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的語言,語言的舞台《女僕》
7月
03
2017
女僕(楊景翔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08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過去作品背景及內容多聚焦於華文語境的楊景翔演劇團,此次新作轉向挑戰法國劇作家惹內(Jean Genet)經典《女僕》(The Maids),一如以往舊作,導演楊景翔以鮮明的視覺意象演繹文本,此次更以凸顯象徵與對比的手法、充滿表現主義色彩的光影,擴張了劇中的演扮面向,不但建構了舞台的語言,讓語言本身也自成了舞台。

舞台上的空間陳設,不再是原劇中的房室,而是由鋼鐵材質所搭建而成的建築結構,舞台中央是兩層階梯架台,整體看去就是一個亮潔無瑕的溫室,而溫室架台上所照護的則是一盆盆擺放整齊有序的蝴蝶蘭,在一大片灰冷中有了紫紅的點綴,視覺上呈現強烈的對比。這些鮮豔高雅的蝴蝶蘭,代表著夫人,女僕們必需細心呵護,同時反映著兩位女僕自身的狀態,不僅同為夫人的所有物,外觀一致的朵朵蘭花亦如鏡像般與單一制服下的女僕們對照,顯現出人如花、如物般缺乏主體和特性,甚至有時還成了男人陽具的象徵,成了兩人遊戲耍弄的道具。一直到了最後,花盆一個個被蹂躪、砸毀,像是夫人對女僕的鄙棄,亦像是女僕對女夫人的反動,同時又是女僕們的自我毀滅。因此,蝴蝶蘭這看似單純的物件擺設,巧妙且深入地觀照了全戲,反映了人物處境,串織了彼此關係,陳述了戲的走向,對照了角色狀態的變動。

如此強烈的敘事感亦表現在角色塑型上。服裝相同而宛若鏡像的兩位女僕Claire(蔡佾玲飾)、Solange(徐堰玲飾),在戲的一開始即以不同的情緒態勢將兩角做了區隔,一人落落大方卻故作自然,另一人歇斯底里但充滿關愛,兩人互斥又互賴,時而相互排拒,時而相互傳染,時而相互毀滅,權力來去的情況相當精彩。對比於制服樸素、黑白相間的兩位女僕,夫人(卡霞飾)外型上不僅金髮碧眼、皮膚白皙、體態姣好且身材高䠷,所穿著的服裝色調鮮豔華麗,半露酥胸,展現線條,高調而自信。這些在姿態、服裝上所呈現出來的各種對比,完整體現了劇中所暗藏的角色衝突,並藉由彰顯膚色、種族上的差異,獨到地將此劇連結到了文化霸權、殖民統御的意象,不僅擴張了劇本探討的權力面向,更是隱約而不刻意地建立起了這部法國劇本與台灣在地的對話。

此劇文字厚重而乍聽拗口的翻譯,實則保有了原文中充斥明喻與暗示的語法、滿佈裝飾與雕琢的質感,除此之外,這次製作的選角方向,也讓此劇原本就已富饒表演性的語言,更添戲味。來自波蘭的白人演員卡霞所飾演的夫人,操著帶有口音的中文,對照於兩位中文為母語的女僕,一方面,夫人表面上受到女僕慣用語言的宰制,實際上夫人的社經權力卻大大凌駕於女僕之上,顯得兩者權力關係並非壓倒性的單向霸凌,而是來回拉扯,相互制衡,就另一方面來看,語言拉近了女僕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藉由讓觀眾在文化上與女僕產生認同,甚可進一步地於情感上產生連結,進而有了同理。

然而,依循著如此表演性、表現性強烈的手法,整場下來,充滿玩興,從戲的一開始就直接揭穿兩人奴僕的身份,顯露兩人正在遊戲的狀態,多了側重扮演、虛實分明的戲謔,卻少了扮演時游走虛實以致無法自拔的威脅,使層次容易趨於單一,可惜了原劇層層迭起、密度漸高的多重戲局。一直到了最後,Solange看似殺了Claire,爾後講了一大長段口白,Claire又接續了未竟的死亡遊戲。方才行動是真是假?當下狀態是生是死?言語是獨白還是對話?對象是觀眾還是他人?如此撲朔迷離的情境,才為這場虛實交錯的戲碼,畫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句點。

《女僕》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7/6/24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演員選角,在惹內(可能)所預設單一語言與種族下的《女僕》,一把轉換成至少處理了某種臺灣語境內的白人崇拜以及語言政治的問題。面對世界的臺灣,階級問題從來就不僅僅是單一社會的內部分配,而自殖民以來,就與種族關係密不可分。(汪俊彥)
6月
27
2017
倘若遊戲中少了愛恨糾葛、精神互虐的矛盾快感,少了以假為真而且不得不真的人性掙扎,那麼遊戲始終是遊戲,連欲望也不過是假扮,女僕們骨子裡不會真有想犯上奪權的一天,而是甘於為物,自始至終。(吳政翰)
11月
24
2014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