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元素的轉化運用《大宅門.月光光》
8月
12
2013
大宅門,月光光(三缺一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2次瀏覽
林立雄(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國光劇團策畫,三缺一劇團與柏優座、國光劇團演出的「小劇場‧大夢想」活動,三缺一劇團帶來兩個小品,分別是〈大宅門〉與〈月光光〉。這兩個作品分別由兩個導演編劇以及執導,兩個作品中,都帶有傳統戲曲元素,由三缺一劇團的兩位導演,將這些元素置入現代劇場中,迸出了特別的火花。其中〈大宅門〉是由魏雋展所編導,故事的一開始有個說書人,其中分類似章回式的故事述說法,共三回的情節內容:第一回:父母爭吵、第二回:婦女爭吵、第三回:婆媳之爭。內容主要以爸爸、媽媽、奶奶、妹妹、女兒等腳色開始,由獨腳戲的方式,將每個角色套上戲曲中的行當,並利用誇張的身段,讓整段家庭悲劇顯得更加疏離,如父親是淨行、母親是旦行,生氣時利用劇烈顫抖,哭泣時用高而尖的聲音等等。

〈大宅門〉的故事情節簡單,或者說,根本稱不上一個完整的故事,但這不影響這齣戲劇所想表達的重點。魏雋展將家庭可能發生的爭吵、哭鬧等行為,具體化成一個誇張的身段動作,藉由演員楊雯涵誇張的肢體表現,如故事中的奶奶,扮演著一位喜歡對媳婦冷嘲熱諷的人,其冷嘲熱諷都利用放針攻擊的肢體,誇張地來看待婆媳之間的爭吵;媽媽哭泣,也被演員演得「擲地有聲」。這些京劇身段加入巧妙,讓故事中的疏離感增加,從觀眾不斷地笑聲中,默默地也能感受到某些家庭中,或許真的存在著這些悲哀甚至可笑的情景。

接下來的〈月光光〉,由賀湘儀所編導,利用三個人、一張塑膠布、每人兩根竹棍,來營造整個劇場氛圍與故事情節。〈月光光〉的故事完整,是講述馬來西亞怡保地區的鬼故事,從三名小孩大膽去找尋大榕樹上的女鬼,而開始講述女鬼阿梅如何遭遇的故事。賀湘儀的執導下,利用了兩根竹棍(傳統戲曲中的把子),營造了非常多空間和物體,事實上,這個構想我們曾經在之前(2010年)來臺,由Simon McBurney執導的《春琴》中看見這種竹棍的利用如何改變整個劇場空間,如故事中,三個小孩在找尋女鬼時的大樹的整體形象,利用了竹棍與演員肢體,小妹妹因為迷路被鄉民帶回家,鄉民即是利用竹棍變為人偶。除此之外,還有一塊神奇的塑膠布,營造了整個劇場氛圍,塑膠布因氣流緩緩流動,營造了劇場中緩慢的流動感,也帶出了整齣戲劇的節奏,從容不迫,甚至還能纏繞在演員身上當作衣服,最後飄飄然、孤苦無依的女鬼,也是藉由這塊塑膠布,作為偶在舞台行進移動。就整齣戲劇而言,是非常棒的劇場作品,將戲曲元素巧妙的融合在演出之中,雖然並非新穎的概念與想法,還是非常精彩可期值得一看。

《大宅門.月光光》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7月19日19:30
地點|臺灣戲曲學院展演中心 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LAB》與本次的兩部作品中,有時仍帶有非常強烈的“work in process”的過渡性格。一方面,這種對過程抽絲剝繭的理性實驗態度開發了現場的視聽美學經驗;另一方面,我很期待劇團未來可以在敘事上有更完整的結構,無論是透過使用戲劇文本,或是與劇作家合作。(陳佾均)
7月
27
2013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