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潘金蓮——《當金蓮成熟時》教我的二三事
3月
22
2022
當金蓮成熟時(瘋戲樂工作室提供/攝影董恩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35次瀏覽

吳依屏(專案評論人)


《當金蓮成熟時》是一齣上至八十下至十八的女性,都可能會心有戚戚焉的一齣戲。或者該說,潘金蓮這個角色,可能反映出每個女人的一生。

一開場,金蓮是個活潑開朗,喜歡跟男孩子玩的小女孩;然而,轉折在象徵女孩成年的經期到來時出現,她被迫急速成長:應該進入婚姻、應該相夫教子、應該生兒育女。她被灌輸著如此能讓父母驕傲的期許,接受了當時女子都無法逃離的人生階段:婚姻。爾後,在她自己努力追求所謂「光宗耀祖的成功」的情況下,同時還需盡力避免讓自己落入「蕩婦的惡名」之中。


當金蓮成熟時(瘋戲樂工作室提供/攝影董恩劭)


潘金蓮與女子規

潘金蓮在看似平穩順遂的生活中,卻開始害怕自我身體的變化及無以名狀的空虛。雖然,看似遙遠的時代背景,抽象化了潘金蓮這個角色,然而這種對於自我的困惑,以及身體慾望的被迫壓抑,卻是所有女人這一生曾經經歷、正在經歷、可能經歷的具象縮影。而這種自我慾望的被迫壓抑,以及身體歡愉可能性的探索,在此劇中則藉由「女子規」【1】與「角先生」【2】兩種道具,清楚直接地展露女性角色所面臨的具體箝制。

劇中鳳娘藉由贈送潘金蓮「女子規」,而誘使潘金蓮研讀並遵守其中的規範要求,以獲得光宗耀祖的榮耀。這種對於女性坐臥起居的種種要求,依然可見於現代社會的種種教導之中:例如,坐下時大腿要併攏、要幫媽媽做家事、嫁個好男人就等同成功,等等的隱形社會規範。

相反的,「角先生」,作為女性表述身體性慾的工具,對於它的「尋找」充斥全劇,但它卻不能被輕易提及。它是隱形的、秘密的、藏於深處的,就如同女性的慾望及對自我身體的探索都不被劇中或當代父權社會所接受允許。


當金蓮成熟時(瘋戲樂工作室提供/攝影董恩劭)


李春梅與角先生

此劇的主角潘金蓮,作為一個象徵女性群體的角色,反映了女子在父權社會中被馴服之後覺醒抗爭的樣貌;然而,有趣的是,另一個角色——李春梅【3】,作為一個天真浪漫,對於自身慾望毫不掩飾的女性,卻在這齣戲中意外討喜,甚至與武松擦出火花,有了一個世俗定義下的喜劇結局。

相較於劇末遠走天涯的潘金蓮,盡情享受身體慾望的春梅反而得到知心愛人,這樣的文本設定,或許可看出變相鼓勵女性追尋自我的隱喻。除了潘金蓮外,這齣戲的眾多女性角色各有其出色處。春梅的天真自然、秋菊的滄桑醒悟、王婆的老練辛辣、鳳娘的世故圓滑等,都共同建構了女性面貌的複雜多變性,提醒觀眾去理解女性面貌的流動及無限可能。


當金蓮成熟時(瘋戲樂工作室提供/攝影董恩劭)


蕩到多蕩不算蕩?

總體而言,《當金蓮成熟時》運用音樂劇的形式,挑戰重新解讀這個千古有名的「蕩婦」角色,提供現代觀眾重新思考,這個我們或許依然確信不疑的敘事。其中,潘金蓮畏懼於被認為「命中註定將成為蕩婦」的設定,更是所有女性所畏懼的。相較於古代女子,現代女性確實某種程度上獲得了許多方面的解放,但實際上,在女性的貞操及身體面向上,我們女性依然備受箝制。例如:擔心親密照流出、害怕走光被偷拍,甚至受困於處女情結等情況。可以說,金蓮當時害怕成為蕩婦,而現代女性,跟金蓮一樣,依然害怕成為蕩婦。關於蕩不蕩的掙扎畏懼,橫跨古今虛實,仍舊是當代女性一個尚未克服的課題。


註解:
1、編按:「女子規」可能類似《女四書》。《女誡》《內訓》《女論語》《女范捷錄》合稱《女四書》,由清初重新編輯東漢至唐宋流傳的著作,文獻至距已超過400年。
2、編按:「角先生」可能類似性玩具,可刺激人類器官或各種部位以獲得性快感。
3、編按:李春梅為《當金蓮成熟時》的改編角色。蘭陵笑笑生所著《金瓶梅》書中,女性要角為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

《當金蓮成熟時》

演出|瘋戲樂工作室
時間|2022/3/15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蓮的性啟蒙起點,並非自己探索引發,正是侵犯她的惡人西門慶。這種「原本天真保守的女性,受男性調教而變成慾女」的套路,是典型的強暴—調教型色情片邏輯。(顏采騰)
3月
29
2022
臺北市立國樂團與瘋戲樂工作室合作推出的音樂劇《當金蓮成熟時》,讓我看到舞蹈在臺灣音樂劇中發展的可能。因此,本文並非探討《金蓮》的文本、性別意識、國樂演奏、黑人音樂曲風等元素,而是著重討論本作中舞蹈所扮演的角色功能,以及力有未逮之處。(李宗興)
2月
19
2021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
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重製,不僅僅滿足於以寓言的形式召喚(或固著)某種意識或共識,更反身地凸顯了導演與演員位置的流動性與多重性,並透過後設戲劇的安排來凸顯「闖入」與「岔出」的一體兩面:影像技術對劇場空間的闖入、不同語言與身體間的闖入、演員對戲劇的闖入、吳子敬與黎煥雄雙導演彼此的闖入……
9月
11
2024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9月
10
2024
如果我們問:「一齣戲能說明什麼,改變什麼,創造什麼」,答案或許不是「什麼都沒有」,但也確實有不少讓人不解之處。
9月
07
2024
《最後一個星期天》宛如一部公路電影,隨著車子行經雪地、颶風、海嘯,經歷死亡、分離,就連歌曲的音量也會因著車窗的開關變大變小
9月
04
2024
然而整體來說《西來庵》仍是一齣好看的戲,主要由於演員們的身體氣質,結合太極、武術、民俗藝陣的身體訓練基底,原本就溯源自民間傳統,使得劇中欲重現的百年前臺灣農民社會,顯得真實可信。
9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