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的表演《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10月
28
2014
超親密小戲節/日常生活(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3次瀏覽
謝筱玫(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個非常舒服的看戲經驗。主辦單位以「看戲走路、走路看戲」的方式,帶領觀眾穿梭在大稻埕的巷弄之間,像是「巷仔內」的人熟門熟路地引領觀者重新認識這個地區。從表演空間的選擇與行走動線的規劃皆可感受主事者的用心與細膩;我們拿到一本看戲護照,在三個表演場地之間移動、收集戳章,看戲頓時充滿旅行的悠閒自得。護照上還附一張幻燈片般透光的老照片,召喚吾人思古之幽情,搭配著知性與趣味兼具的導覽說明,看到大稻埕老建築的美,以及此地新興的一些改變,沿途充滿發現的驚喜。

表演場地選在幾處充滿歷史情味的老屋新生空間中, (其中保安捌肆還正展出漢德寶墨跡),身在其中已然十分愜意愉悅。看戲前最擔心的是:「超親密」的觀演距離是否會產生尷尬,(尤其如果不喜歡該表演時),但親身參與之後覺得自己多慮了。三個表演使用媒材不同、風格迥異,短短的二十分鐘皆「很有話說」,雖然前兩個演出其實完全沒有使用語言。

第一個作品《日常生活》,前半部以大型立體書的方式描述一名上班族女子周而復始的日子,一本書涵蓋一日生活,劉銘鏗一頁頁翻開書:房間、搭公車、辦公室、午餐、辦公室、晚餐、床、夢境。樂師則現場變化簡單的樂器伴奏營造氛圍,讓觀眾看圖解讀女子的心緒。前幾日這名上班族的日子似乎沒很大改變,但慢慢的,便利商店全為一家壟斷、餐廳變成食堂、代表國家機器與暴力的坦克、軍警出現,女子每晚的夢(簡單的紙燈籠投影)逐日變成噩夢、甚至不復有夢,反映許多港人(甚至台灣人)對於現況的不滿:生活愈來愈單一、無趣、極權、恐怖。劉銘鏗使用一日復一日重複方式,讓觀眾看到這些改變,是冷水煮青蛙地漸進發生的,等到發現不對勁時,一切已然黑白殘破。後半部作者以簡單的投影,表現日前香港的雨傘抗爭運動。前半是政治寓言,後半儼然為政治宣言,甚至出現「拼命跑、不要歇息、抵抗強權」等口號式標語,最後其實稍嫌直白多餘,但在香港佔中事件方興未艾之際演出,遂為信心喊話與情感宣洩之必要。

第二個演出比較像是一個現場作畫與投影探索的概念。一進入小酒館坐定之後,注意到牆上宛若水墨畫的投影,但姜睿明開始動作之後,我們才注意到那是些在投影機上的鉛筆木屑。接著他開始放上投影照片,在其上以簽字筆簡單描摹,同時寫下文字。整個表演可說是創作者造訪世界幾個博物館的圖文手札,並感受到旅人的孤獨心情。他最後把畫好的幾張投影片疊放在一起,然後在牆上描畫投映出來的東西。複製、再創造;投射、再折射;單一、合成。最後他撕下牆上的畫,復又在光源處削上鉛筆屑,跟一開始的畫面似同非同:旅行之後,像是回歸原點,但也在旅人身上造成了些微改變。

前兩個演出題材很當代,而第三個作品則拐了個彎,進入一個極傳統的世界。《柴房會》是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潮州鐵枝木偶戲,內容輕鬆諧趣,講一名鐵齒男子在旅店遇見美麗的女鬼。家族戲班金玉樓春仍保留了很傳統的表演型式,兩位表演者的唱念都相當有水準,男聲清亮有力、女子嗓音婉轉動聽。前兩個作品以視覺表現為主,這個演出則讓人打開耳朵,在小室中很直接地接收與享受聽覺的刺激。

小戲節活動動員許多人,除了表演者,每個表演區都要有工作人員,加上導覽,如此龐大的人力投入,但每場觀眾最多只有25人,成本想必十分可觀。很享受這種親密又自在的觀賞經驗,但想到很多人無緣得見,不禁深覺可惜。

《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演出|劉銘鏗、姜睿明、金玉樓春潮州木偶劇團
時間|2014/10/23 16:30
地點|大稻埕區 (共創舞台、Le Zinc 洛 Cafe & Bar、保安捌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