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太危險♫飛太遠♫《虗轉》
12月
18
2020
虗轉(飛人集社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3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在開始討論《虗轉》之前,我想先提提編劇施如芳和戲劇顧問傅裕惠的兩篇臉書上的隔空對話。

施如芳在首演兩天前寫到:「終於寫到小劇場,我終於可以標舉創意,不用再問觀眾看不看得懂了齁。」沒想到在與(看過《虗轉》排練的)媒體友人的對話中,卻驚覺《虗轉》即便對習於現代劇場的觀眾而言,要理解最終呈現的文本內容、象徵意涵,都有些吃力且費神。讓施如芳不免自忖「難道,我還是太超過?連慣看現代劇場的人,都不容易一次catch到這些意涵嗎?」【1】對此,傅裕惠則回應道:「如芳以為寫小劇場作品給現代劇場觀眾看,大家應該可以輕易地心領神會。殊不知,除了兩位戲曲演員必須跨界、拋開程式包裝,兩位偶戲演員也要承擔與架接不同劇種介面,來去段落之間,說到底也考驗著觀眾肚子裡養成的感受力和眼界。我作為戲劇顧問循著全劇文字追根究底,其實會讓人一身冷汗、肅然起敬。」【2】更明確地揭露《虗轉》錯綜複雜的表演形式及媒材運用,跳躍且不斷變換的敘述視角,對於表演者及觀眾而言都是十足吃重的功課。

本來大劇場和小劇場從字面觀之,大小原是指涉舞台規模和觀眾席次的差異。但我們的確會對所謂的「小劇場」抱有一份期待:更具實驗性、更有彈性、更跨域、更勇於挑戰表演形式或文本結構的已知或未知。如此想來,也難怪以多部精緻大戲聞名戲曲界的施如芳,在《虗轉》這部跨域製作中,會展現如此不同以往的風格和觀點。其中固然有其驚艷及驚喜之處,但卻也有些許未竟的遺憾。

由施如芳編劇、石佩玉導演、傅裕惠任戲劇顧問、許淑慧音樂設計的《虗轉》,由專精淨角、三花的歌仔戲演員呂瓊珷主演。從淡蘭古道上,清代曾任臺灣總兵的劉明燈所留下的一塊「虎」字碑出發,又取經中島敦小說《山月記》,講述劉明燈於臺灣為官之時一心一意希望能有立下戰功、一展武才的機會,卻終究無從伸展一身武藝。在失意解職之際,竟夢到戴潮春事件的要角之一,人稱「戇虎成」的大反賊林日成,在夢境迷離之間,劉明燈竟在林日成身上找到自己追尋的氣魄與莽勇。《虗轉》的表演形式跨越偶戲表演與傳統戲曲,劉明燈和林日成等一班腳色在呂瓊珷、影偶、執頭偶之間快速跳換,透過燈光與投影儀上的影偶演出,寥寥數個表演者便呈現出反賊動亂、殺意奔騰的亂世場景。而除了複雜而精彩的表演形式,《虗轉》的音樂處理也非一般的歌仔戲曲調,而是許淑慧從臺灣本土民俗音樂取經,重新設計編排的類古調,為《虗轉》打造出古樸卻又縈繞著神幻氛圍的聲音場景。

虗轉(飛人集社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施如芳的敘事風格一向穩健而古典,每每在宏偉壯闊的宇宙觀中,細膩動人地刻畫情節與人物。而此次在《虗轉》中採取跳躍的時空架構,讓演員和操偶節奏迅速地變換腳色與陳述視角,時空亦在現實與夢境中不斷擺盪,讓觀者彷彿在閱讀一篇意識流的小說一般,需要耗費相當的精神力才能跟上《虗轉》的敘事節奏,就如同戲劇顧問傅裕惠所說的「考驗著觀眾肚子裡養成的感受力和眼界」。這雖然並非施如芳首次操作非線性的敘事方式,步調和力道仍是穩紮穩打,卻令我感到多少有些失去控制。就像是一位習慣跑馬拉松的長跑選手,突然穿上了某種新科技的噴射背包。《虗轉》非常明顯且直白地,呈現出編劇想要在敘事結構上有所顛覆且突破的企圖心,而最終的結果並非不理想,卻多少與人用力過猛、「飛太遠」之感,在失序的邊緣如履薄冰。儘管我們仍然可以在本劇人物設定的相互對映、後見之明的冰冷批判、虛構之間的現世關照,看到施如芳對歷史人物和主題一如既往的慈悲與透徹,《虗轉》卻也確實且明顯地反映出這位經驗老到、質量兼豐的創作者,面對新穎風格的不羈與任性。

