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效果滿足與過飽的平衡《探索侏羅紀―搶救任務》
4月
15
2021
探索侏儸紀-搶救任務(瓶子先生魔術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7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理想中的兒童劇,應該是娛樂性、教育性和藝術性兼具,如同金字塔穩固的底座三端,撐起一齣兒童劇的骨幹。

以此標準來檢驗瓶子先生魔術劇團《探索侏羅紀―搶救任務》,先說娛樂性,魔術本身具有強大的奇幻吸睛效果,當它與戲劇結合成為「魔術兒童劇」這樣的新品種時,形式上的創新,是一條可以持續探索開拓的創造之路。就這齣戲運用的各種魔術來說,手法俐落、戲法敏捷多變,確實有讓人目不暇給的感受,戲一開始至結束,耳畔不停聽見孩子發出「哇」的驚呼,那是真誠的讚美,是驚喜的愉悅享受,毫無懸念,娛樂性滿分!但也因為魔術的表演橋段,以及使用魔術互動的過程,一直使氣氛處在一種情緒高漲的催速狀態,有如坐雲霄飛車,瞬間飆升腎上腺素的體驗,是很過癮沒錯。可是,對兒童心理,以及理想的兒童劇而言,節奏起伏律動,不是一味追求激速快衝,而是能夠巧妙透過情節快慢適中的調節調度,讓急緩有致的節奏隱然成為一條貫穿情感和思維的線,比方小傑與考古研究者瓶子先生要穿越時空回到侏儸紀時代,此時以手影戲法呈現,可惜小傑與瓶子先生在此台詞太囉嗦多餘,當手影做出鯨魚、大象、老鷹等生物圖像,讓觀眾安靜欣賞想像並不難解,實在不需要把每個生物圖像的名稱也一一道出;而且這裡的背景音樂若能用科幻或充滿神秘感的音樂,取代戲從頭到尾多半是歡快熱鬧的音樂,讓戲的氣氛營造出穿越時空的神祕氛圍,拉開的想像空間,有助於情感對接下來的侏儸紀場面產生更大的期待與興趣,當然還有細緻的欣賞。然後,再激發觀眾對拯救任務更深刻的情感認同,也許更能體會小傑姐姐為何失蹤,先行來到侏儸紀世界執行搶救任務遭遇的困難、哀傷與希望之種種。

換言之,使觀眾的審美感受能從感官娛樂層次,進而通往內省的審美覺知時,藝術性的提升,自會加乘娛樂效果,讓戲更美好雋永可一再回味。這齣戲將來再演出,務必要再思索如何讓娛樂效果滿足,卻又不致過飽的平衡;就像品嘗美食,吃太撐絕對會不舒服的道理。這齣戲中過飽的地方,又如許多指示物件的台詞,說明那是一朵花、那是一條魚、那是什麼東西……其實都可以刪去,不用擔心兒童看不懂。語言的細琢是台灣兒童劇本常忽略的部分,有時「言有盡而意無窮」是美,凡事都說明說破,反倒失去美;當小傑看到花,台詞說到:「哇!那裡有一朵花,我喜歡花。」走近時卻又說:「我對花過敏。」然後打了一個噴嚏,恰好可以運用魔術讓花一瞬間枯萎。可以理解這裡要呈現的娛樂效果,然而卻造成教育性的扣分,一個明知道自己對花過敏卻又靠近的人,這樣的舉動豈不是有點傻!此處倘若改成不多說話就走過去看花,嗅聞一陣,突然打噴嚏,表演乘載的意涵一樣可觀可感。

話說太多之處,另見於演員習慣性地讓太多台詞都加上「哇」、「啊」、「唉呀」等語助詞,不管用在句前或句尾,使用過於浮濫,且音刻意拉長,很容易讓表演變得浮誇,這也是台灣兒童劇演員普遍的通病。既然話語太滿了,淨化之後的留白,也是讓感官鬆弛呼吸,不致於有被雍塞的感覺。

壅塞,最需要調整改善的還有演出空間,這齣戲演出的場地真的太狹窄,加上魔術表演道具與佈景甚多,演出中就出現幾次演員走位時把道具碰撞倒地,幸好演員足夠專業應變,巧妙帶過化解尷尬。將來再演出勢必要慎選場地,對戲的完善絕對有益。

最後還有一個看法,即這齣戲標榜「沉浸式劇場」,然而除了觀眾有參與寫下拯救恐龍的方法之外,其他時候觀眾仍是被動的欣賞者,離沉浸式劇場還是有些距離。按傑森.華倫(Jason Warren)《虛擬真實:沉浸式劇場創作祕笈》指出,沉浸式劇場可以看到的共同線索,「這些作品在兩方面上有所(或者試圖要)創新:觀眾的角色,以及如何使用劇場的空間。」概念方向有所指引,若要繼續以沉浸式劇場形式創作,必然要再審度琢磨。捨去標榜「沉浸式劇場」亦無妨礙,畢竟在兒童劇創作還在起步階段的瓶子先生魔術劇團,只要專注精雕細琢凸顯自身獨一無二,別人無可取代的「魔術兒童劇」,讓娛樂性、教育性和藝術性齊備,使觀眾樂於沉浸其中,成為台灣當代受歡迎的兒童劇團是可以期待與祝福的。

《探索侏羅紀―搶救任務》

演出|瓶子先生魔術劇團
時間|2021/04/11 10:30
地點|杯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