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溫暖羈絆《赤角休耕計畫》
10月
02
2018
赤角-休耕計畫(種子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9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種子舞團2018年新作《赤角休耕計畫》中的「赤角」,想必是來自臺語打赤腳的諧音,或許可直白的聯想為光腳丫,也可延伸為各種不同視角的廣義指涉吧。此作看來宛如《907公里數》的延伸版,雖然場景設計、大型道具、光影製作及動作組合都大大有別於前作,但仍能看出主題圍繞在編舞者自己與家人的糾葛上。作品中,不時傳遞各種訊息,宛如闡述她既依戀家的溫暖,也害怕家的束縛。新作中,父權的角色清晰可見,雖然動作微細卻明顯成為有別於前作的主體。

左舞台上放置一個大型四方體鐵製框架,在舞作進行時,這看似暗黑無趣的鐵框,不斷在燈光與影像的襯托下,變換成不同的象徵,有時像個移動城堡,有時也像個豬圈,但它更像是個「家」的符號。因為它的龐大,使得觀者的視角受到切割,無論坐在哪個座位上,似乎都無法看到台上正在進行的作品全貌。或許這是創作者預設的伏筆,暗喻身處不同立場時,可能產生的各種觀點或盲點。

三位女舞者在演出須知的錄音仍在播放時,即已陸續進入舞台。她們爬上鐵框,坐在上面看向無邊無際的黑暗深處,斜上方投射的燈光照著她們,好像想家的遊子遙望天邊的明月。其中一人爬下鐵框,進入框內,和另一位剛進來的女子身軀交疊,急促的呼吸聲加上角力般的對峙,讓黑框內充滿緊張的壓力。黑框上的女子爬下來後,其他人也跟著進來,六位女舞者互相跨坐在彼此的背上,她們忽而像是互相倚靠的家人,忽而像是彼此抵制的衝突。

唯一的男舞者像是家裡的父兄,一進來就使出渾身力氣推動鐵框,好似隱喻他的威權與責任。他除了有一雙推動全家的大手外,女舞者們也不時跨坐在他的肩膀上,好像女兒們對父親的依附,似也以此證明他是「有肩膀」的男人。這些段落都顯示傳統家庭中的男性角色,生來即被賦權的命運。然而偶有幾次,當她們跨坐在男子的肩頭時,施壓的力道卻像是挑戰父權的威嚴,在彼此身體的較勁與反彈之間,不僅凸顯女性尋求自主的意圖,也展現承受壓力的男性無奈,儼然正在表述被賦權的父權應該不是所有男人都樂於接受。

鐵框最後被推到另一個角落,它看來像是位於遠方的家。在相互推擠、扶持之際,一位女舞者不住的呢喃低語:「走吧,走吧……」時,回家的感覺強烈升起。鐵框的背面和右側都貼上木片,另一側是一道拉門,正前方則是可透視的平面。數頭豬隻的影像隱隱投放在鐵框的木片上,身在其中的黃文人有如置身豬圈。

鐵框裡外的燈泡營造了家的溫度,也製造了幸福的幻影,尤其是當透過燈泡的微弱光線,照著位在鐵框外的女舞者,其他人將手指伸入她衣服內之際,所呈現的胎動影像,就像是期待家中的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但隨之而來的群聚表現使這幸福的幻影顯得虛渺,她們的身體不時後仰,也不時相互交疊或是踩在別人的背脊上。一致的群舞在瞬間迴轉的勁力中運行,不住的滑行,落地轉身再起,然後又任由揮動的雙臂帶著挺立的身軀前進,偶而在地板上蠕動或匍匐,隨即透過借力施力發展出新的雙人或集合意象,而這些激進的肢體詮釋似也在聲明,溫暖的家其實可能還有傳統的束縛,也可能是心中極想推翻的羈絆。

家的溫暖和傳統的束縛可被視為群體感知,但家的氣味則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個體感知。沒看過《907公里數》,或是不曾聽聞黃文人說明其家庭背景的觀眾,很難理解嗅覺在這個作品中的意義。我記得每當開車經過屏東的九如或鹽埔一帶時,常看到養豬人家的傳統豬圈。有別於科學豬圈,傳統豬圈的氣味十分刺鼻,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經過傳統豬圈時,不是將車窗緊閉就是快速遠離。但是對黃文人而言,自小習慣了家族的養豬事業,豬味和魚粉味(豬飼料)是她最熟悉的氣味,不但不會讓她想遠離,反而是牽動她回家的氣流。我覺得,當她在舞動中,不斷透過鼻子用力吸氣發出聲音時,即示意遊子想要回家了,於是便讓嗅覺帶路,循著她熟悉的氣味返回。

黃文人熟悉的氣味是其主體意識的經驗,不是客觀立場可以判斷的體會,因此不就這部分著墨。不過,除了延伸自《907公里數》之外,在《赤角休耕計畫》中,部份段落仍可見其他作品的底蘊,如《浮根》中的平衡/失衡狀態,或是《低著的世界》中甩動的手臂。我不確定是否都屬於同系列作品之故,還是創作者難免被固著的慣習牽引,使得我在觀賞種子舞團近期的作品時,常會有似曾相識之感。除此之外,就結構而言,《赤角休耕計畫》的脈絡清晰,完整度優於《907公里數》及上述其他作品。在力度上,雖然來自地面的動能仍是施力的起點,但藉由道具的支撐與身體的堆疊,舞者們的肢體得以在各種高低層次不一的水平之間伸展,讓觀者接收到飽滿的能量訊息。

然而,家的感覺似乎沉重了些,也表彰了各種對立的視角,如:父權的威嚴相對於綿密的親情、溫暖的家相對於傳統約束等。這些對立形成的矛盾也出現在動作表現上,如女舞者試圖爬上男舞者的肩膀卻不斷滑落,如此跌落再起的重複數次,致使矛盾的情緒表現在動作的行進上,也使路徑顯得扭曲而不明確。雖然對立且矛盾,他們最終仍朝著家的方向前進,回到即使周遭全暗,仍留一盞燈的家。尾段透露了創作者的心聲,可能也是不少人的選擇,她身為主體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也要關注客體(家中成員)的存在,使她在追求自我存在的方式時,也注意到自己身負的責任,以求平衡自我與家人的存在關係。

從《907公里數》到《赤角休耕計畫》的轉折、差異及意義,似乎尚未完整表達。可以理解的是《907公里數》以鹽埔地區的郵遞區號為題,表述當地的農事生產,進而細數自家的庶務,但《赤角休耕計畫》則以家為主體,作為主要的中心思想,似乎和標題上的休耕計畫難以連結。或可能如其節目單上所示,此作未來或將在農事休耕時期,移到田野再發展。若真如此,期待野外版的演出能將此系列作品延伸出更完整的圖景。

《赤角休耕計畫》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18/09/28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