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教、性偏差與消失的勉鈴:論《當金蓮成熟時》陳腐的情慾想像
3月
29
2022
當金蓮成熟時(瘋戲樂工作室提供/攝影董恩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58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當金蓮成熟時》本該是一齣歌詠女性情慾自主的音樂劇作品,但,實際上它卻弔詭地落回陳腐的父權意識形態,與男性獨斷視角下的女性情慾想像。這篇文字,試圖從劇作上的種種細節來說明。


男性邏輯色情片與女性情慾自主

如劇名所述,故事圍繞在潘金蓮從「未熟」到「成熟」的過程上——這個「成熟」,指的當然是性欲的成熟,而且是在種種社會道德框架下的艱辛性啟蒙。金蓮深受「女子規」影響而以助人良女的形象為傲,然而她本性其實性慾強盛,所嫁的丈夫武大偏偏性能力低落,心中隱隱有難耐之情。於是在惡人西門慶的挑逗、鄰居春梅的「角先生」(性玩具)等等煽風點火下,最終金蓮與西門慶燃起熊熊慾火,一發不可收拾。

在這中間,出現了什麼問題?其實細看便可發現,金蓮的性啟蒙起點,並非自己探索引發,正是侵犯她的惡人西門慶。這種「原本天真保守的女性,受男性調教而變成慾女」的套路,是典型的強暴—調教型色情片邏輯。

在這種邏輯下,男性獨斷地塑造、控制女人的性慾,不承認女性的情慾主體性,即使是慾望無窮的世紀蕩婦,竟也得要是由男人啟發、服膺於男人才行(試想,金蓮那大發性慾的春宵夜竟是夢見西門慶,而非象徵情慾自主的「角先生」)。到了故事後段,金蓮等人決定讓村民大「蕩」一番,並以千古蕩婦之姿嚇跑意圖強暴的官員,她手持用以恐嚇的仍是「角先生」——假仿的陽具,而非擁有「真正的」陰莖。即使她已和自己的身體慾望和解,看似奪回身體自主,她的性權力仍不被允許真正超越男性。

 

當金蓮成熟時(瘋戲樂工作室提供/攝影董恩劭)


「偏差」性行為?

甚至,我們從頭到尾也看不出,金蓮如何是位傳奇性的大蕩婦——她只是位和惡男暗通款曲的有夫之婦而已呀!在「千古蕩婦」的命題下,「情慾」與「道德」的鬥爭顯得過於庸俗。故事與人物必須往「性」本身更深層地辯證才行。看看故事是怎麼結束的:武大郎徹底發瘋、西門慶被捕入獄、潘金蓮浪跡遠方、所有村民都忘了那天的集體縱慾。這些人無獨有偶,都暗指某一特定的「偏差」性行為。

武大郎的床癖有 BDSM 的受虐暗示,西門慶酷兒式地迷上角色扮演成「女子規」的良婦,村民則是明顯的群交意象。包含金蓮的悖德,這些「特殊性癖」,全都被以很傅柯(監獄與瘋狂,兩個典型的主題)或很佛洛伊德精神分析(遺忘有時是潛意識所為)的方式逐出正常社會之外了。該村的集體遺忘,彷彿一切恢復「幸福又美好」(最後一幕的曲名)。而「性」,仍只得恆久躲藏於社會的暗夜邊緣。

愈到故事後段,歌詞與演員肢體愈唱/演愈露骨,「性」被藝術昇華的程度卻愈低,而意識形態愈來愈保守。原先「燒餅配油條」的性暗示,與春夢金扇子的意象饒富趣味,到最後有如真槍實彈的性愛場面,我們假裝有了情慾的自由,最後卻仍然被保守的錯誤社會現狀所吞噬。音樂劇作為一高度資本化的娛樂形式,難道真得一再地複製現實,勾勒不出更進一步的理想社會模樣嗎?文化學者阿多諾近百年前對於文化工業的診斷,似乎仍然血淋淋地適用於今:「藝術作品既禁慾又無羞恥(shamlos),文化工業則色情卻又一本正經(prüde)。」

蜚蠊群舞裡的短暫烏托邦

以上種種,是鳥瞰《當金蓮成熟時》全劇的意識形態而言。然而,在特定人物的設定與細節當中,編劇似乎還是稍稍勾勒了美好社會的應然描述。以下試圖提出二條線索,稍稍為編劇緩頰。

第一條線索,就藏在春梅這位角色身上。在劇中,她總能暢談自慰的快感,並在街坊大方地亮出「角先生」,毫不羞赧。她的模樣,不僅象徵女性能在公共場合自由地「談論」、「展示」女性性慾的美好願景,還傳達了更深一層的生命哲學:正視、接納真實的自己。

若說女性情慾至今仍難上檯面,那必是因為社會將女性性慾與罪惡、羞恥等概念掛鉤,讓許多女性不敢直視自己的身體慾望,自慰時甚至感到噁心。同樣地,在男性身上,社會同樣將軟弱、恐懼等情緒視為大忌,規定男性必須剛強勇敢,不可恐懼,即使是小小的蜚蠊亦然。面對害怕蜚蠊卻又不敢承認的武松,春梅唱出「愛你的恐懼」,要武松接納自己最討厭的那一面。

