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中介之囈境《捕夢》
10月
17
2017
捕夢(李佳曄 攝,雲門2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0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我終將遺忘夢境中的那些路徑、山巒與田野,遺忘那些永遠不能實現的夢。」——保羅.科爾賀

冒著滂礡大雨,在颱風夜趕不上接駁車,濕濕搭搭地滑入劇場,還在座位上定心凝神,已聽到台前傳來陣陣低鳴聲,好似安撫著在驟雨夜失序的心。編舞者鄭宗龍走到台前,告訴大家舞作結束時沒有謝幕,只會把門打開,邀請觀眾進入前台,還在思索咀嚼編舞者話中的意義,在亮燈中,成群舞者已從觀眾席右側的後方竄出,抱著黑色布幕飛快步上舞台,他們把布放置在舞台兩側道具架上,在逐漸昏暗的燈光中升起了黑幕,伴隨如吸塵器爆炸似的聲響,似是暗示著從觀眾處的真實人生,走進舞台的精神幽暗處,揭示了夢境的開始。

再次進入台上的舞者,穿著戴著斗笠的帽飾,緩步移動,他的姿態有著中國民間舞般的細膩手勢,卻又在左右搖擺晃動中,低沈著重心,輕巧地彎折扭曲流動,而帶著中國樂器加上如動物般低吼的聲音,混雜著不停重複的現代音樂,交織出不協調的混亂感受,而其他舞者則包裹在絲質的灰白色系布料中,他們以群體的方式出現,如恍惚移動的雕像般,成為像是藝術作品般的物件,好似不再為人,而成為「物」,既讓人想起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透過特殊服裝設計的現代舞經典《聖殤》(Lamentation)—此作探討藝術史中一再被描繪的著名宗教故事雕像,也讓人聯想到另一位深受葛蘭姆影響的美國編舞者Alwin Nikolais,以塑料質地布料包覆舞者所塑造出的未來奇幻境界,然而,在鄭宗龍的作品裡,這些充滿物質性的移動雕塑,似乎不僅只是如前者實驗身體被服裝拘束極限下的空間可能性;亦不是如後者對於宇宙玄思的繽紛幻想,而是另一種冷凝態度下,在物與人的轉化之間,和諧尋找感性與理性衝突中介處的溫柔節制,鄭宗龍的活雕塑讓人想到當代以「包裹」(Wrapping)聞名的地景藝術家克里斯多(Christo-Jaracheff)之作品,被覆蓋表面張力之後的視覺性,彰顯了似「人」似「物」表演者的「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部分,這種方式改變了表演者的存在,而成為一種過度的狀態,表現出等待遷移與轉換的過程。

從除去人性角度、充滿絲綢光澤布料的反射,在明亮中帶來一種陰鬱、詭譎反差的織品包裹中,舞者一個接著一個,在光線的轉折處破繭而出,他們穿著充滿時尚風格的衣服,或是細密蕾絲刺繡著淺粉色系、矇住全身的花飾紋樣;或是黑色有如蓬裙蛋糕質地層層堆疊晃動的長褲;又或是有如豹紋包裹又赤裸背部、略帶野性的裝扮,在設計師范懷之貴氣逼人的高級訂製服打造下,每位舞者的身形流轉,又帶有著各自不同的質感與特色,或是狂暴與激烈、又或是細膩而溫存,在細微轉折間,一會兒是充滿西方古典的優雅傳統,一會兒又是綿密充滿東方風情的餘韻,與此相陪襯著的,是音樂家李帶菓令人驚豔的聲音效果,在古典、爵士和近似流行電音、中國傳統與其他亞洲音樂風格、和自然環境聲的巧妙混搭之中,舞者、服飾與聲音創造出一致的形象:似熟悉又是不熟悉、似西方又似東方、似傳統又似當代、似現實又似虛幻,而這些看似衝突的元素卻結合地恰到好處,不多也不少,恰恰好維持著控制中和諧而勻稱的美感,拿捏著多麽靈巧,映襯著多麼美的一支作品。

在黑幕拉起的白色三角形處,舞者穿梭在分隔舞台的空間中,在下舞台映照著有如浪漫芭蕾中經常出現的氤氳藍色光線,對比著上舞台上清澄的黃色,而在劇作結束燈暗時的一束強光,照應著左舞台舞者楊凌凱回眸一望的背影,似乎也暗示著夢醒間的空間位移,而謝幕時刻舞台上開放的空間,邀請觀眾踏上舞台,觀眾不自覺地用手機拍照打卡,捕捉了四散在空間中舞者既像活雕像又似真人的表演狀態,至此台上台下混而為一,每個觀眾都成為了捕夢者。

配合著動作、空間、燈光和道具的巧思,《捕夢》不但充滿了古典劇場的美學,卻又在每個設計間,清楚帶入主題所要呈現的意義,洋溢著美感而不落俗套。這個夢境清晰理智、卻又感性迷人,每個片段都充滿了所有參與藝術家、編舞者和舞者全力配合的巧妙設計,雖是囈語慾望的幻想截圖,而這異樣夢境卻可以怪誕的如此清新美麗,正似在狂風暴雨的颱風夜欣賞高雅的劇場演出的衝突性,在看完演出的當下也覺得再合理不過了。

《捕夢》

演出|雲門2
時間|2017/10/13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無論是琵琶、口簧琴、胡琴、大提琴、節奏口技等,又或生活周遭環境的聲響,在熟悉聲音中創造出耳目一新的聽覺效果,為這場夢境增添虛幻迷離的色彩。(徐承郁)
10月
18
2017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