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中之情,何必非真《水袖與胭脂》
3月
12
2013
水袖與胭脂(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65次瀏覽
謝筱玫(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水袖與胭脂》劇中,作者建構了一個充滿「角色」的夢幻國度。我們跟著行雲班莫名所以地來到這個梨園仙山。但,就像初來乍到一域,我的心中也對此地充滿疑問:這個「仙境」貌似民主(太真以技高而稱王),但與人世一樣充滿階級與權謀;梨園之神/唐明皇與太真仙子/楊貴妃似同列仙班,但梨園喜神卻可選擇不被看見(太真仙子與眾伶人始終沒看到他)。於是我慢慢領略到,此地與其說是神話仙境,不如說是作者另闢的內心國度,角色的存在來去,皆因作者一念而生(例如祝月公主之所從來,乃因「座中看倌喜歡有我這樣跟著妳的」),故召之即來、呼之而去(像是安祿山始終心懷不軌醞釀造反,但這潛在威脅於劇末又輕輕放下)。因之,這一整個太虛國度,更像是為了度化怨念癡纏的楊玉環之靈而設:馬嵬坡上慘死的楊妃,對愛情幻滅、心有未甘,一縷芳魂不散,幽幽打轉,只想知道那冤家在事件後是否有所愧悔自責?而在曲文中感悟到活者堪憐(意即,確認自己在唐明皇心中的分量)之後,太真仙子才放下遺憾,開啟新的旅程。

就故事的層面來說,這齣戲是從楊妃死後回看她生前的兩段情愛,探問愛情究竟是「在天願為比翼鳥」或者是「大難來時各自飛」,而結局的處理也很特別,並未讓她投入喜神懷中和解,而是讓她領悟與放下之後投入新的生活;儼然已是個人修練的境界了。另一方面,此劇出入玉環事,似要平息亡靈,但更多時候乃藉由這個梨園國度與這個戲班,探討「扮演」,探討藝術的真實(水袖胭脂才吐真言),探討現實與虛構的關係(假作真時真亦假),探討戲劇的癒療作用(太真仙子最後在曲文中尋得解脫)。或許因為如此,這齣戲固然成功塑造執迷苦惱於前世情愛的太真仙子形象,其他「愛演」的甘草人物更是令人難忘:編謊言對白的公公、燒餅二人組、以演戲工夫當官的老爺等皆鮮活有趣。而全劇的高潮當屬解散的行雲班終於湊齊、再度合體,有種集結群雄的氣概,各人的技藝未見荒疏,像是他們的生命就是為了演戲而存在般。而眾伶人齊拜戲神的場面,也像是國光演員對戲神的致敬與對這份職業的恭謹。

因為是「以戲論戲」,劇中的趣味很多是因為文本互涉所迸發的驚喜,像是上衙門打官司的是程嬰之妻(引述《趙氏孤兒》),或此間人民的飲食是竇娥的羊肚湯、端午的雄黃、趙五娘的糠,在在令人莞爾。又因為是談「扮演」,導演李小平以戲服的穿脫呼應「角色上身」,並屢屢以線懸吊收放戲服,暗示演員在角色附身的時候有時就像是傀儡(只是升降過於頻繁有點擾人);而在十八王子一段,戲服又巧妙成了屏風般的道具,供角色/演員遮掩心事與窺看揣度。

魏海敏在這齣戲中演活了太真仙子的迷惘與怨懟,同時又因「角色上身」而以老生聲口唱出唐明皇幽幽生死別經年的心事,繼《孟小冬》之後又讓戲迷見識到她出入不同角色的功力。而溫宇航同時在三個角色間轉換(貴妃、十八王子、演員無名)一段十分精彩,尤其是演王子對貴妃改侍父王的控訴令人不寒而慄。相較於此,唐文華此次戲分較少,因為唐明皇的悔恨之情很多是透過戲神所啟發的演員之口唱出(大概因為如此,有些唱詞反而比較像是為了彌補他與他的戲迷—如我者—而寫,與角色塑造無關了)。而如前段所述,其他陪襯人物角色的表現亦可圈可點,讓人見識到國光陣容的整齊。

這是一部故事性與思想性兼具、場面與表演皆有可觀的作品。前半場在納悶著,不知道要將這故事放在虛構的哪個維度,但弔詭的是有一部分的趣味是來自這種不確定感所帶來的懸疑。導演與燈光也很成功地營造了迷離與虛實交錯的效果。儘管我喜歡這類智性的挑戰,但我還是覺得此劇訊息(視覺上與文字上的、劇情與思想上的)稍嫌過多,看完的時候覺得思緒有點混亂。感動有之、思索有之,但是目不暇給,分散了可以有的力度,是美中不足之處。皮藍德婁在上一個世紀的經典《尋找劇作家的六個劇中人》,讓腦中虛構的角色走出想像領域,化身具體人物,與正在排戲的演員與導演對話,要求自己的故事被搬演。戲曲在關照演員的技藝(歌舞)與處理故事之餘,也出現了這樣充滿思想辯證的作品,又散發古典底蘊,真是不易。

《水袖與胭脂》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3/03/08 19:30
地點|國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水袖與胭脂》裡,真正揪心的是撇除劇本、表演等形式問題,而交織其中的王安祈(作者)於戲裡的情感寄託。「烏托邦」的梨園仙山,或許就是給予這群演戲的伶人們一個舞台,也是一個心靈的寄託。(吳岳霖)
3月
14
2013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