而音樂絕對是《虗轉》最令人驚艷且讚賞的一塊,在節目單的說明文字中,提到音樂設計許淑惠是以「歌仔戲源頭」為創作思路,將南北管、落地掃等音樂風格拆解重構。而就最終的成果而言,《虗轉》確實在具備濃厚福佬音樂風格的聲響之中,流轉出某種新的質地。上一次驚艷許淑惠的音樂設計,是在拾念劇集「超神話三部曲」的《蓬萊》、《大神魃》,其熟練操玩南管元素,混搭效果器及電子聲響,與「超神話三部曲」劇中虛構的「神話語」【3】相輔相成,建構出某種具有東亞色彩,異世界的聲響宇宙。《虗轉》亦頗有相類似的況味,臺灣各種說唱戲曲的曲調風格,在許淑慧的手中被揉捏成某種具前述劇種風韻,卻不等同其中任何一者的全新曲風,讓觀者有著「親切但陌生」的聽覺感受。令人驚奇的是,南北管、落地掃等各種不同的樂種被攪散之後,以戲曲的邏輯串接起來,竟會如此的勻稱合度而毫不違和。甚至於,隨著傳統戲曲鑼鼓點的聲響,被「置換」成南管四塊和南鼓,演員的身段與動作也呈現出較為柔軟且溫和,不同於傳統歌仔戲的身體素質。可以說,《虗轉》中的戲曲表現,很大一部份是在許淑慧的音樂主導之下,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

在《虗轉》的最後一幕,呂瓊珷雙手掬起投影機上的紙偶,粗暴的撕碎。更在癲狂迷離的狀態下,將換上反賊衣飾,代表林日成的執頭偶殘忍的拆解,作品便結束在呂瓊珷作勢啃食偶頭的瞬間,似是象徵執著立下戰功的劉明燈,在林日成的幻影中脫胎換骨,成為嗜血的武人。在這全劇最為奇幻的一幕高潮當中,人偶之間的界線消弭,演員處於同一個時空之下。而我則彷彿看見作品背後,全知全能的創作者,將所有天馬行空、恣意跳躍的思考碎片狂放的撒落。作品和劇場都被創作者馳騁的思路所吞噬,一片狼藉,這或許才是《虗轉》最為野性不羈、虎虎生風的一幕吧。

註釋

1、網址:https://reurl.cc/N6vLd9

2、網址:https://reurl.cc/D6zL2j。

3、拾念劇集在「超神話三部曲」所使用的語言融合閩南話、客家話、廣東話、蘇州話等江南方言,並組合成一種全新的架空語言「神話語」,帶有各種方言的影子,卻又是全然虛構的語言。

《虗轉》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20/11/2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傳說草嶺古道上「虎字碑」有鎮壓妖魔之意,在《虗轉》中以人性與獸性的糾纏與轉換為「虎」字鋪墊了歷史意義,當中有殘酷人生的映現,也有對「功成名就」的反思,細數舞台上的王侯將相,何人不是雙手血腥?在此,《山月記》中「人如何化為虎」有了意象式的詮釋,或許虎從來不是那吟嘯山林的猛獸,而是人的心中對於成名的想望、以及在這條成功的道路上,啃肉飲血的獸性。(林慧真)
12月
18
2020
古典史詩敘事大多關於英雄,但接收英雄敘事在當代變得十分累人,原因不外乎電影工業已為我們演述無數次,到了任何人都知道那不真實的地步。演出《迦爾納》,因此成為十分具挑戰性的事。
6月
05
2023
從戲曲本位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不夠過癮。但若跳脫戲曲本位來看,不得不說這是一齣瘋狂的喜劇,它讓在場的觀眾都浸淫在歡笑之中,也讓小丑劇和戲曲都往前跨出了新的一步。
6月
02
2023
角色戲份平均,場面調度平順流暢,快節奏的表演及連綿接續的唱段和背景音樂,令人目不暇接,耳不暇聽,但總覺熱鬧有餘,精緻不足,好像缺少能觸動歌仔戲粉絲陶醉、沉迷的內蘊。
6月
02
2023
李寶春並特地編寫班主的一句台詞向第四面牆提問:「這一生,值嗎?」,觀眾回應與掌聲熱烈,對其藝術生涯直接肯定,作為台北新劇團新編戲題材的新嘗試,的確也值了。
5月
29
2023
編劇為了保持高張力的演出效果而減少戲中人物思考處理方式的時間,也因為直接的衝突而讓劇情變得緊張刺激起來,但在傳達英雄本色上,直面去挑戰權威的做法稍嫌單純而理想,只能說人生如戲,但不是只有這樣子的做法才能被稱做是英雄。
5月
25
2023
拋開《唐吉軻德》和《老鼠娶親》的原型,《我們的島》走出了屬於自己的故事主題,它以喜劇的形式、多元的跨界手法,有機地組合成一個訴說臺灣、甚或世界上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人們的現代寓言
5月
23
2023
本次秀琴歌劇團的《鳳凰變》一洗窠臼之風,雖以明鄭王朝為背景,卻以鄭氏家族中的三個女人──董太夫人、昭娘、陳永華之女──為中心,他們並非是隱身於歷史與男人之後的「賢內助」,而是直接浮現於歷史的舞台上⋯⋯
5月
19
2023
《壵》則是傾向在演出偶戲時,將演師「隱藏」,藉以突顯出地母的凝視,進一步令觀看的角度並非只是「觀眾-戲偶」的雙方投射,而是「觀眾-戲偶-女神」三方投射下,英雄在悲壯之後的蒼涼關照。
5月
1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