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理易明・正義難伸《費黛里歐》
7月
27
2015
費黛里歐(張震洲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2次瀏覽
鴻鴻(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歌劇史上有不少音樂超卓、劇情蹩腳的名作,《費黛里歐》也許可算其一。說「也許」,因為當代導演像醫師,有的擅長整脊、有的擅長整容,再荒謬甚至糊塗的劇情,都可能剖現天機的曙光。有能耐的導演出手雖奇,卻不致喧賓奪主,除了用表演修繕劇本之不足、彌補音樂的留白,更能夠化羈絆為助力,讓音樂的特色格外豁顯。從柏林喜歌劇院到蘇黎世歌劇院的掌舵者,安德理亞‧荷穆齊(Andreas Homoki)這次用《費黛里歐》做了漂亮示範。

《費黛里歐》是一個精神分裂的劇本,主軸雖是女主角千里救夫,卻前半寫成情愛扮裝小喜劇,後半轉向悲情正義大合唱。荷穆齊的關鍵剪裁,便是將這兩半用一個框架統合起來──費黛里歐的死亡。開場序曲未出,先演結尾前的生死衝突,且讓女主角橫死惡人槍下,而非原劇書寫的,機器神(部長)降臨解危。女主角既死,始接序曲,讓她從死中坐起,看著後牆打開,眾多男女情侶雙雙團聚,彷彿夢中的美好天堂。字幕浮現,第一個名字就是貝多芬,明示以下是作曲家的版本登場。當全劇依序進行到尾聲時,同一場景再現,正義的號角及時響起,部長主持了正義,惡人伏法,夫妻團聚,萬民歡騰歌詠自由與真愛無敵。在音樂結束前最後一刻,卻又突然重現女主角的死亡場景,讓人驚覺這才是現實,不可思議的拯救只是作曲家的一廂情願,或者是費黛里歐只有死後才能達成的幻想。

全劇在狹仄的三面灰牆間進行,人物像是困獸在籠內奔突,讓第二幕的監獄意象提早貫穿全局。演員全著黑白服裝,燈光也注重光影、不上顏色,黑白色調統一了視覺,彰顯這齣戲理念強過寫實,也強調了音樂的精神層面。對白一律刪除,瑣碎的細節也與之俱去,只用簡約的字幕介紹人物和原劇要求的動作或場景,演員不時抬頭閱讀,彷彿在依循指令前進,被作曲家牽著鼻子走。其效果便是重唱、獨唱、合唱一首接一首,演員以身體動態傳達情緒和關係變化,集中了戲劇張力,也突出了音樂的對比表現,從「說唱劇」蛻化成更純粹的「歌劇」。第一幕的情愛糾葛經過去脂手術,反而綱舉目張,呈現了飽滿的情感強度,足以和第二幕在風格上接軌。

十八世紀戲劇與歌劇特別喜歡玩的扮裝把戲,固然能滿足觀眾突破本身階級身份限制的潛意識,卻往往令當代導演傷透腦筋,成了劇情可信度破功的罩門。荷穆齊選擇正面迎戰,一開始就讓獄吏之女瑪彩琳娜幫蕾奧諾拉改換男裝,後來還深情互吻,擺明她從未以為費黛里歐是男兒身,坦然面對一段女女戀,反而讓這段關係順理成章。另一個大膽改動是讓合唱團完全穿當代西裝,擺脫衰弱的囚犯身份,而成為渴望自由的全體人民化身。

再有一個調動令人激賞,就是把老獄吏「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歌曲,改成他收錢答應協助典獄長殺人之後,讓他的陰暗面呈現出來,豐富了內心肌理。這些「微調」手段疏通了全劇脈絡,讓每個人物都更有真實感。把劇情弱點排除,讓觀眾聚焦在作品真正傑出的:音樂上面,這是導演深入劇情工作之後,所能達到的最佳成果,讓呂紹嘉領導的國家交響樂團、台北愛樂合唱團能夠毫無後顧之憂地火力全開,而國內外歌手也能夠在複雜的場面調度中,展現音樂和戲劇表演的充沛能量。

經典不見得放諸四海皆準,《費黛里歐》此刻的演出,卻與當下在台灣最受矚目的社會/政治事件,奇妙地彼此呼應。導演給劇中政治犯的鎖鍊,事實上是一塊蒙眼布,代表威權最恐懼的,便是讓人看見真相。一如荷穆齊深具洞察力的當代詮釋:民眾雖能張眼望見真相,卻總是來不及拯救無情的現實。主持正義的「部長」只存在作曲家的想像裡,現實中的「部長」反可能正是迫害正義的劊子手。不過,貝多芬的音樂鼓舞著每一代觀眾繼續與霸權抗爭。我們知道神不在機器上,而在每個人勇於發聲的歌喉間:「長久的期待終於成真,正義與慈悲同時顯現!」

《費黛里歐》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蘇黎世歌劇院
時間|2015/07/2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國內外演員,在一段時間的相處後,已培養出一定的默契,台灣歌手聲音上的說服力,與國外「職業」的歌劇演員也能並駕齊驅,尤其是蔡文浩飾演的洛可戲份吃重,他的歌聲呈現「穩如泰山」的局面。(林采韻)
7月
30
2015
此次跨國製作在戲劇與導演方面,可以算是一個成功的演出,看得出導演荷穆齊對於貝多芬的這部劇作有著透徹且獨門的心得。NSO優秀的製作,只可惜音樂的表現差強人意,別忘了歌劇的主角仍然是音樂。 (武文堯)
7月
27
2015
荷穆奇的製作更可貴之處,不但在於形式上將歌劇劇場化,甚或電影化,而是將尋求自由/解脫的路徑除去政治化。以開麥拉 (camera) 為核心,將英雄歌劇內化、淡化,簡化幾乎為「室內歌劇」,將德語歌劇特有的「英雄男高音」 扁平化;更將英雄式「拯救歌劇」關鍵救援的刺激移除,形而上為心靈的解脫與救贖。(王寶祥)
7月
27
2015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
古典音樂的結構雖然嚴謹,但演奏時卻充滿了靈活性。室內樂除了展現個人特質與炫技感的同時,又可與夥伴享受直達內心深處的親密感,在舞台上發揮一加一遠超過二的力量。與慕特演奏完三首安可曲,面對聽眾飢渴的呼喊,歐爾吉斯便邁開雙腿──伸手將琴蓋給關了。
3月
20
2024
在演出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四位音樂家之間的互動和默契;張善昕領導精神不言而喻,與西本佳奈美的音樂表現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成為整個演出的靈魂。黃子維和蔡弦修則是很好地配合小提琴家,為整首樂曲鞏固演奏力場。倘若其中一人受到環境變化,在舞台上思緒飄移、發出了與排練時不同的聲響時,其他人是否能即時接住,適度調整演奏技巧,來達到團隊心目中的平衡聲響?答案肯定少不了「靈活性」……
3月
19
2024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