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時分,經典再造-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擊樂劇場
1月
13
2022
木蘭(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62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九十分鐘一氣呵成、擊樂與京劇雙劍合壁,再以傳統為經、以創新為緯......,朱宗慶打擊樂團(以下簡稱「朱團」)與國光劇團合作,在 2010 年演出首版《木蘭》擊樂劇場,屢獲好評。而今《木蘭》已是第四度重披戰袍,正如藝術總監朱宗慶所說「淬煉再造,堅心映照」。

這連續四天六場的跨界呈現,跨越了 2021 與 2022 年,也跨越了時空,更跨越了傳統藝術與時尚科技的楚河漢界,走在時間軸線上來回更迭、明古喻今,確確實實是一份美好的跨年獻禮。


木蘭(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歷久彌新的柔美力量

一首源自南北朝的《木蘭辭》流芳千古,花木蘭代父出征的故事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美談,屢屢被各種影視、戲劇平台做為題材,早已被公認為耳熟能詳的文本。若想要重新詮釋,必定要運用獨特的敘事語彙,方能展現說服力。朱團自然很瞭解「文本翻新」的挑戰與困難,從 2010 年就成功地將「音樂、身段、唱腔、肢體」共融其中。雖是翻新製作與跨界合作,他們恪守擊樂藝術的定位:以音樂為核心精神,再藉由鑼鼓經推衍京劇的武場氣勢,采音翩翩,盟樂拂拂。在台上的擊樂家身兼演員,以及每一位京劇演員都恰如其分地表現團隊精神與專業能力,使得整個場域匯集成一股迷人的柔美力量。


木蘭(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音樂,是擊樂劇場的命脈。台上的演奏家們不但被要求精湛的演奏技巧,舞台動作也必須處處到位。這確實擴充了擊樂的格局,也淋漓盡致地展現劇場的藝術。而擊樂,應該也是所有樂器中,演奏方式最豐富多元、音色最具有包容力的。由於能兼容於東西方聲響,因此很多當代作曲家常常會為擊樂創作新曲,朱團也經常委託作曲家為他們創作,並首演大量的當代作品。

駐團作曲家洪千惠,深諳擊樂技巧與劇場內涵。她承襲傳統的擊樂演奏模式,依循嚴謹的作曲技法,揉合東西方元素,兼擅西洋樂器與京劇唱腔,也在一些關鍵的台詞中使用類似緊接模仿 (Stretto) 或是卡農的技法。如木蘭在回憶過往時的「我不要被抓到……」,在賦歸路途的「村子不遠了……」,似乎就是木蘭在夜深人靜時展讀著家書,處於一種踟躕於當下與過往的糾結情緒。而此時使用弓來擦奏鐵琴,所產生的音色就營造出一種撲朔迷離的空間感,也呼應了「十年」遙遠的時空距離,交織著「十年軍旅、十年想念、十年陌生」的種種思緒。


以傳統力道敲擊當代議題

忠孝勇節與性別平等,一路牽引著《木蘭》的故事脈絡。以擊樂為土壤的聲響符號,不斷衍生出新的樂思,再重新組合,用倒敘手法,鉤勒木蘭心中的糾結,包括離情愁緒、男女平等、反戰思慮、心繫雙親等等,再以不同的音樂風格不斷灌注情感。很明顯,作曲家洪千惠試圖用音樂敘事說理,向不同的族群介紹當代音樂,讓音樂的創作與演繹存在劇場中,成為擲地有聲的篤定。


