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織夢,探掘夢境裡的真實《捕夢》
10月
18
2017
捕夢(雲門2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6次瀏覽
徐承郁(社會人士)

我們總是無法準確夢境的起點,直至夢醒才恍然察覺。《捕夢》的起始如同做夢的過程,燈光尚未暗下,舞者扮演著工作人員從舞台後方跑至台上,此時尚穿著常服匆忙準備的工作身影,下一刻立即跳入超現實的時空,有人身穿黑衣,尖頂藤帽掩住神情,有人披著猩猩毛皮,也有人身著金色蕾絲葉片綴飾包裹全身的華麗洋裝等,各式各樣奇異造型的舞者,以奇詭而充滿張力的姿態演繹著相異夢境,時而獨立,時而交錯。在舞蹈、服裝造型、音樂、燈光交織出曖昧的夢幻篇章中,彷彿喚起了某些似曾相似的情景,細究下卻又感到有些陌生,不知不覺我們早已走入夢鄉。

「夢」恐怕是古往今來最神秘莫測又饒富興味的主題了,散發著讓人津津樂道的魔力。夢既非憑空而來,卻能將人帶入未知的異境,在顛覆既有的規則秩序下,透過極富創造力的方式,揭露出被隱蔽的、蠢蠢欲動的心念。如未特別留心,夢中見聞總是稍縱即逝,種種經歷在睜眼的剎那,便不復記憶。但有時朦朧不清的夢境給人當下的感受恐怕比清醒時更加深刻。再說,無論恍惚清醒,一切終將隨時光流逝煙消雲散。那麼究竟什麼是真實?而我們又能否抓住這份感受?《捕夢》以夢為靈感,嘗試創造出如夢似幻的氛圍,觀眾不只是旁觀舞者的夢境,而是共同入夢,交疊彼此的夢來溝通對話,這也不限於私密的經驗或是再現主觀感受,更是將之昇華為「美」。

《捕夢》還原了夢境打破、重組現實元素的特性,而這正與創作的過程不謀而合,如何將融會傳統尋求創新?如何突破慣性?如何轉化個人生命感悟,提出另類視角?上述問題皆可回歸人「追求超越」的本能/慾望,這也是推動人類前進的內在驅動力。而夢可以被視為梳理自我的過程,揭露了潛伏於意識之外的動能,讓我們得以跳脫現實的視角回觀現實,藉此激發在現實與超現實中尋求內在矛盾的統合。

這便是《捕夢》耐人尋味之處,傳統與現代,本土與異文化的素材被自由運用,在音樂上也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無論是琵琶、口簧琴、胡琴、大提琴、節奏口技等,又或生活周遭環境的聲響,在熟悉聲音中創造出耳目一新的聽覺效果,為這場夢境增添虛幻迷離的色彩。

觀眾在舞作末了時,被邀請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成為補夢者,讓一般總是坐在台下遙望的我們得以來回穿梭於舞者之間,拉近互動的距離。恰巧捕捉到孩子純真的反應,毫不掩飾示的好奇臉孔以及不自覺蹦跳著模仿舞者的動作,那動人的畫面或許便是闖入夢中的意外收穫之一吧!

《捕夢》

演出|雲門2
時間|2017/10/14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個片段都充滿了所有參與藝術家、編舞者和舞者全力配合的巧妙設計,雖是囈語慾望的幻想截圖,而這異樣夢境卻可以怪誕的如此清新美麗,正似在狂風暴雨的颱風夜欣賞高雅的劇場演出的衝突性,在看完演出的當下也覺得再合理不過了。(張懿文)
10月
17
2017
在這場長達6.5小時的舞蹈馬拉松中,每位舞者各自擁有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展現自己。是以純演講、純舞蹈表演、先表演再演講的形式都是可預期的,觀眾也須自行為每場演出之間的落差調頻。
12月
08
2023
若是未曾讀過小說原作的觀眾,或許會有點看不太懂舞蹈內容。但是那又何妨?專注欣賞舞蹈不失為美事一件,誰說改編作一定要為原作服務呢?
12月
06
2023
雞屎藤製作團隊不再高度依賴外部物件,為觀眾呈現一段詳實的紀實敘事,而是專注於舞者的身體詮釋,藉此表達他們對於人民與政權體制互動的思考。
12月
06
2023
然而,本該是烘襯身體表現的媒介技術,卻有種理論大於文本之感,倘若消除停止這些風格鮮明的音像效果,回歸舞蹈本身,究竟會剩下什麼?
12月
06
2023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