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中之情,何必非真《水袖與胭脂》
3月
12
2013
水袖與胭脂(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12次瀏覽
謝筱玫(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水袖與胭脂》劇中,作者建構了一個充滿「角色」的夢幻國度。我們跟著行雲班莫名所以地來到這個梨園仙山。但,就像初來乍到一域,我的心中也對此地充滿疑問:這個「仙境」貌似民主(太真以技高而稱王),但與人世一樣充滿階級與權謀;梨園之神/唐明皇與太真仙子/楊貴妃似同列仙班,但梨園喜神卻可選擇不被看見(太真仙子與眾伶人始終沒看到他)。於是我慢慢領略到,此地與其說是神話仙境,不如說是作者另闢的內心國度,角色的存在來去,皆因作者一念而生(例如祝月公主之所從來,乃因「座中看倌喜歡有我這樣跟著妳的」),故召之即來、呼之而去(像是安祿山始終心懷不軌醞釀造反,但這潛在威脅於劇末又輕輕放下)。因之,這一整個太虛國度,更像是為了度化怨念癡纏的楊玉環之靈而設:馬嵬坡上慘死的楊妃,對愛情幻滅、心有未甘,一縷芳魂不散,幽幽打轉,只想知道那冤家在事件後是否有所愧悔自責?而在曲文中感悟到活者堪憐(意即,確認自己在唐明皇心中的分量)之後,太真仙子才放下遺憾,開啟新的旅程。

就故事的層面來說,這齣戲是從楊妃死後回看她生前的兩段情愛,探問愛情究竟是「在天願為比翼鳥」或者是「大難來時各自飛」,而結局的處理也很特別,並未讓她投入喜神懷中和解,而是讓她領悟與放下之後投入新的生活;儼然已是個人修練的境界了。另一方面,此劇出入玉環事,似要平息亡靈,但更多時候乃藉由這個梨園國度與這個戲班,探討「扮演」,探討藝術的真實(水袖胭脂才吐真言),探討現實與虛構的關係(假作真時真亦假),探討戲劇的癒療作用(太真仙子最後在曲文中尋得解脫)。或許因為如此,這齣戲固然成功塑造執迷苦惱於前世情愛的太真仙子形象,其他「愛演」的甘草人物更是令人難忘:編謊言對白的公公、燒餅二人組、以演戲工夫當官的老爺等皆鮮活有趣。而全劇的高潮當屬解散的行雲班終於湊齊、再度合體,有種集結群雄的氣概,各人的技藝未見荒疏,像是他們的生命就是為了演戲而存在般。而眾伶人齊拜戲神的場面,也像是國光演員對戲神的致敬與對這份職業的恭謹。

因為是「以戲論戲」,劇中的趣味很多是因為文本互涉所迸發的驚喜,像是上衙門打官司的是程嬰之妻(引述《趙氏孤兒》),或此間人民的飲食是竇娥的羊肚湯、端午的雄黃、趙五娘的糠,在在令人莞爾。又因為是談「扮演」,導演李小平以戲服的穿脫呼應「角色上身」,並屢屢以線懸吊收放戲服,暗示演員在角色附身的時候有時就像是傀儡(只是升降過於頻繁有點擾人);而在十八王子一段,戲服又巧妙成了屏風般的道具,供角色/演員遮掩心事與窺看揣度。

魏海敏在這齣戲中演活了太真仙子的迷惘與怨懟,同時又因「角色上身」而以老生聲口唱出唐明皇幽幽生死別經年的心事,繼《孟小冬》之後又讓戲迷見識到她出入不同角色的功力。而溫宇航同時在三個角色間轉換(貴妃、十八王子、演員無名)一段十分精彩,尤其是演王子對貴妃改侍父王的控訴令人不寒而慄。相較於此,唐文華此次戲分較少,因為唐明皇的悔恨之情很多是透過戲神所啟發的演員之口唱出(大概因為如此,有些唱詞反而比較像是為了彌補他與他的戲迷—如我者—而寫,與角色塑造無關了)。而如前段所述,其他陪襯人物角色的表現亦可圈可點,讓人見識到國光陣容的整齊。

這是一部故事性與思想性兼具、場面與表演皆有可觀的作品。前半場在納悶著,不知道要將這故事放在虛構的哪個維度,但弔詭的是有一部分的趣味是來自這種不確定感所帶來的懸疑。導演與燈光也很成功地營造了迷離與虛實交錯的效果。儘管我喜歡這類智性的挑戰,但我還是覺得此劇訊息(視覺上與文字上的、劇情與思想上的)稍嫌過多,看完的時候覺得思緒有點混亂。感動有之、思索有之,但是目不暇給,分散了可以有的力度,是美中不足之處。皮藍德婁在上一個世紀的經典《尋找劇作家的六個劇中人》,讓腦中虛構的角色走出想像領域,化身具體人物,與正在排戲的演員與導演對話,要求自己的故事被搬演。戲曲在關照演員的技藝(歌舞)與處理故事之餘,也出現了這樣充滿思想辯證的作品,又散發古典底蘊,真是不易。

《水袖與胭脂》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3/03/08 19:30
地點|國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水袖與胭脂》裡,真正揪心的是撇除劇本、表演等形式問題,而交織其中的王安祈(作者)於戲裡的情感寄託。「烏托邦」的梨園仙山,或許就是給予這群演戲的伶人們一個舞台,也是一個心靈的寄託。(吳岳霖)
3月
14
2013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