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達在與不在台北《阿依達》
10月
28
2011
阿依達(公共電視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4次瀏覽
林采韻

民國百年,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推出巨獻,以3400萬台幣在台北小巨蛋打造歌劇《阿依達》(AIDA)。首演當日,當舞台燈光亮起的剎那,號稱從羅馬原裝空運來台的舞台雄偉奪目,古典風格的服裝華麗細緻,來自國外的歌手賣力演唱,克羅埃西亞指揮巴雷札、義大利導演馬提亞分掌前後台。此時,看著節目單上「阿依達在台北」的字樣,心中竟頓時出現「台北在那裡?」的疑惑。

北市交長年有自製歌劇的傳統,平均每樂季都有一檔新製作。歡慶建國百年,歌劇也就順勢成為北市交的獻禮。在眾多歌劇中,威爾第《阿依達》的出線,相信有務實考量:《阿依達》環繞著國族、親情、愛情,某種程度上刻有史詩般的印記,而劇中磅礡的氣勢、凱旋的排場,多少呼應創立民國、台灣光復(10/25的演出日適逢光復節)的歡慶氛圍。

至於這齣戲,是否如同台北市長郝龍斌在節目單上所寫「各大劇院也都以搬演《阿依達》來評定製作的能力」,這種論調不免讓人打個大問號。若威爾第天上有知,可能會先站出來,為其他作品抱不平。

《阿依達》上演前歷經多事之秋,原本擔綱男主角拉達梅斯的著名男高音里契特拉車禍去世,改由義大利男高音馬勒尼尼頂替。馬勒尼尼平穩代打,堪稱扮演安全牌的角色;飾演女主角阿依達的女高音卡芭圖,音色丰采皆不如她的情敵──次女高音芮那爾蒂飾演的埃及公主安奈莉絲,她在演、唱上的差強人意,也難怪男主角再怎麼唱也熱不起來。

在崇尚現代風格的全球歌劇舞台,此次來自羅馬歌劇院的舞台、服裝和道具主要以傳統仿古取勝,舞台上巨型的石柱令人想起埃及路克索的卡納克神殿,石柱後方的塔門如同伊迪芙荷魯斯神殿的複製品,搭配台上考古氛圍,導演的手法傾向保守,除了對於幾場群戲努力舖陳,刻畫仇恨與愛情的力道,以現代劇場眼光來看顯得平淡。相對於舞台上情緒的內斂,北市交在演奏專業上表現得可圈可點,成功扛起以音樂支撐劇情的使命。

在台灣能有機會觀看全本歌劇本屬不易,北市交以大手筆,租借來自「歌劇原鄉」義大利的舞台服裝,希望讓觀眾大開眼界。但癥結在於,台灣文化發展至今,難道還停留在開眼界的膚淺階段嗎?相信當初,北市交團長黃維明設想在台北小巨蛋打造《阿依達》,心中多少懷抱理想,或許如同他在節目單裡的文章所說:「國際化的製作團隊,兼具傳統和創新的新風貎,讓台灣自製歌劇的能力與世界齊步。」

但問題在於,如此購買現成罐頭,再找一些外國廚師指導台灣工作人員現場加溫的方式,應該不是他所宣稱的國際化製作模式吧。

再者,國外歌劇院動不動就有百年歷史,想必有許多值得台灣借鏡之處,之前國家交響樂團與德國萊茵歌劇院、澳洲歌劇團合作,便是想從中學習專業歌劇院的運作模式。只可惜,此次北市交與羅馬歌劇院的合作,不論就形式或內涵而言,都稱不上是團與院有系統的扎實交流,存在的反而是一種最粗淺也是最不具建設性的租賃關係。

在北市交的歌劇製作歷史上,之前樂團曾兩度推出《阿依達》,一次是民國77年,另一次是民國84年。對照七十年代資源缺乏的台灣、八十年代努力向上攀升的台灣,如今的台灣以軟實力自豪,但是在民國百年《阿依達》的舞台上,卻看不到屬於台灣的創意;尤其此時正逢世界設計大會在台北舉行,更形成強烈對比。於此,令人想起,大陸知名導演張藝謀之前在北京推出的鳥巢版《杜蘭朵》,儘管他的舞台設計在某些評論者眼中極為俗麗,但是他可以大聲拍胸脯地說:這就是北京、中國的《杜蘭朵》。但台灣、台北的《阿依達》呢?

唯一可喜的是,《阿依達》演出時,動員了許多在校學生,包括真理大學和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和南強工商的學生等,參與這次演出的經驗,或許將成為他們人生的難忘回憶。但是如此回憶,要以數千萬的政府預算來換取,未免也太高貴了!

如此一來,花費3400萬(其中850萬為贊助)的《阿依達》,等於拿納稅人的錢,又放了一次大煙火,而且要欣賞這場煙火,納稅人還得自掏最低5百元、最高4800元的腰包,也難怪聰明的台北市民,買單者少,也讓北市交這場百年大戲辛苦收場。

《阿依達》

演出|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11/10/23 19:30
地點|台北市小巨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