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永的情感,附屬的物件——《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
4月
24
2022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3次瀏覽

文/蔡孟凱(特約評論人)


《PAR表演藝術》本月在洪健藏的專訪裡,提到他「在這次的演出(《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後簡稱《浮浪貢》)中,不再組裝物件,而是保留它的原貌」【1】。就如同這段話所陳述的,在《浮浪貢》裏頭並沒有看到太多我們原本較為熟悉的那種,由演員操作、重構、拼貼物件,以偶戲邏輯【2】所建構的物件表演。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無論是洪健藏父親留下的名牌西裝與閃亮舞鞋,代表上世紀臺灣勞工的維士比與各式飲料瓶,或是乘載洪健藏童年幻想的玩具與爆米花,《浮浪貢》的物件大多是在洪健藏的獨白推動下,呼應文本內容依序現身。它們或以簡喻繁地呈現某些腳色(譬如以不同的鞋子或衣服指涉特定人物);或著巧妙重組自身,轉化為其他場景事物(同一塊白板組合成房屋、病床),在洪健藏追憶父親與家族的孤獨旅程之中登場、退場。

然而,即便不以偶戲的觀看慣性或預設立場進入這個作品,大多時候我仍然感覺這些物件僅僅是作為輔助敘事的道具而存在。我無法在《浮浪貢》裏頭找到那種演員與物件之間,讓人分不清楚當下的表演者究竟是操作者或被操作者的的曖昧關係;也無法看見物件藉由劇場跨越象徵與現實,超越既有意涵的延伸想像。在我的眼中這些道具只為了服務洪健藏的表演而存在,它們紛沓舞動卻彷若沉默不語,最終我能注視、能聆聽的還是只有洪健藏。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在作品中後段,洪健藏吹出了一個藍綠色的太空泡泡,他把這個泡泡當成兒時幻想的太空梭,在劇場燈光創造的黃昏景色下自在地飛行。太空梭飛到了白板構成的病床上時,倏然被洪健藏壓扁,化為病床上父親乾癟的頭顱。這一段全劇最接近「偶戲的邏輯」的表演,對我而言卻是層次、意涵、想像都最為豐富的一禎畫面。走出劇場,我仍不停地在向自己提問–––從內容來看,《浮浪貢》無疑是厚實、雋永、感人的;但從(藝術家不斷反覆強調的)「物件劇場」角度來看,這些物件真的有成功的為《浮浪貢》「建構一個人或是一個時代」【3】嗎?抑或者完成這項工作的,仍然是創作者與他精心撰寫的文字和對白呢?

對於洪健藏而言,這些在他生命留下無數刻痕的物件當然是有獨特意義的,但他是否有如他自己所說,成功地把「自己跟物件的連結,透過表演傳遞給觀眾。」【4】並且在觀眾眼底留下輪廓清楚、足夠重量的人物圖像或時代風景,恐怕是《浮浪貢》需要再自我檢視並多加思考的。


註解:

1、 洪健藏在該專訪中提到「過往提到物件表演,大概就是把一個物件或一個材質組合成某個東西,然後操作它、與他互動……物件擺在觀眾眼前,就已經有意義了,即使沒有操作它。」見《PAR表演藝術》官網限定報導〈劇場工作者洪健藏 直面恐懼,把自己安放在舞台上〉,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G88J24TT3C

2、 關於物件劇場的特質,謝鴻文,〈進入超越物品形之外的創造世界《Can can do it!》〉稱其為「當代偶戲中這一有趣的類型」,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7854;黃馨儀〈人與物的轉移跨越──物件劇場的可能〉則稱其是「在視覺藝術與偶戲的基礎之上發生」,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0606

3、出自洪健藏私人臉書的公開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241678629200311&id=100000746762684

4、同註解1。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洪健藏
時間|2022/04/16 19:30
地點|華山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