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織夢,探掘夢境裡的真實《捕夢》
10月
18
2017
捕夢(雲門2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3次瀏覽
徐承郁(社會人士)

我們總是無法準確夢境的起點,直至夢醒才恍然察覺。《捕夢》的起始如同做夢的過程,燈光尚未暗下,舞者扮演著工作人員從舞台後方跑至台上,此時尚穿著常服匆忙準備的工作身影,下一刻立即跳入超現實的時空,有人身穿黑衣,尖頂藤帽掩住神情,有人披著猩猩毛皮,也有人身著金色蕾絲葉片綴飾包裹全身的華麗洋裝等,各式各樣奇異造型的舞者,以奇詭而充滿張力的姿態演繹著相異夢境,時而獨立,時而交錯。在舞蹈、服裝造型、音樂、燈光交織出曖昧的夢幻篇章中,彷彿喚起了某些似曾相似的情景,細究下卻又感到有些陌生,不知不覺我們早已走入夢鄉。

「夢」恐怕是古往今來最神秘莫測又饒富興味的主題了,散發著讓人津津樂道的魔力。夢既非憑空而來,卻能將人帶入未知的異境,在顛覆既有的規則秩序下,透過極富創造力的方式,揭露出被隱蔽的、蠢蠢欲動的心念。如未特別留心,夢中見聞總是稍縱即逝,種種經歷在睜眼的剎那,便不復記憶。但有時朦朧不清的夢境給人當下的感受恐怕比清醒時更加深刻。再說,無論恍惚清醒,一切終將隨時光流逝煙消雲散。那麼究竟什麼是真實?而我們又能否抓住這份感受?《捕夢》以夢為靈感,嘗試創造出如夢似幻的氛圍,觀眾不只是旁觀舞者的夢境,而是共同入夢,交疊彼此的夢來溝通對話,這也不限於私密的經驗或是再現主觀感受,更是將之昇華為「美」。

《捕夢》還原了夢境打破、重組現實元素的特性,而這正與創作的過程不謀而合,如何將融會傳統尋求創新?如何突破慣性?如何轉化個人生命感悟,提出另類視角?上述問題皆可回歸人「追求超越」的本能/慾望,這也是推動人類前進的內在驅動力。而夢可以被視為梳理自我的過程,揭露了潛伏於意識之外的動能,讓我們得以跳脫現實的視角回觀現實,藉此激發在現實與超現實中尋求內在矛盾的統合。

這便是《捕夢》耐人尋味之處,傳統與現代,本土與異文化的素材被自由運用,在音樂上也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無論是琵琶、口簧琴、胡琴、大提琴、節奏口技等,又或生活周遭環境的聲響,在熟悉聲音中創造出耳目一新的聽覺效果,為這場夢境增添虛幻迷離的色彩。

觀眾在舞作末了時,被邀請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成為補夢者,讓一般總是坐在台下遙望的我們得以來回穿梭於舞者之間,拉近互動的距離。恰巧捕捉到孩子純真的反應,毫不掩飾示的好奇臉孔以及不自覺蹦跳著模仿舞者的動作,那動人的畫面或許便是闖入夢中的意外收穫之一吧!

《捕夢》

演出|雲門2
時間|2017/10/14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個片段都充滿了所有參與藝術家、編舞者和舞者全力配合的巧妙設計,雖是囈語慾望的幻想截圖,而這異樣夢境卻可以怪誕的如此清新美麗,正似在狂風暴雨的颱風夜欣賞高雅的劇場演出的衝突性,在看完演出的當下也覺得再合理不過了。(張懿文)
10月
17
2017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