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久時間的「發現」《道隱》
11月
25
2019
道隱(TAI身體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90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我常開車經過臺南市山上區外的快速道路,卻從不曾停留或進入山上區的任何一角,更不知這裡隱藏一個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淨水池。這個淨水池似乎被多數人遺忘了,隨著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開幕,這個淨水池最近又被「發現」了;也為了看TAI身體劇場在臺南藝術節的《道隱》,我才真正的來到「山上」。即使對臺南市的邊陲地帶不太陌生,即使有著先進的導航帶路,我卻在博物館附近繞了一大圈後,才把車開進淨水池邊的停車場。看來,淨水池果真需要設在如此隱密的地方,才能保有不受汙染的水資源。

傍晚時分,在夕陽餘暉下,風吹竹林的颯颯聲,令人彷彿歸隱山林般,悠然沉浸在靜謐的天地之間。日照逐漸淡去,四周的燈光集中在眼前的階梯上,此時更加敬佩先人為了汲取天然淨水,蓋了這個一百八十九層的階梯。光照下,汨汨流出的水閃閃發亮的漫過每個階梯,謙卑、敬畏之意油然而起,謝意則深深烙進心裡。這一小段無聲、無人的序幕,撬起了深切的撼動,並預言了即將發生的美好。

遠方漸漸看到七位舞者出現在淼淼霧氣中,他們的手腳趴在階梯上,有如動物般,四足並用慢慢爬下來。他們緩緩移動的身軀,有如胼手胝足的先民,慢慢爬過每吋土地,打造每層階梯。各式不同剪裁、設計的全身白衣,在燈光、月光之下發出反射式的螢光,顯得十分搶眼。

爬到階梯中段的平台後,所有舞者起身並發出各種蟲鳴、蛙叫或鳥叫聲,而且聲音此起彼落,有如接龍般,不間斷的段落,霎時間讓原本空虛的竹林顯得十分熱鬧。接著,遠眺中的身體動作有如各種不同生物、動物,有時獨自晃動,有時則倆倆成雙的同時互動。接著又持續沿著階梯蜿蜒而下,他們有如流水般的足跡,迂迴有如蛇行,口中重複念著「那麼久的時間,都忘了,沒感覺了」。有時同時發聲、有時則如堆疊瓦片般複誦,又有如卡農般的輪唱。我不確定他們為何要講這段話,也不知道這段話對他們而言的真正意涵;但那聲音、台詞有如撞擊了觀者的腦波般而產生共鳴,也說中了我先前的感受,這淨水池確實存在很久了,卻被人們淡忘了,忘了它的重要性,大家對它的感覺麻木了。

舞者們一邊唸著,一邊移動到階梯底層的平台,只有一人依然四足著地,倒退向下爬。當他們都抵達平台後,獨自倒退爬行的舞者坐在石階尾端的小台座上,其餘六人口中頻頻發出混合著歌謠、唸詞及各種仿動物、生物的聲音。接著獨行者也加入其他人,此時歌謠、唸詞及其他聲音都停止了,只有拍手和按照腳譜踏地時產生的節奏,融入山林水道周圍的風聲、樹聲。霎時頓感,此情此景不復多得,唯有身在其中,才能體會天地人共融的美好。

隨後,他們又往上爬回階梯中間段的平台,並不斷的發出wis、wis的聲音,據說,這是模仿太魯閣族的口簧琴聲音發出的狀聲詞。如果沒有得到提點,無法了解這個發音的意義,只能憑當下的音感隨意猜測;但即使無知也是一種美好,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聲音、身體與自然萬物間,各種可能的連結。

在走回到階梯中段的平台時,他們唱了一首極像布農族唱腔的歌曲,並一邊重複說著:「那麼久的時間……」的台詞。之後,再從平台走下來,又唱了另一首歌。同時,也開始說起了密語,這是在原住民族群常見的特殊對話,通常是在每個字後面加上個母音,例如:「欺騙」說成「欺vǝ騙vǝ」,俗稱「說vǝ語」。他們一階一階往下跳,一邊跳,一邊說vǝ語,我只大約聽出了欺騙兩字,其餘都霧灑灑,可說是他們達到說密語的目的了。

快抵達最底層的平台前,在一片持續的「欺vǝ騙vǝ」聲中,有位男舞者重複講了幾遍一段完整的話:「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此時,我不禁好奇,說密語是否就是因為常被欺騙?還是只因為把世界看錯?對於這些疑問,我無解,不知天地是否有解。到了平台後,舞者們站成兩排。先是一個聲音發出wis、wis的聲音,然後是兩個聲音發出wis、wis的聲音,接著是三個聲音,最後六個聲音同時發出第六次wis、wis的聲音。這樣的節奏,彷彿成了夜風掃林木的和聲,彼此呼應,彷如天音。

