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織夢,探掘夢境裡的真實《捕夢》
10月
18
2017
捕夢(雲門2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3次瀏覽
徐承郁(社會人士)

我們總是無法準確夢境的起點,直至夢醒才恍然察覺。《捕夢》的起始如同做夢的過程,燈光尚未暗下,舞者扮演著工作人員從舞台後方跑至台上,此時尚穿著常服匆忙準備的工作身影,下一刻立即跳入超現實的時空,有人身穿黑衣,尖頂藤帽掩住神情,有人披著猩猩毛皮,也有人身著金色蕾絲葉片綴飾包裹全身的華麗洋裝等,各式各樣奇異造型的舞者,以奇詭而充滿張力的姿態演繹著相異夢境,時而獨立,時而交錯。在舞蹈、服裝造型、音樂、燈光交織出曖昧的夢幻篇章中,彷彿喚起了某些似曾相似的情景,細究下卻又感到有些陌生,不知不覺我們早已走入夢鄉。

「夢」恐怕是古往今來最神秘莫測又饒富興味的主題了,散發著讓人津津樂道的魔力。夢既非憑空而來,卻能將人帶入未知的異境,在顛覆既有的規則秩序下,透過極富創造力的方式,揭露出被隱蔽的、蠢蠢欲動的心念。如未特別留心,夢中見聞總是稍縱即逝,種種經歷在睜眼的剎那,便不復記憶。但有時朦朧不清的夢境給人當下的感受恐怕比清醒時更加深刻。再說,無論恍惚清醒,一切終將隨時光流逝煙消雲散。那麼究竟什麼是真實?而我們又能否抓住這份感受?《捕夢》以夢為靈感,嘗試創造出如夢似幻的氛圍,觀眾不只是旁觀舞者的夢境,而是共同入夢,交疊彼此的夢來溝通對話,這也不限於私密的經驗或是再現主觀感受,更是將之昇華為「美」。

《捕夢》還原了夢境打破、重組現實元素的特性,而這正與創作的過程不謀而合,如何將融會傳統尋求創新?如何突破慣性?如何轉化個人生命感悟,提出另類視角?上述問題皆可回歸人「追求超越」的本能/慾望,這也是推動人類前進的內在驅動力。而夢可以被視為梳理自我的過程,揭露了潛伏於意識之外的動能,讓我們得以跳脫現實的視角回觀現實,藉此激發在現實與超現實中尋求內在矛盾的統合。

這便是《捕夢》耐人尋味之處,傳統與現代,本土與異文化的素材被自由運用,在音樂上也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無論是琵琶、口簧琴、胡琴、大提琴、節奏口技等,又或生活周遭環境的聲響,在熟悉聲音中創造出耳目一新的聽覺效果,為這場夢境增添虛幻迷離的色彩。

觀眾在舞作末了時,被邀請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成為補夢者,讓一般總是坐在台下遙望的我們得以來回穿梭於舞者之間,拉近互動的距離。恰巧捕捉到孩子純真的反應,毫不掩飾示的好奇臉孔以及不自覺蹦跳著模仿舞者的動作,那動人的畫面或許便是闖入夢中的意外收穫之一吧!

《捕夢》

演出|雲門2
時間|2017/10/14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個片段都充滿了所有參與藝術家、編舞者和舞者全力配合的巧妙設計,雖是囈語慾望的幻想截圖,而這異樣夢境卻可以怪誕的如此清新美麗,正似在狂風暴雨的颱風夜欣賞高雅的劇場演出的衝突性,在看完演出的當下也覺得再合理不過了。(張懿文)
10月
17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