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效果滿足與過飽的平衡《探索侏羅紀―搶救任務》
4月
15
2021
探索侏儸紀-搶救任務(瓶子先生魔術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3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理想中的兒童劇,應該是娛樂性、教育性和藝術性兼具,如同金字塔穩固的底座三端,撐起一齣兒童劇的骨幹。

以此標準來檢驗瓶子先生魔術劇團《探索侏羅紀―搶救任務》,先說娛樂性,魔術本身具有強大的奇幻吸睛效果,當它與戲劇結合成為「魔術兒童劇」這樣的新品種時,形式上的創新,是一條可以持續探索開拓的創造之路。就這齣戲運用的各種魔術來說,手法俐落、戲法敏捷多變,確實有讓人目不暇給的感受,戲一開始至結束,耳畔不停聽見孩子發出「哇」的驚呼,那是真誠的讚美,是驚喜的愉悅享受,毫無懸念,娛樂性滿分!但也因為魔術的表演橋段,以及使用魔術互動的過程,一直使氣氛處在一種情緒高漲的催速狀態,有如坐雲霄飛車,瞬間飆升腎上腺素的體驗,是很過癮沒錯。可是,對兒童心理,以及理想的兒童劇而言,節奏起伏律動,不是一味追求激速快衝,而是能夠巧妙透過情節快慢適中的調節調度,讓急緩有致的節奏隱然成為一條貫穿情感和思維的線,比方小傑與考古研究者瓶子先生要穿越時空回到侏儸紀時代,此時以手影戲法呈現,可惜小傑與瓶子先生在此台詞太囉嗦多餘,當手影做出鯨魚、大象、老鷹等生物圖像,讓觀眾安靜欣賞想像並不難解,實在不需要把每個生物圖像的名稱也一一道出;而且這裡的背景音樂若能用科幻或充滿神秘感的音樂,取代戲從頭到尾多半是歡快熱鬧的音樂,讓戲的氣氛營造出穿越時空的神祕氛圍,拉開的想像空間,有助於情感對接下來的侏儸紀場面產生更大的期待與興趣,當然還有細緻的欣賞。然後,再激發觀眾對拯救任務更深刻的情感認同,也許更能體會小傑姐姐為何失蹤,先行來到侏儸紀世界執行搶救任務遭遇的困難、哀傷與希望之種種。

換言之,使觀眾的審美感受能從感官娛樂層次,進而通往內省的審美覺知時,藝術性的提升,自會加乘娛樂效果,讓戲更美好雋永可一再回味。這齣戲將來再演出,務必要再思索如何讓娛樂效果滿足,卻又不致過飽的平衡;就像品嘗美食,吃太撐絕對會不舒服的道理。這齣戲中過飽的地方,又如許多指示物件的台詞,說明那是一朵花、那是一條魚、那是什麼東西……其實都可以刪去,不用擔心兒童看不懂。語言的細琢是台灣兒童劇本常忽略的部分,有時「言有盡而意無窮」是美,凡事都說明說破,反倒失去美;當小傑看到花,台詞說到:「哇!那裡有一朵花,我喜歡花。」走近時卻又說:「我對花過敏。」然後打了一個噴嚏,恰好可以運用魔術讓花一瞬間枯萎。可以理解這裡要呈現的娛樂效果,然而卻造成教育性的扣分,一個明知道自己對花過敏卻又靠近的人,這樣的舉動豈不是有點傻!此處倘若改成不多說話就走過去看花,嗅聞一陣,突然打噴嚏,表演乘載的意涵一樣可觀可感。

話說太多之處,另見於演員習慣性地讓太多台詞都加上「哇」、「啊」、「唉呀」等語助詞,不管用在句前或句尾,使用過於浮濫,且音刻意拉長,很容易讓表演變得浮誇,這也是台灣兒童劇演員普遍的通病。既然話語太滿了,淨化之後的留白,也是讓感官鬆弛呼吸,不致於有被雍塞的感覺。

壅塞,最需要調整改善的還有演出空間,這齣戲演出的場地真的太狹窄,加上魔術表演道具與佈景甚多,演出中就出現幾次演員走位時把道具碰撞倒地,幸好演員足夠專業應變,巧妙帶過化解尷尬。將來再演出勢必要慎選場地,對戲的完善絕對有益。

最後還有一個看法,即這齣戲標榜「沉浸式劇場」,然而除了觀眾有參與寫下拯救恐龍的方法之外,其他時候觀眾仍是被動的欣賞者,離沉浸式劇場還是有些距離。按傑森.華倫(Jason Warren)《虛擬真實:沉浸式劇場創作祕笈》指出,沉浸式劇場可以看到的共同線索,「這些作品在兩方面上有所(或者試圖要)創新:觀眾的角色,以及如何使用劇場的空間。」概念方向有所指引,若要繼續以沉浸式劇場形式創作,必然要再審度琢磨。捨去標榜「沉浸式劇場」亦無妨礙,畢竟在兒童劇創作還在起步階段的瓶子先生魔術劇團,只要專注精雕細琢凸顯自身獨一無二,別人無可取代的「魔術兒童劇」,讓娛樂性、教育性和藝術性齊備,使觀眾樂於沉浸其中,成為台灣當代受歡迎的兒童劇團是可以期待與祝福的。

《探索侏羅紀―搶救任務》

演出|瓶子先生魔術劇團
時間|2021/04/11 10:30
地點|杯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