舞者們接著一一說出自己的姓名,第一次講中文,其次講臺語,最後一次講族名,重複輪過四遍。唯一的漢人舞者吳志宏,因為沒有族名而略過,看似遺缺,倒也是種美好的留白。他和原住民舞者們的組合,並無突兀之處,反而能呈現原漢共融的美好。講完姓名後,他們慢慢走回階梯上,慢慢走上去,慢慢的走,有如要把時光踩在腳下,不讓它溜走。但在另一首歌聲中,他們再度踩著腳譜下到平台。

到了最底層的平台上,舞者們踩著腳譜,牽著手重複講了多遍:「那麼久的時間……」後,說話的聲音暫停,只有身體、踩腳譜的足部及鈴鐺仍然發出動律。最後,他們轉身背對群眾,好似回歸山林般的走上階梯,口中幽幽念著:「那麼久的時間……」,緩緩而悠然的遠去,直到身形、聲音及光線逐漸隱沒於看似無盡頭的水道間。

瓦旦督喜在《道隱》的呈現上,可說集天時、地利、人和之大成。秋末的氣候乾爽、季風徐吹及竹林環伺的淨水池區,營造出神秘而遼闊的觀賞氛圍。他善用環境的自然條件,鋪陳出有時深遠、有時貼近的舞蹈路徑。舞者們渾然自我的表現,既不呆滯也不匠氣,而且能將台詞、歌聲和他多年研究的腳譜靈活運用。以上總總,使《道隱》放大了環境劇場的優點,縮小了它的缺點;簡單而言,那觀賞時的美好,讓我暫時忘卻蚊蟲叮咬的苦惱。話雖如此,我也很想看看《道隱》在其他場域再現,以示其潛在能量的穩定度。如果換個環境,《道隱》也能展現如同在淨水池區的美好,《道隱》無非是TAI身體劇場近年的最佳作品。

《道隱》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19/11/03 17:30
地點|臺南水道淨水池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類和土地的關係,究竟是共生?還是破壞?隨著演出的進行,漸漸從作品裡得到答案。2020年首演的《吃土》,歷經疫情後,帶來更多的感動,也因為走過疫情,作品更能讓觀眾喚起群體意識,更懂得土地的珍貴。
9月
26
2023
我發現當代藝術眾多討論對於藝術能動性、提高互動連結的同時,很快的轉向「人類藝術家會被AI取代嗎?」、「藝術如何不怕被取代」的警覺,在此展開辯證的同時,另一腳已經伸入科技所提供的更迅速便捷的通往,享受人工智慧與虛擬真實、沈浸或疏離的想像的快感,疫情三年的身體,是被定位、鎖定的,被觀看的。
9月
18
2023
真正值得訾議的是字幕燈的文案告示。不是它作為statement(聲明)有問題,也不是它重複講述了生態危機的批判辭令,而是這個直白本身,枉費《Super》在展演手法上歷歷可見的能指經營。
9月
11
2023
對他來說,殖民主義所帶來的檔案發展正是侵毀剛果真正歷史的元兇,不僅使不擅文字的祖先被奪去聲音,更讓短短兩百年的檔案成為一種極其有限且難以信任的材料。
9月
06
2023
這個人類四處爬的作品不含扮裝(role play),不含戀物(fetishism),不含物化調教(discipline,如BDSM犬奴或狗狗),不含政治宣言。他們是高度概念化的「人」,一群集體意識。
9月
06
2023
如何重看一部作品如《親愛的》在此時此刻重製?其中所透顯的舞蹈身體、關係與劇場調度形式,除可溯回理解創作者作品系譜,又給出什麼持存的思考?
9月
06
2023
雙方都毋須降低自身所擅長的專業領域與堅持,表演者只需專注且盡情放大節目的表演張力,並在作品的結構中構築起和民眾雙向的(身體)對話橋樑,便足以激發不同年齡層對演出的理解與好奇心。
8月
30
2023
舞作末尾,幾位舞者像是展演般地輪番講述一則則傳說故事,根據人物、情節和寓意的判斷,明顯經過不同程度的編造,但所謂的口述傳統也就在不同舞者的創作下,重新實踐了「口傳」與「編造」的過程。
8月
2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