,建起了搖滾樂不可撼動的現場原真性(authenticity)。在一個全球維持社交距離的時刻,這個瞬間除了把樂人與聽眾的距離拉近外,也回應了書寫搖滾樂者執著的,關於原真性的大哉問。於美學或者倫理實踐的層面,都展現了不可取代的直接和親密性。【1】這豈不羨刹心念現場演出但無法可看的觀眾們?他們或許在歐洲、美洲,但總之這晚不在台北,不在「這牆」。

近代錄音工業與電台確實創造了搖滾樂的盛世。格雷塞克(Theodore Gracyk)寫道,搖滾樂難為一種「表演」藝術,因為搖滾樂的創作主要的首要形式,為錄音作品,現場的演出只是再創造(re-creating)這些錄音。【2】此話言猶在耳,轉眼數位化的浪潮讓錄音工業漸漸去中心化,現場表演成為橫跨樂種諸多樂人重要的收益來源。現場演出的意義,也產生質變。

而聽眾,明顯也已經開始習慣在令人安心且熟悉的中小型場館裡找到草根創意,在夜晚的歌中找棲身之所。散場後,一位推著行李箱的聽眾,快步走向捷運站,狀似在趕車。他戴著耳機,大聲哼唱著〈You So(Youth Soul)〉,回味著剛剛的演出。這一景彷彿回應格雷塞克,說明了耳機的錄音音樂也可為一自我技術(technology of the Self),【3】為的是再現現場演出的時刻,召喚出記憶、愉悅和美好。當現場演出異常稀有,音樂節寥寥可數,這種原真性尤其珍貴。《貴人暖身趴:瑜珈場》並不喧嘩,從容地為快窒息的現場音樂場景調息,讓久違未演出的樂人伸展筋骨。而我們,不快、不慢,剛剛好身處於此刻仍充滿現場音樂的島。

註釋

1、Moore, A.F. (2001). Rock: The Primary Text – Developing a Musicology of Rock. Aldershot: Ashgate.

2、Gracyk, T. (1996). Rhythm and Noise: An Aesthetics of Rock.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3、Foucault, M. (1982)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 P. Hutton, H. Gutman and L. Martin eds.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貴人暖身趴:瑜珈場》

演出|知更、緩緩、I Mean Us
時間|2020/08/14 19:30
地點|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The Wall Live Hous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