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與鏡像,青壯編舞世代的書寫意識——嘉義新舞風《一甲子的距離》
6月
08
2018
沒有沒有(許程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0次瀏覽
林育世(特約評論人)

一年一度的第七屆「嘉義新舞風」在嘉義地方重要團隊雯翔舞團的主辦之下,今年已經進入第七年度。與幾個相類似的供年輕世代編舞家發表新創作品並呼求南部舞蹈人才回流的平台相比,這是一個以讓編舞者享有較多的自由創作空間而著稱的舞蹈場域,也不失為一個貼近觀察台灣青壯世代編舞者成長軌跡的重要窗口。

甫在印度結束雲門「流浪者計畫」返台的許程崴,在今年的「嘉義新舞風」中發表的作品《沒有‧沒有》從結構上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份男女舞者身著泳衣泅泳在無水的沙漠中,「泳衣」作為一個符號,不但提示著男女舞者以水平方向為主的身體運動方式,也提示著舞者身體當下處於一個充滿著流動、透明、低阻抗等特性的空間介質。第二段則讓舞者改著包覆全身的布衫,且回到人立的運動姿態,此時觀眾們似乎可以透過舞者身體的運動方式想像舞台上的環境場域,好像轉換成了一片硬地瘠土甚至是礫漠等較硬、較粗礪、較多阻抗摩擦的空間質地。而不變的是,舞者頭上的頂燈一直以高照明度提醒這是一個異度空間,一如整支舞極度緩慢的節奏,卻反而給人一種曠時攝影般壓縮時間的奇異感受。

整支作品以簡單的鏡像結構中舞者不同的身體運動,對比人類在各種處境下的姿態,是一種無須藉由敘事即能觸動豐富想像與感受的造境,令人聯想起新加坡藝術家Lee Wen 2017年的行為攝影作品《Sunshower》中以明亮光線下在各不同場域中出現的繫結滿滿球狀物的類人主體,暗喻日本殖民(但按照作品的語意,當然也可以指涉西方殖民者的掠奪以及後來在這區域出現的本土威權政府)高壓統治時的東南亞,人的生命經驗成為被動地被曝曬在吉光普照下的種種無奈與尷尬;而許程崴的《沒有‧沒有》一樣具有令人驚愕與咋舌,猶如「天啟」(apocalypse)般處境寓意,著實為作品開展了豐富的對話空間與開放性。

賴翃中的《回》,相較之下則是在一個相較之下較為單純的舞台構成下作成的敘事抒情鋪展。這支舞作從直觀上給人的印象,就是利用舞者的身體質地,在時間軸裡做出一如水銀瀉地般的大大小小無數的圓的組合。在審美的構成中,圓的形式語言令人在第一時間聯想到與古典芭蕾的圓舞曲之間的根源關連;但在賴翃中創作的現代舞語境裡,這些不擇地溢湧而出的圓,就有更多的形變,不斷地掙脫、脫離同一平面或同一軸心,但又相連相扣。舞者的意識在這支舞作中就相形重要,表面上舞者要演繹編舞者賴翃中敘事舞意中所提及係為回應鄭愁予詩作「嘉義」中的古木與明月兩個可見的敘事性結構中的角色,但又要在非敘事的結構中再現身體在大量的圓形運動中的美感與力度,成功地形成了一個多寶格式的作品架構。賴翃中是一個很奇妙地著迷於舞作中出現幾何圖式的編舞者,這樣的執念是否來自現象學者所描述的來自空間、身體、生存體驗之間的互為再現,未見編舞者在歷史中作出相關的主動闡述,所以尚不得而知。但對幾何圖式的解讀,的確已經成了閱讀賴翃中編舞的心法之一。在此作中,圓的意象選擇與應用,也在文學性中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論「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巧妙扣合,從身體的小圓對照生命的大圓,為整支舞作的古典精神增添許多供人反覆咀嚼的餘韻。

許程崴與賴翃中分別在這兩支作品中展現出擺脫許多台灣的編舞者對自己的舞作過度仰賴言詮,而拙於以舞蹈本體說話的通病,實屬可喜。本屆「嘉義新舞風」所設定的策展發想,本有讓編舞者與嘉義文學步道上的各家文學片段做發想與呼應的藝術意圖;但我們必須做出提醒,舞蹈跟文學之間跨域的內在根本核心與實務操作方式,顯非此道,策展單位應該再深思。編舞並非命題作文,文學更非舞蹈的上位概念,所以規定以某一段文學作品的文字作為現成的舞意,作為編舞創作的「依據」或「想像」,恰有削足適履之憾。可喜的是,這兩位青壯代的編舞者,以作品證明了舞蹈書寫的獨立意識。

《一甲子的距離》

演出|雯翔舞團
時間|2018/06/02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起初舞者的動作是試探性的突破,像是告訴自己不管黑夜怎麼長,白晝總會到來,一步步朝嚮往的生活邁進,但諷刺的是蝸牛身理及心理的反應就像人類在沒有路的森林繞了幾回,看到自己的腳印,眼淚是必然的反射行為。(盧子涵)
5月
16
2018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