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內爆與追逐《沙度》
5月
23
2016
沙度(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5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古名伸的新作《沙度》從一片闃黑、深不見底的上舞台處開始,緩靜地,一道光向觀眾面而來,隱微可見一群舞者背著光往前移動,某些角度能看到些微的碎動和隊形的變換,但大部分的時候只看到那道光。接著彷彿月亮升起一般,隨著燈光角度的轉變,舞者肢體輪廓稍漸清晰,但依舊因為背光而沒有臉孔,並持續以張牙舞爪的姿態悄悄向前移動,月光高掛,夜深了,夢境才能被睡眠解放,奇想才能恣意徜徉。

時間稍停滯在初入夢境的闃黑裡,接著出現了一位紅衣女子獨舞,她以鬆動的關節發展,驅力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促使手臂甩動拍擊大腿,或是轉圈。鬆動看起來並不是因為自由,像是心不在焉或是過度控制的緊張,因而失去了舞者身體的簡潔質感。緊接著黑衣人拿著電風扇吹拂她蓬鬆的細捲長髮,使她的身體更加躁亂,一陣陣用力後旋即立刻放鬆,如此反覆不安。接著一群黑衣舞者出現,控制紅衣女子,重複剛才的動作拍擊著大腿,揮擊雙拳欲求反抗。最終黑衣人把紅衣女子撐高,載浮載沉中,紅衣女子大聲命令:「往前!往後!停……」。

轉場後,十位黑衣舞者手持著長桿,上面固定著巨石,彷若宇宙洪荒爆炸後的碎片,或是女媧補天的彩石。巨石們(舞者們)先是橫向地在舞台上來回奔跑,紅衣女子也在其中忽然逃命似的出現又消失;音樂開始從原本曠謐逐漸變得嘈雜,最後變成激情的弦樂和廟口舞龍的節奏,巨石幻化成九節龍身和一顆龍珠,舞者們舞弄著這隻分節的龍,並追趕龍珠。傳統龍戲珠是吉兆,然而眾巨石所組成的龍戲珠卻讓人不寒而慄,當九節龍身分開的時候,舞台上彷彿有十隻龍又像是十顆龍珠彼此追趕著。

《沙度》是一則關於紅衣女子的繪本寓言,即使運用了如此變化繁複的大型道具,「接觸即興」作為一種舞蹈的形式語言,它所展現的身體樣貌依舊很容易被閱讀。在後段的幾組雙人舞裡面,兩個舞者重心的交換,在推拉之間產生的離心作用或向心力,從平衡到失衡(off balance),有的組合並不是在這個過程中追求流暢,當舞者用力把重量交給夥伴之後就放鬆,過後又重新啟動,運作的動力被截斷又重新開始,兩個人之間的重力並非不間斷地傳遞。這個特性與紅衣女子的獨舞同樣,力量重複揮散在身體和空間中,彷彿是在現世生活快速重複的死亡與復活、放棄又重新開始、關機再重新開機,喧嘩嘈雜,喚不醒沉淪的世界,周而復始。最後紅衣女子被夾攻而來的黑幕擠壓,遁逃到平面無顏色的繪本世界了。

在覆蓋整個舞台鏡框的白色投影幕裡面的扁平的世界裡,舞者和巨石們玩起影子戲。從一個彰顯自我的鮮紅服裝女子到黑白平面的「人影」,拋棄了自我,變成只剩下形狀的人,在平面的世界享受單色的自然,陽光和風雨。時大時小、搖搖擺擺的身體原本是影子戲裡面唯一能夠開展的身體動態,卻與現實中病痛的身體互文:癲癇般的搖晃和躁動,在幻想平面上放大投射的自我。在好似充滿童趣投影內容裡,我看見生命的混沌和百無聊賴。

從紅衣女子的恐懼和焦慮,在夢裡幻化出變化多端的巨石,後來又在紅衣女子面前幻化成龐大人形,當它栩栩如生地走起路來,或者零星的三兩塊巨石組合成臉部表情,似人而無臉無形,似臉又缺乏身體,令人恐懼莫名。更大的恐懼是來自這些意象不斷重組又移動,然結局安排看起來十分勵志,紅衣女子在巨人的追殺過程中發現巨人結構中的破綻,進而打敗這個由她自造的恐懼。最後,回到舞作一開始的燈光和畫面,紅衣女子與眾黑衣人再度出現。

詭異夢境往往意味著現實世界常有讓人無處遁逃的扭曲和暴力,寓言又怎會單純是則虛構的繪本故事?如果把舞蹈視作藝術家們用來再現內心狀態的媒介,在觀眾眼前被黑衣舞者操控的巨石彷彿是內在世界爆炸後的碎片,舞者身體不斷重複揮散又再生的力量,讓筆者聯想到傳播理論大師麥克.魯漢在上個世紀提出關於媒介與訊息不斷改變人的感官,幾近光速地接收各種訊息並耽溺在眾多他者生產的大量訊息以致自我意識無感知,最後引發個人的主體「內爆」狀態,紅衣女子把現實的紛擾,帶進闃黑的夢境,碎裂成石塊,這個意象或許回應了當代的紛亂詭譎;身體的躁亂和搖晃,力量重複揮散便是這個內爆過後的創傷,舞者們彷彿拖著身體擺蕩、甩動、追逐,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月亮將落,夜晚結束,白晝要降臨,一場驚夢,只是不免讓人驚甫未定:如此夢境還會輪迴再來?

《沙度》

演出|古舞團
時間|2016/05/1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沙度》剝離角色回歸自我的瞬間,以及《阿棲睞》脫掉衣服牽起手的瞬間,是兩種身體的理想性。一回歸個體,一回歸集體,《沙度》在回歸個體的企圖下,仍有集體性,在解構的企圖下,仍有表演性。而《阿棲睞》在儀式與古調的深處,在那互相支持肉體極盡耗費的笑聲中,反而讓表演性解構了一些,讓個體性浮現。(劉純良)
5月
25
2016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