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重新整合,在戲劇中療癒《黑色微光》
5月
27
2019
黑色微光(飛人集社提供/攝影臺中國家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7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家,本來應該是講愛、講理的地方,可是這世界仍有不少家庭的大人,害兒童承受暴力、精神虐待,因為兒童與大人的權力關係不對等,必然處於受壓迫狀態,加上自身的防衛認知與應變能力尚薄弱,往往只能繼續被壓迫者宰制、隱忍、受創,總在暗夜無盡的哭泣,獨自舔舐傷口。

如此深沉悲傷的議題,能不能和孩子談論呢?當然可以,只是看用什麼形式方法適切婉轉地敘說,引發孩子的同理感觸和思考。大人若逃避不去面對問題,刻意把孩子放在無菌室般的環境過度保護,黑暗還是永遠存在,孩子仍然無法學習培養出面對問題的應變解決能力。

飛人集社劇團演出的《黑色微光》,從一片漆黑中開啟故事,微弱光束下,走出一個萎靡不振的成年男子,喃喃低訴自身的恐懼遭遇,戴著面具和手套的白袍醫生,一個接一個走進,姿態冰冷的和男子互動,他們的存在,似雲霧虛幻,也似鬼魅幽纏,抑鬱憂傷的氛圍營造,一開始便緊緊揪住觀者的視線與心。

隨著男子陷入童年受家暴的回憶,場上替換成頭上戴著紙袋的男孩偶,與演員扮演的醫護人員同台,不得不稱讚這次幾位演員操作男孩偶時,外在的動作姿態,與內在的情感更迭,操作表現得十分細膩寫實。每每聚焦於此男孩偶,看見的不是純美天真快樂的童年,由此可見「童年想像」也充滿社會建構的痕跡,往往是大人意識的形塑而成。然而,當童年不再純美天真快樂,若有心懷慈愛悲憫的大人,又該如何伸出拯救的手去愛惜孩子呢?這齣戲針對這個問題,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省思。

除了人偶同台,戲中同時不斷穿插應用美國導演賴瑞.李德(Larry Reed)創立ShadowLight Productions發明的「電影式光影」,又被稱為「現場動畫」(live animation)的手法,讓白幕上隨著燈光淡入淡出、變大變小、立體又生動的影像,替代演繹了男孩受家暴的可怕情景,還有與螞蟻相遇幻想的超現實情節。男孩之所以遁入超現實的奇幻經歷,把自己幻想成螞蟻同類,當然是身體創傷後的心理反應機制,自我游移到另一個疆界,必須尋找客體過渡悲傷情緒,得到暫時的安慰寄託。適切的光影戲運用,確實能延展許多情境想像,讓劇場的視覺效果流動出多元的層次。

一旦轉換到螞蟻視角來看故事,則經常出現的人類手影,又暗喻著人類對小生物的壓迫;在這裡,也指涉大人(父親)對男孩(兒子)的暴力壓迫,當手不再是牽扶幼弱、陪伴成長向前的力量時,那一個個手影也彷彿一把把叉子,被叉住定著的生命個體,任由流血流淚無援,只剩孱弱的呼吸和身軀。

但這齣戲的創作自省,又努力尋找解困的曙光,即使只是微光,也是一絲絲希望所繫。所以爺爺這個角色的安排,他每一次的出現,每一段發自肺腑的心內話,不管是疼惜、哀嘆,或期待孫子恢復健康快樂的身心,都讓我們感受到男孩身邊依然有著親人的愛與支持。而爺爺的愛,自也牽動了醫護人員專業理性之外更多的感性投射,更有耐心的陪伴守護,最終讓男孩願意拿下頭上的紙袋──這個動作,宣告自我療癒的開始,是男孩走向轉化,使身心完整復原的契機。

從這個溫暖人心,讓我感動拭淚的結尾中抽離,再回看男孩長大後的成年男子,經由他敘說了這個故事,我們看見經驗的重演,看見男孩如何從家庭的創傷中解脫,因此整齣戲的搬演不也像一齣心理劇,Peter Felix Kellermann表示:「心理劇的目標是要提供一個機會給那些在創傷化解過程中卡住的主角(protagonist)來記得、重複和修通來自過去的痛苦事件。這樣的一種重新演出的過程被認為是有治療性的,因為它可以幫助主角對難以招架的失落做情緒上的重新整合以及認知上的處理(重新認識),使自發性得以成長,進而減輕創傷的心理衝擊。」(收錄於Peter Felix Kellermann&M.K. Hudgins主編《心理劇與創傷》),透過角色的行動、情感的宣洩、意識的修補,存在意義重尋,生命的危機就此平息。

《黑色微光》固然不是傳統的兒童劇面貌,但誰曰這齣戲兒童不宜呢?相反的,我更期盼我們的孩子都能從這樣的藝術表達中,去體驗思索自己和家庭的關係,去學習安適照顧自己的身心,讓生命平安自在的成長。

《黑色微光》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19/5/19 15: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光影劇場因使用「電影式光影」手法,讓原本投影出來的二度空間的平面影像,能在短時間內與不同場景投影進行銜接切換,製造出不同的空間感。在人物或動物影像之行進時,因能翻轉朝向的面向,讓這些角色在畫面上更為流暢的移動,在或停或跑的節奏感中,既拓展光影劇場的變化性,也保留光影的單純與美好。(張思菁)
5月
07
2019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