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永的情感,附屬的物件——《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
4月
24
2022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0次瀏覽

文/蔡孟凱(特約評論人)


《PAR表演藝術》本月在洪健藏的專訪裡,提到他「在這次的演出(《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後簡稱《浮浪貢》)中,不再組裝物件,而是保留它的原貌」【1】。就如同這段話所陳述的,在《浮浪貢》裏頭並沒有看到太多我們原本較為熟悉的那種,由演員操作、重構、拼貼物件,以偶戲邏輯【2】所建構的物件表演。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無論是洪健藏父親留下的名牌西裝與閃亮舞鞋,代表上世紀臺灣勞工的維士比與各式飲料瓶,或是乘載洪健藏童年幻想的玩具與爆米花,《浮浪貢》的物件大多是在洪健藏的獨白推動下,呼應文本內容依序現身。它們或以簡喻繁地呈現某些腳色(譬如以不同的鞋子或衣服指涉特定人物);或著巧妙重組自身,轉化為其他場景事物(同一塊白板組合成房屋、病床),在洪健藏追憶父親與家族的孤獨旅程之中登場、退場。

然而,即便不以偶戲的觀看慣性或預設立場進入這個作品,大多時候我仍然感覺這些物件僅僅是作為輔助敘事的道具而存在。我無法在《浮浪貢》裏頭找到那種演員與物件之間,讓人分不清楚當下的表演者究竟是操作者或被操作者的的曖昧關係;也無法看見物件藉由劇場跨越象徵與現實,超越既有意涵的延伸想像。在我的眼中這些道具只為了服務洪健藏的表演而存在,它們紛沓舞動卻彷若沉默不語,最終我能注視、能聆聽的還是只有洪健藏。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在作品中後段,洪健藏吹出了一個藍綠色的太空泡泡,他把這個泡泡當成兒時幻想的太空梭,在劇場燈光創造的黃昏景色下自在地飛行。太空梭飛到了白板構成的病床上時,倏然被洪健藏壓扁,化為病床上父親乾癟的頭顱。這一段全劇最接近「偶戲的邏輯」的表演,對我而言卻是層次、意涵、想像都最為豐富的一禎畫面。走出劇場,我仍不停地在向自己提問–––從內容來看,《浮浪貢》無疑是厚實、雋永、感人的;但從(藝術家不斷反覆強調的)「物件劇場」角度來看,這些物件真的有成功的為《浮浪貢》「建構一個人或是一個時代」【3】嗎?抑或者完成這項工作的,仍然是創作者與他精心撰寫的文字和對白呢?

對於洪健藏而言,這些在他生命留下無數刻痕的物件當然是有獨特意義的,但他是否有如他自己所說,成功地把「自己跟物件的連結,透過表演傳遞給觀眾。」【4】並且在觀眾眼底留下輪廓清楚、足夠重量的人物圖像或時代風景,恐怕是《浮浪貢》需要再自我檢視並多加思考的。


註解:

1、 洪健藏在該專訪中提到「過往提到物件表演,大概就是把一個物件或一個材質組合成某個東西,然後操作它、與他互動……物件擺在觀眾眼前,就已經有意義了,即使沒有操作它。」見《PAR表演藝術》官網限定報導〈劇場工作者洪健藏 直面恐懼,把自己安放在舞台上〉,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G88J24TT3C

2、 關於物件劇場的特質,謝鴻文,〈進入超越物品形之外的創造世界《Can can do it!》〉稱其為「當代偶戲中這一有趣的類型」,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7854;黃馨儀〈人與物的轉移跨越──物件劇場的可能〉則稱其是「在視覺藝術與偶戲的基礎之上發生」,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0606

3、出自洪健藏私人臉書的公開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241678629200311&id=100000746762684

4、同註解1。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洪健藏
時間|2022/04/16 19:30
地點|華山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