木蘭(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如前述,倒敘手法雖說是敘事的主要脈絡,但從曲目與場面的調度順序來看,其實是運用了重複、倒退、閃回的方式,也像是某種程度非線性敘事的風格。導演李小平與編劇鄭衍偉應該是更想要聚焦於描繪木蘭的心境,使得主角的情感刻劃更為立體鮮活。因此在欣賞每一個段落或場景切換,如同凝視一幅幅流動的工筆畫。如此的工整細膩,又氣韻生動,像是藉由時空背景的轉換,來描繪木蘭心境的變化。正如李小平長期耕耘跨界製作,就是從傳統藝術出發,結合現代劇場整體概念,讓《木蘭》更具「世界感」,也讓舞台上的「木蘭」成為一個集合名詞,代表著一群為自由與平權努力不懈的生命共同體。

舞台設計,色彩簡約但充實盈滿,如同置身於一個典雅的、虛實合一、寬闊的宇宙中,類似於京劇的「一桌二椅」觀點,戲曲「移步不移形」原則,恪遵傳統,讓動與靜、傳統與創新、東方與西方,在此展開精彩的異質對話,更讓觀眾感受到了經典的新意。

服裝設計,則是象徵每一位角色特質的重要符號。設計師林秉豪深黯色彩的語言,也融合漫畫同人誌與時尚造型。譬如木蘭家的服裝是以藍色為底色,再鏽上花家家徽「木蘭花」,京劇木蘭的服裝則是融合了花爹與花娘服裝的色彩,運用融合性的視覺語言,再加上紅色腰帶與領巾的造型,除了代表血脈相連,同時也象徵木蘭的剛柔並濟、女中豪傑的氣度,以及跨越性別的意象。


木蘭(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餘音繞樑的創意展現

在沉重的議題之外,全劇最輕鬆的場景,應該是〈對蹄夜談〉的部份。這是木蘭與馬伕的對話,加上團員們以腳踏聲來模擬六匹馬的蹄聲應和著,精確的節奏性與豐富的趣味性令人莞爾,足見洪千惠與鄭衍偉在聲響與視覺上的創意,以及所有演出人員的用心與努力。

此外,筆者所觀賞的這一組卡司,雖為新生代演奏家與京劇協演,但他們的表現相當精彩。當然,吳思珊與黃堃儼等資深演奏家,除了技巧精湛,舞台上的肢體語言也相當精準而生動。除了上述精彩的〈對蹄夜談〉外,在〈操戈叫陣〉中,團員以棍棒互擊的節奏表現「叫陣」的場景,完美展現操兵練功的場面與氣勢。將擊樂與京劇十八棍井然有序地結合,這是高難度的展現,但也是全劇的亮點,精彩絕倫,自然贏得全場的喝采。


木蘭(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謝幕時刻也相當令人印象深刻。演出人員依序「安可」各自的精彩演出片段,猶如再度喚起觀眾對這齣劇的一些記憶,也像是再次重申《木蘭》的製作精神:追求突破是進步的王道,精彩演出則是藝術的根本之道。

謝幕時的滿堂喝彩,已然證明了一切。

《木蘭》

演出|朱宗慶打擊樂團
時間|2022/01/0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李小平與作曲家洪千惠的攜手合作下,擊樂試圖以各種形態進出舞台。馬林巴琴緩緩徐徐的在舞台上推移,如同一具具從戰場送回的棺木。團員化為士兵,在台上施展京劇基本功法十八棍,耍棍之際結合節奏進行打擊,具趣味性更具戲劇張力。(林采韻)
6月
03
2013
此場音樂會的每首曲目,皆猶如時間印記,串連起疫情期間共同經歷的情感與記憶,反映著人生中的高低潮片段,並揭露著陰霾與悵惘終會過去,同時,演奏家亦欲在在後疫情時代背景下,透過薩克斯風的溫暖樂音,引領著聽眾在音樂陪伴下,勇敢邁向更加明亮、堅韌的未來
2月
12
2025
《琴.情》全曲採用類意識流與音色旋律的手法創作,藉由將閔老師多首代表作品的旋律鑲嵌,和趙劍華傳承自閔老師的厚實技藝,勾起聽者懷想閔老師當年的演奏風采與動人的音樂詮釋。
2月
12
2025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