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聲入戲,擊樂作場《木蘭》
6月
03
2013
木蘭(朱宗慶打擊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4次瀏覽
林采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2010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推出擊樂劇場《木蘭》,三年過後,今年推出新版。台灣人口有限、市場規模小,任何大型表藝製作首演之後,基於人力物力等成本考量,再度搬演機會不多。《木蘭》卻能再度出征,雖名為「新版」,真實狀況是,此木蘭毫不保留的推翻過去的自己,如此果敢顛覆過去的足跡,精益求精的氣魄,某種程度呼應了木蘭的女中豪傑形象。

24日的首演,朱團稱之為世界首演而非台灣首演,展現走出去的企圖心。擊樂劇場的型態,全球知名的要屬1994年成立持續在紐約百老匯演出的《STOMP》以及韓國的《亂打秀》等,兩者透過創意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凸顯打擊樂的趣味性,樹立商業打擊劇場的典範。有這些成功範例在前,朱團大可依循相同模式打造台灣版的《STOMP》。但若要展現傲視世界舞台的原創力,勢必要闖出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台灣過去與世界接軌的道路上,培養出東西融合、傳統與現代兼具、創新與經典共存的藝術形式,結合打擊樂和京劇的《木蘭》,充分發揮這種「混血式」的能量,落實了台灣在華人社會中的文化優勢。打擊樂和京劇均非根源自台灣這片土地,當代打擊樂團基本上是西方的產物,京劇則來自對岸,但是透過朱宗慶打擊樂團揉捏之後,端出《木蘭》這道獨一無二的台灣佳餚。

《木蘭》90分鐘演出,可視為朱團過去25年來積累成果,如果沒有長時間的開創與落實,恐難見《木蘭》從軍去。朱團之前藉由不到十分鐘的《披京展擊》,摸索出擊樂和京劇可以同台的模式。經由無數的音樂會規畫,研發新樂器和新聲響。多次跨界的合作,促使樂團團員在演奏之外,學習運用肢體以及開口說話。去年在小巨蛋推出的《擊度震撼》,累積團隊大型製作的經驗和概念。

朱團透過《木蘭》定義的擊樂劇場,主要以音樂為依歸,台上3位京劇演員的加入,主要發揮畫龍點睛的功效,尤以飾演木蘭的武旦朱勝麗為最。音樂相對於戲劇、舞蹈等藝術顯得抽象,因此在製作中,京劇木蘭的任務在於構織觀眾眼中木蘭的形象和個性,但以整體藝術的角度來看,作曲家將京劇唱腔本身也視為音樂線條、創作聲部的一部分。

既然以音樂為中軸,今日的《木蘭》相較三年前的《木蘭》,更著重於擊樂與劇場兩者的統整與融合。首先在文本上,導演李小平跳脫重釋歷史的重量論述,而是集中於木蘭內心的世界,以及心境投射出的事物,雖然在敘事格局上,比「舊版」顯得較為收斂,但也因此來得聚焦,尤其音樂的特質,敘情本優於敘事。

在李小平與作曲家洪千惠的攜手合作下,擊樂試圖以各種形態進出舞台。音效上,可以聽到木蘭回憶兒時鞭炮聲,是由豆子散在鼓皮上的作響聲;左鄰右舍過年時節的熱鬧,舞台上不是「七嘴八舌」,而是杯碗敲擊出的「七聲八響」。視覺符號上,那馬林巴琴緩緩徐徐的在舞台上推移,如同一具具從戰場送回的棺木,在旁的演奏家象徵送靈人。角色上,團員扮馬,以腳踏聲模擬馬蹄聲;團員化為士兵,在台上施展京劇基本功法十八棍,耍棍之際結合節奏進行打擊,具趣味性更具戲劇張力 。

至於,京劇木蘭雖然以異質的身分介入,在適當的鋪墊下,發揮良好的效果。木蘭現身時,打擊樂最基本的功能是轉化為鑼鼓點,其次以音樂烘托木蘭的心境,並刻畫環境氛圍;進階上,音樂則轉化成木蘭自我反照的一面鏡子。「紅綾家別《離鄉》」是劇中將京劇和擊樂,表達深刻的一個段落,是京劇木蘭朱勝麗和擊樂木蘭、樂團首席吳珮菁的對話,兩者的「聲音」重疊、分離又交錯,既是反照也是另一面的自己。

《木蘭》的世界首演第一站台北,將朱團所勾勒的擊樂劇場,做了充份的表述,站在全球擊樂發展的軌跡上,樂團透過音樂作為國際語彙,結合華人以及台灣的文化風貌,開創出擊樂全新的可能。

《木蘭》

演出|朱宗慶打擊樂團
時間|2013/05/24 19: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傳統藝術出發,結合現代劇場整體概念,讓《木蘭》更具「世界感」,也讓舞台上的「木蘭」成為一個集合名詞,代表著一群為自由與平權努力不懈的生命共同體。
1月
13
2022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