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神性」,看見「人性」《伯公伯婆》
11月
16
2021
伯公伯婆(偶偶偶劇團提供/攝影鄭棽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9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客家人習稱的伯公(土地公)、伯婆(土地婆),是與社稷土地依存最親密的神祇。偶偶偶劇團這齣《伯公伯婆》,不僅在表現伯公伯婆的親切,更意圖去除其「神性」,而賦予更多善良的、溫暖的、可愛的「人性」面貌。比方刻劃伯公伯婆現身偷偷去觀察要去考試的秀才阿福是否認真讀書,開心品嘗信眾祭拜的供品,懼怕玉皇大帝的警告不敢違規濫用法術⋯⋯種種行為看起來很人性化,情感分明,沒有權威威嚴的姿態。

如此一來,也讓伯婆的刻板形象有了翻轉,有別於民間故事傳說或戲劇常把伯婆描寫成刻薄小心眼,牙尖嘴利討人厭;這齣戲中的伯婆,只是對伯公比較嘮叨一些,認為正直老實認真的人值得守護,可是也不能完全依賴神仙法術去幫助人一步登天,一切得規規矩矩的奉行天書的指示,凡事明哲保身,非經天書預言允許之事,不敢踰矩去助人改運。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樣的伯婆就像一個奉公守法的公務員,平平凡凡,踏實的堅守自己的崗位職務。當我們太過於習慣去歌頌那些站在鎂光燈前所謂的菁英,有成就的人士;甚至是接近盲目的瘋迷、崇拜那一大堆沒內涵,說話與行為思想無益於社會大眾的網紅、名嘴時,類似伯婆的言行舉止塑造出來的形象,反而更應該被關注讚美才對呀!

看見這齣戲能將伯公伯婆的形象注入更多人性,毋寧是可喜與值得肯定的。至於其他角色的刻畫,阿福進京赴試途中所遇的兩名笨強盜,傻裡傻氣,偷雞不著蝕把米的糗狀,則是典型的兒童劇滑稽搞笑的丑角模式。阿福與強盜相遇互動的過程,其實稱不上有什麼聰明智慧,或懂得危機處理,卻又能頻頻化險為夷,只能說是幸運,或者真如俗話說的「天公疼憨人」,得到伯公伯婆暗中保護。除了老實的性格面向,戲中也呈現了阿福的某些調皮孩子氣,例如讀書讀累了會向妻子撒嬌,或者逗弄籠子裡的小鳥小啾啾,也賦予阿福多樣的性格。

阿福一邊讀書,一邊和小啾啾的對話尤其有趣。小啾啾從頭到尾都是被關在籠子裡的一隻假鳥,並未運用任何的偶代替。透過預錄的啾啾啾叫聲,模擬出背誦《三字經》經文句子等諧音,阿福皆能聽懂,因此他們之間有如彼此的「知音」,調節了單調的讀書日常,以及讓阿福「妻管嚴」下得到些許放鬆。小啾啾此物之存在,在這齣戲中因此不僅是道具而已,似乎也可當作一個角色來看待。

不過,若要再嚴謹一點考究若干事情,這齣戲舞台布景與服裝造型,很難直接明說是參考哪個朝代。可是注意看背景牆上繪製的扇形書法,「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乃是唐代詩人王貞白《白鹿洞二首》中的詩句。依此推論,假設這齣戲的時空參考是宋代,宋代的科舉制度發展到了宋神宗年間,王安石時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學子的必讀書。換言之,如《三字經》、《千字文》這些古代兒童啟蒙教材,做為秀才的應試範圍也許還說得通,但是阿福既然已是秀才,要進階考舉人、進士,已不能如戲中一直在背《三字經》的程度了。

另外一個使人困惑的地方在於這齣戲的劇名,既然以伯公伯婆稱呼,是明顯的客家族群用法。然而整齣戲除用此稱呼之外,完全無涉任何客家文化元素或精神,那麼這齣戲刻意用伯公伯婆的意義便模糊不明,有些可惜了!

《伯公伯婆》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21/10/30 14: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