曲名中的「愛」,意味完整認識並接受自己與他人的全部面貌,是認識論的終極命題。隨後,武松與春梅,兩個完整的人相互敞開,相「識」相愛,隨後的蜚蠊群舞雖然荒謬到不行,卻唯有如此荒謬的場景,才能撐起如此龐大的命題了。

可惜的是,春梅的角色弧線怪異,人物涵義也有模糊、矛盾之處。在〈原來是這種感覺〉一幕中,春梅為尋回自己的「角先生」而假扮金蓮,挨家挨戶地登訪助人(趁機尋物),竟也在過程中獲得被感謝、被認可的世俗滿足感。原先超脫於社會的春梅,在這幕中反而滿足於最世俗的好女人形象,這不僅自我解消了她作為烏托邦的絕對理想性,後續也並未呈現進一步的辯證。全戲的立場,也因此變得更加曖昧不明。

 

當金蓮成熟時(瘋戲樂工作室提供/攝影董恩劭)


「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

第二條線索,是此劇最耐人尋味的台詞——「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不要相信你所聽到的」,這段話可以用好幾種層次解讀。

第一,在劇「內」的層次,作為批判淑婦形象之用。在金蓮受委託毒害西門慶而猶豫之際,王婆唱出「你不是潘金蓮」,巴特勒式地解構「潘金蓮」此一話語體系,讓她放下「金蓮」這個偉人的形象。套用「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的命題,那想必是要潘金蓮「不要相信」傳統道德打造的良女神話。但,如同前述,這種劇「內」的批判最後被結局的種種設計解消,並未發揮作用。

第二,在劇「外」的層次,後設性地否定全劇意識形態之用。由於該話是由上帝視角般的角色「打更人」在全劇開頭所述,金蓮的故事也能後設地視為敘事者的虛構。我們大可如此理解:結局裡眾人「幸福又快樂」什麼的全都不可信!編劇大可主張,他其實是故意塑造和現實社會相仿的父權故事,再用藉由這一句「不要相信⋯⋯」的強烈否定性命題,要觀眾反思、批判全劇,同時也批判當前社會。然而,這種讀法未免過於布萊希特——要音樂劇的觀眾們「疏離」並反思未免太難(我們可是沈浸在一首又一首好聽的歌曲呢!),劇中也未有明確的暗示,並不是多數觀眾能意識到的。

結語:「角先生」與「勉鈴」

行文至此,即使盡力揣測編劇心中的可能理路,全劇意締牢結(ideology)之牢固,我也無力替之開脫。最後,原著《金瓶梅》對於淫具的描繪十分豐富,絕非今日的音樂劇版可以比擬。如貫穿《當金蓮成熟時》全劇的「角先生」,其實在《金瓶梅》全書只出現過一次【1】;而更頻繁出現的女性性玩具,則是「勉鈴」【2】——銅製中空小球,有震動、滾動等功能,可視為明朝版本的跳蛋。也許我們真該想想,為何在「小章魚」、「小怪獸」等性玩具大紅大紫,陰蒂快感漸受重視的今日【3】,《當金蓮成熟時》卻仍受困著於「角先生」這種陽具中心的老舊情慾想像裡。


註釋:

1、見《金瓶梅》第六十一回〈西門慶乘醉燒陰戶 李瓶兒帶病宴重陽〉:「見放著不語先生在這裡,強盜和那淫婦怎麼弄聳,聳到這咱晚才來家?」。「不語先生」是角先生的別稱。
2、見《金瓶梅》第十六、三十八、八十三回。另有一說此物是佩於男性陽具頂端,為男女交合時助興之用,然《金瓶梅》中提及勉鈴的用法,則是「教婦人自放牝內」(第三十八回),可見為女性陰部之用。
3、關於女性性玩具的發展(特別是陽具中心想像的瓦解),可參考柯筑傑:《猥褻、情趣、快感:台灣社會情趣按摩棒性/別腳本的轉變(1980∼2012)》,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當金蓮成熟時》

演出|瘋戲樂工作室
時間|2022/3/19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看似遙遠的時代背景,抽象化了潘金蓮這個角色,然而這種對於自我的困惑,以及身體慾望的被迫壓抑,卻是所有女人這一生曾經經歷、正在經歷、可能經歷的具象縮影。(吳依屏)
3月
22
2022
臺北市立國樂團與瘋戲樂工作室合作推出的音樂劇《當金蓮成熟時》,讓我看到舞蹈在臺灣音樂劇中發展的可能。因此,本文並非探討《金蓮》的文本、性別意識、國樂演奏、黑人音樂曲風等元素,而是著重討論本作中舞蹈所扮演的角色功能,以及力有未逮之處。(李宗興)
2月
19
2021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