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永的情感,附屬的物件——《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
4月
24
2022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3次瀏覽

文/蔡孟凱(特約評論人)


《PAR表演藝術》本月在洪健藏的專訪裡,提到他「在這次的演出(《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後簡稱《浮浪貢》)中,不再組裝物件,而是保留它的原貌」【1】。就如同這段話所陳述的,在《浮浪貢》裏頭並沒有看到太多我們原本較為熟悉的那種,由演員操作、重構、拼貼物件,以偶戲邏輯【2】所建構的物件表演。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無論是洪健藏父親留下的名牌西裝與閃亮舞鞋,代表上世紀臺灣勞工的維士比與各式飲料瓶,或是乘載洪健藏童年幻想的玩具與爆米花,《浮浪貢》的物件大多是在洪健藏的獨白推動下,呼應文本內容依序現身。它們或以簡喻繁地呈現某些腳色(譬如以不同的鞋子或衣服指涉特定人物);或著巧妙重組自身,轉化為其他場景事物(同一塊白板組合成房屋、病床),在洪健藏追憶父親與家族的孤獨旅程之中登場、退場。

然而,即便不以偶戲的觀看慣性或預設立場進入這個作品,大多時候我仍然感覺這些物件僅僅是作為輔助敘事的道具而存在。我無法在《浮浪貢》裏頭找到那種演員與物件之間,讓人分不清楚當下的表演者究竟是操作者或被操作者的的曖昧關係;也無法看見物件藉由劇場跨越象徵與現實,超越既有意涵的延伸想像。在我的眼中這些道具只為了服務洪健藏的表演而存在,它們紛沓舞動卻彷若沉默不語,最終我能注視、能聆聽的還是只有洪健藏。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在作品中後段,洪健藏吹出了一個藍綠色的太空泡泡,他把這個泡泡當成兒時幻想的太空梭,在劇場燈光創造的黃昏景色下自在地飛行。太空梭飛到了白板構成的病床上時,倏然被洪健藏壓扁,化為病床上父親乾癟的頭顱。這一段全劇最接近「偶戲的邏輯」的表演,對我而言卻是層次、意涵、想像都最為豐富的一禎畫面。走出劇場,我仍不停地在向自己提問–––從內容來看,《浮浪貢》無疑是厚實、雋永、感人的;但從(藝術家不斷反覆強調的)「物件劇場」角度來看,這些物件真的有成功的為《浮浪貢》「建構一個人或是一個時代」【3】嗎?抑或者完成這項工作的,仍然是創作者與他精心撰寫的文字和對白呢?

對於洪健藏而言,這些在他生命留下無數刻痕的物件當然是有獨特意義的,但他是否有如他自己所說,成功地把「自己跟物件的連結,透過表演傳遞給觀眾。」【4】並且在觀眾眼底留下輪廓清楚、足夠重量的人物圖像或時代風景,恐怕是《浮浪貢》需要再自我檢視並多加思考的。


註解:

1、 洪健藏在該專訪中提到「過往提到物件表演,大概就是把一個物件或一個材質組合成某個東西,然後操作它、與他互動……物件擺在觀眾眼前,就已經有意義了,即使沒有操作它。」見《PAR表演藝術》官網限定報導〈劇場工作者洪健藏 直面恐懼,把自己安放在舞台上〉,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G88J24TT3C

2、 關於物件劇場的特質,謝鴻文,〈進入超越物品形之外的創造世界《Can can do it!》〉稱其為「當代偶戲中這一有趣的類型」,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7854;黃馨儀〈人與物的轉移跨越──物件劇場的可能〉則稱其是「在視覺藝術與偶戲的基礎之上發生」,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0606

3、出自洪健藏私人臉書的公開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241678629200311&id=100000746762684

4、同註解1。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洪健藏
時間|2022/04/16 19:30
地點|華山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