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神性」,看見「人性」《伯公伯婆》
11月
16
2021
伯公伯婆(偶偶偶劇團提供/攝影鄭棽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7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客家人習稱的伯公(土地公)、伯婆(土地婆),是與社稷土地依存最親密的神祇。偶偶偶劇團這齣《伯公伯婆》,不僅在表現伯公伯婆的親切,更意圖去除其「神性」,而賦予更多善良的、溫暖的、可愛的「人性」面貌。比方刻劃伯公伯婆現身偷偷去觀察要去考試的秀才阿福是否認真讀書,開心品嘗信眾祭拜的供品,懼怕玉皇大帝的警告不敢違規濫用法術⋯⋯種種行為看起來很人性化,情感分明,沒有權威威嚴的姿態。

如此一來,也讓伯婆的刻板形象有了翻轉,有別於民間故事傳說或戲劇常把伯婆描寫成刻薄小心眼,牙尖嘴利討人厭;這齣戲中的伯婆,只是對伯公比較嘮叨一些,認為正直老實認真的人值得守護,可是也不能完全依賴神仙法術去幫助人一步登天,一切得規規矩矩的奉行天書的指示,凡事明哲保身,非經天書預言允許之事,不敢踰矩去助人改運。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樣的伯婆就像一個奉公守法的公務員,平平凡凡,踏實的堅守自己的崗位職務。當我們太過於習慣去歌頌那些站在鎂光燈前所謂的菁英,有成就的人士;甚至是接近盲目的瘋迷、崇拜那一大堆沒內涵,說話與行為思想無益於社會大眾的網紅、名嘴時,類似伯婆的言行舉止塑造出來的形象,反而更應該被關注讚美才對呀!

看見這齣戲能將伯公伯婆的形象注入更多人性,毋寧是可喜與值得肯定的。至於其他角色的刻畫,阿福進京赴試途中所遇的兩名笨強盜,傻裡傻氣,偷雞不著蝕把米的糗狀,則是典型的兒童劇滑稽搞笑的丑角模式。阿福與強盜相遇互動的過程,其實稱不上有什麼聰明智慧,或懂得危機處理,卻又能頻頻化險為夷,只能說是幸運,或者真如俗話說的「天公疼憨人」,得到伯公伯婆暗中保護。除了老實的性格面向,戲中也呈現了阿福的某些調皮孩子氣,例如讀書讀累了會向妻子撒嬌,或者逗弄籠子裡的小鳥小啾啾,也賦予阿福多樣的性格。

阿福一邊讀書,一邊和小啾啾的對話尤其有趣。小啾啾從頭到尾都是被關在籠子裡的一隻假鳥,並未運用任何的偶代替。透過預錄的啾啾啾叫聲,模擬出背誦《三字經》經文句子等諧音,阿福皆能聽懂,因此他們之間有如彼此的「知音」,調節了單調的讀書日常,以及讓阿福「妻管嚴」下得到些許放鬆。小啾啾此物之存在,在這齣戲中因此不僅是道具而已,似乎也可當作一個角色來看待。

不過,若要再嚴謹一點考究若干事情,這齣戲舞台布景與服裝造型,很難直接明說是參考哪個朝代。可是注意看背景牆上繪製的扇形書法,「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乃是唐代詩人王貞白《白鹿洞二首》中的詩句。依此推論,假設這齣戲的時空參考是宋代,宋代的科舉制度發展到了宋神宗年間,王安石時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學子的必讀書。換言之,如《三字經》、《千字文》這些古代兒童啟蒙教材,做為秀才的應試範圍也許還說得通,但是阿福既然已是秀才,要進階考舉人、進士,已不能如戲中一直在背《三字經》的程度了。

另外一個使人困惑的地方在於這齣戲的劇名,既然以伯公伯婆稱呼,是明顯的客家族群用法。然而整齣戲除用此稱呼之外,完全無涉任何客家文化元素或精神,那麼這齣戲刻意用伯公伯婆的意義便模糊不明,有些可惜了!

《伯公伯婆》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21/10/30 14: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