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的表演《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10月
28
2014
超親密小戲節/日常生活(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25次瀏覽
謝筱玫(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個非常舒服的看戲經驗。主辦單位以「看戲走路、走路看戲」的方式,帶領觀眾穿梭在大稻埕的巷弄之間,像是「巷仔內」的人熟門熟路地引領觀者重新認識這個地區。從表演空間的選擇與行走動線的規劃皆可感受主事者的用心與細膩;我們拿到一本看戲護照,在三個表演場地之間移動、收集戳章,看戲頓時充滿旅行的悠閒自得。護照上還附一張幻燈片般透光的老照片,召喚吾人思古之幽情,搭配著知性與趣味兼具的導覽說明,看到大稻埕老建築的美,以及此地新興的一些改變,沿途充滿發現的驚喜。

表演場地選在幾處充滿歷史情味的老屋新生空間中, (其中保安捌肆還正展出漢德寶墨跡),身在其中已然十分愜意愉悅。看戲前最擔心的是:「超親密」的觀演距離是否會產生尷尬,(尤其如果不喜歡該表演時),但親身參與之後覺得自己多慮了。三個表演使用媒材不同、風格迥異,短短的二十分鐘皆「很有話說」,雖然前兩個演出其實完全沒有使用語言。

第一個作品《日常生活》,前半部以大型立體書的方式描述一名上班族女子周而復始的日子,一本書涵蓋一日生活,劉銘鏗一頁頁翻開書:房間、搭公車、辦公室、午餐、辦公室、晚餐、床、夢境。樂師則現場變化簡單的樂器伴奏營造氛圍,讓觀眾看圖解讀女子的心緒。前幾日這名上班族的日子似乎沒很大改變,但慢慢的,便利商店全為一家壟斷、餐廳變成食堂、代表國家機器與暴力的坦克、軍警出現,女子每晚的夢(簡單的紙燈籠投影)逐日變成噩夢、甚至不復有夢,反映許多港人(甚至台灣人)對於現況的不滿:生活愈來愈單一、無趣、極權、恐怖。劉銘鏗使用一日復一日重複方式,讓觀眾看到這些改變,是冷水煮青蛙地漸進發生的,等到發現不對勁時,一切已然黑白殘破。後半部作者以簡單的投影,表現日前香港的雨傘抗爭運動。前半是政治寓言,後半儼然為政治宣言,甚至出現「拼命跑、不要歇息、抵抗強權」等口號式標語,最後其實稍嫌直白多餘,但在香港佔中事件方興未艾之際演出,遂為信心喊話與情感宣洩之必要。

第二個演出比較像是一個現場作畫與投影探索的概念。一進入小酒館坐定之後,注意到牆上宛若水墨畫的投影,但姜睿明開始動作之後,我們才注意到那是些在投影機上的鉛筆木屑。接著他開始放上投影照片,在其上以簽字筆簡單描摹,同時寫下文字。整個表演可說是創作者造訪世界幾個博物館的圖文手札,並感受到旅人的孤獨心情。他最後把畫好的幾張投影片疊放在一起,然後在牆上描畫投映出來的東西。複製、再創造;投射、再折射;單一、合成。最後他撕下牆上的畫,復又在光源處削上鉛筆屑,跟一開始的畫面似同非同:旅行之後,像是回歸原點,但也在旅人身上造成了些微改變。

前兩個演出題材很當代,而第三個作品則拐了個彎,進入一個極傳統的世界。《柴房會》是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潮州鐵枝木偶戲,內容輕鬆諧趣,講一名鐵齒男子在旅店遇見美麗的女鬼。家族戲班金玉樓春仍保留了很傳統的表演型式,兩位表演者的唱念都相當有水準,男聲清亮有力、女子嗓音婉轉動聽。前兩個作品以視覺表現為主,這個演出則讓人打開耳朵,在小室中很直接地接收與享受聽覺的刺激。

小戲節活動動員許多人,除了表演者,每個表演區都要有工作人員,加上導覽,如此龐大的人力投入,但每場觀眾最多只有25人,成本想必十分可觀。很享受這種親密又自在的觀賞經驗,但想到很多人無緣得見,不禁深覺可惜。

《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演出|劉銘鏗、姜睿明、金玉樓春潮州木偶劇團
時間|2014/10/23 16:30
地點|大稻埕區 (共創舞台、Le Zinc 洛 Cafe & Bar、保安捌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