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整編的青春殘篇——《O》
8月
23
2024
O(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王穎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5次瀏覽

文 張宗坤(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一方面提煉地方歷史為創作,一方面進行戲劇教育,影響‧新劇場近年來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至今已執行了十年的「青少年扮戲計畫」,在本年度演出的新劇目《O》,是這兩方面工作的交會點:透過口述歷史的手法向青少年收集個人生命故事,共同組織、再現這些故事為演出。劇場在此既是演練政治的眾人之事,也是長大成人的通過儀式。不論是第幾次,我們都很能被每一年度演出的青少年們所震撼;今年度編排中加入的傳統戲曲橋段,儘管略嫌生疏,卻也能看得出強烈地「想要做好」的意志。

在承認劇團與演員們的用心的前提上,本文試著深入追問與評價的是本劇的編導手法。雖然每一年參與的青少年成員與最終構成的情節不同,從2015年第一屆十六歲小劇場藝術節(現稱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演出的《少年蒙太奇》開始,「蒙太奇」就已是其編導上的核心精神。儘管能夠有效地綜合成長經驗和歷史敘事,或具有展示學習成果的功能性,但在劇團近年歷經數次與歷史相關的製作後,其弱點卻也一覽無遺:雖能夠不斷地取樣與昇華個體的特殊經驗為表演,卻也在破碎的敘事中,讓各種特殊經驗被整平得普遍、尋常。


O(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究其作為研究工具的原意,口述歷史訪談多半是以年長或有特定歷史經驗者為對象。在訪談青少年時,則是承認他們的經驗裡與當代的歷史存在某種交會,可以為後者提供補充。在劇場的運作中,口述歷史訪談還可以是創作的素材或前期準備。去年同樣由影響‧新劇場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之託製作演出的《女子戲.流轉歲月》,即是一例。只是,同樣消化與整理個人經驗的本劇,並不是為了構建擔保創作成立的歷史性,或是要提取(專業)演員的生命敘事,而是了整合這些意圖,讓青少年重新發掘、理解與轉化具有表演性潛質的生活事實。就這個意義來說,劇團所謂的「口述歷史劇場」,其實與所謂的「演員共創」方法相當接近。

我們在戲中不只看到某些特出的經驗:在山裡採摘柳丁的家庭、和阿嬤一起擔任辦桌水跤、和家人一起成為歌仔戲迷;同時也看到追星的粉絲、社團的集訓與小群體間的爭執等等青春的共同記憶;乃至於這些記憶經過抽象後,所整編成的以圓與點為中心的默劇,集中表達著成為眾人一份子(共同體)的嘗試與挫敗。可以想像,在演員(表演組)多達十七人、整個劇組的青少年將近有四十人的前提下,就算是涉世未深的年少時代,所有人經驗的總和仍相當可觀,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中全部表達。編劇的過程恐怕也是經過大量的工作、對話、討論,包含演員自己的即興發展,最後一同整理出劇本。


O(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王穎儀)

鑑於這段創作過程的不易,蒙太奇確實是自然的選擇。尤其是青少年劇場,演員們需要的除了當下的掌聲與粉絲,重要的還有上台表現自我、讓父母親友看見的機會。虛實相合、非連貫的編排方式,都有助於安插更多的演員與演出橋段。青少年時期的起伏震盪甚大、一切都在變動的不穩定感,運用這套手法確實也有助於表現思緒跳躍、充滿活力的意識狀態。

然而,這套手法的功能性優點,並無法完全被表演所吸收。對觀眾來說,我們所見的仍是一連串差距甚大的吉光片羽,我們跟著演員走過果園、喜宴、美髮廳與教室,得到卻不是線索明確的敘事,而是近乎完全不同的堅持與意念:有對於山林偏鄉生活的嚮往,有初次偷嚐酒精的罪惡與興奮,有復振傳統語言和文化的堅定,也有小眾興趣被理解的渴望等等。一以貫之的,卻是難以直接言說、各個不同的青春。這些紛雜的思緒,並沒有構成主線或是取得形式上的一貫;我們也不能確定所謂的「異質性」是否真的能夠用來窮盡、描述或是代表所有人的經驗。於是,我們每一年都驚嘆著一屆又一屆不同的青少年身上蘊含、迸發出的強大能量,或是讚賞每次演出豐富的自我挑戰或情節亮點;但是,每一屆共通的蒙太奇手法,卻也讓前述「每一個人都很不一樣」的異質性,被悄悄地轉變為「每一次演出都很特殊」的普遍性。


O(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回到更靠向口述歷史劇場一方的《女子戲.流轉歲月》來看,當時的劇評亦有類似的批評:「塊狀、發散、難以摘要,也不見得能準確歸類」【1】、「平鋪直敘、直接了當的敘事風格與故事串接,包山包海,一網打盡,也讓人偶有流水帳之感」【2】、「廣度有餘卻深度不足,未能於訪談或編創時更加思辨深掘」【3】。就算《女子戲》並未標榜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也設定了相對清楚的戰爭、教育與生產等三條主線,訪談紀錄所提供的豐沛素材,仍構成了編導上儘可能包山包海的誘惑、導致了相對破碎的產出,更何況是將兩種手法結合在一起的本劇。

縱然日漸缺乏新意,這套手法或許還有個剩餘的意義——青春就是人們最後的蒙太奇時刻,是一個連思考都還可以盡情跳躍、不會被要求合乎邏輯,或者,就算被要求了也可以置之不理,繼續勇往直前的私人年代。通過一場非線性的劇場演出、一場黑盒子裡安全長大的儀式,當少年少女們即將步入一個不再有想像力的世界時,後來者的我們也必須提醒:去置疑一切改變中的一成不變,也包含那些潛藏在改變之下的不變。


注解

1、見曾冠菱,2023/04/12,〈常民歲月,如何與為何流轉?《女子戲.流轉歲月》〉

2、見白斐嵐,2023/04/12,〈在劇場口述「口述史」──《女子戲.流轉歲月》〉

3、見江峰,2023/04/25,〈演故事作為史學方法:《女子戲.流轉歲月》的臺灣後殖民婦女史補闕〉

《O》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4/08/11 14:0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