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時的道德寓言《開心鬼》
10月
30
2011
開心鬼(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6次瀏覽
鴻鴻

一個小說家為了蒐集素材,在家裡召開降靈會,意外引來了他嫉妒的亡妻,賴著不走,還跟小說家的現任妻子爭寵。這個60年前的英國鬧鬼喜劇,曾經在英美兩地的商業劇場相當熱門,至今仍不時回鍋重溫。綠光「世界劇場」系列立意將之「本土化」,雖有七位精彩的演員撐場,但仍難免水土不服,也更暴露出這個劇本從意識型態到寫作風格都嚴重過時的問題。

英式喜劇的情境設定往往毫無現實基礎。小說家只要擔心他的創作(其實看來也無須太擔心),妻子也不必出外工作,就可以衣食無憂還可以請女傭,隨時提包款款就可以去環遊世界。這種人物只會出現在三廳電影和肥皂影集當中。離譜的人物要得到觀眾認同,必須根源於他遭遇的處境,也是全劇花最大篇幅描繪的二女共事一夫的趣味與困境。這齣戲的主題事實上正是夫妻關係,藉著外力入侵(亡妻顯靈)而揭露的,充滿壓力的夫妻關係。

可惜的是,劇作家或者由於沙文意識、或者由於被喜劇路線自縛手腳,長達近三小時的劇幅當中,至少有兩小時是兩任妻子的勾心鬥角。由朱宏章和姚坤君飾演的小說家夫婦,從軟弱撒嬌到針鋒相對,表演得層次井然也趣味盎然,但亡妻一出現,就開始無止無休上演兩女爭寵的戲碼。劇作家眼中的女性何其膚淺可笑,坐享齊人之福的男性則永遠是無辜的受害者。表演雖然火花四射,但劇情已開始原地打轉,每個笑點都要消費好幾次;劇作家意不在言志,而在幫觀眾打發時間的心態,暴露無遺。三角關係固然是永恆的話題,但這齣戲裡的刻板意識毫無翻轉餘地,也讓裡面的三角關係彷彿上一世紀有錢有閒階級(尤其是男性)的自high戲碼。而被兩個女鬼追纏不休的結局,更是放肆幻想之後,警世意味濃厚的道德教訓,這正是西方保守意識下的中產娛樂特徵。

不食人間煙火的喜劇看似容易移植,其實不然。楊麗音飾演的靈媒「咪咪阿姨」身穿民族風味濃厚的花俏時裝,一頭勁爆華髮,一下通靈、一下起乩、一下熱舞,口吐濃重台灣國語,用語又時露機智鋒芒。比起原作刻畫的,英國滿街可見的風騷或迷糊老太太,這位台灣靈媒爆點越多,越不知此人什麼背景、什麼年歲、什麼教養?而亡妻更頭頂銀髮、身穿西式蕾絲長裙,又彷彿《簡愛》裡跑出來的人物。角色設定失焦的結果,也導致這齣戲更喪失現實基礎。「本土化」的目的當是要讓觀眾感到親切,但西方劇本的移植往往只見局部的本土化,卻反而讓整體可信度打了更多折扣。

喜劇是好的,借鏡國際當代劇本是好的,試圖製造跨文化的對話也是好的,嚴謹的選角和製作更值得讚佩。只是當一切建立在一顆危卵上的時候,恐怕觀眾也會覺得平衡得好累。

《開心鬼》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1/10/29 19:30
地點|台北市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10月
04
2024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
9月
25
2024
假如不深入戲曲,而把焦點放在「如何跟沒經歷過當年的觀眾談一段歷史」,千禧世代演員詮釋九〇年代小劇場的嘗試,反而成了隔代迴響的亮點……
9月
24
2024
綜觀三齣作品,「尋死」命題的有效,基本建立在對於勞動現狀莫可奈何的絕對信任上。然而從勞動狀態、精神缺失到尋死展演,真正具有推演關係的僅有末二者,也就是各種精神狀態的缺失才是促成死亡的動機。
9月
24
202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
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重製,不僅僅滿足於以寓言的形式召喚(或固著)某種意識或共識,更反身地凸顯了導演與演員位置的流動性與多重性,並透過後設戲劇的安排來凸顯「闖入」與「岔出」的一體兩面:影像技術對劇場空間的闖入、不同語言與身體間的闖入、演員對戲劇的闖入、吳子敬與黎煥雄雙導演彼此的闖入……
9月
11
2024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9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