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傳統誕生之際《No. 60》
8月
17
2020
No. 60(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5次瀏覽

李宗興(專案評論人)


舞作名取自舞團藝術總監皮歇‧克朗淳(以下稱皮歇)於2019年少量出版之研究,其中「60」標示了泰國箜舞(ไขน)五十九種傳統姿勢樣態之外的額外創新。在近一百年前,泰國六世皇的文化國族主義政策推動下,箜舞在民間藝師與政府機關共同努力發展下,從圖畫中的五十九種靜態「範式」,衍生出舞台上的戲劇表演,透過這五十九種範式之間的轉換,呈現出印度史詩的泰國在地化版本「拉瑪堅」(รามเกียรติ์)故事以及其中各種神、人、動物、魔王等角色。然而,也因為服膺於國族主義,發展不到百年的箜舞被視為擁有古老傳統的藝術,成為神聖不可褻玩的國族精神象徵,除了王族與獲得認可的大師外,不可任意更動其中的動作。於是,箜舞成為了典型的「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ed tradition)。【1】就在權力結構之下,皮歇踏上了一條不被國族認可的抵抗之途。

No. 60(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

《No. 60》圍繞在百年傳統與當代創新,兩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舞作開始即呈現了皮歇的「No. 60」,如同魔法陣一般由圓形、線條、幾何等組成的巨大符號組成,由背幕移降至舞台。這「No. 60」圖案標示出皮歇分析箜舞五十九種範式後所解構、重組出的範式原則。皮歇與舞者Kornkarn Rungsawang兩人在外圈中相對。一開始便演示了皮歇透過研究五十九種範式而提出的箜舞六大元素,皮歇與舞者或專注於脊椎骨間的蠕動、或以手臂畫出能量投射的曲線、或以捻指手勢標示身體空間點對點的連結。如此透過特定規則而發展出多種動作可能的編舞方法,令人聯想到威廉佛賽(William Forsthye)的即興技巧,【2】呈現出不斷變化卻又讓觀者有規則可循的舞蹈動作。然雖著時間推移,動作發展越趨複雜,規則與規則似乎重疊組合,皮歇與Kornkarn雖同時透過「身體外部空間」的原則互動,相互探索「負向空間」(negative space, 亦即身體周圍非肉體佔據又可觸及使用的空間),也可以看到兩人手勢與立姿構成的曲線與幾何形樣,不斷地在看似範式的動作結構與兩人相互挑戰中變化,令人無從區辨,也放棄區辨,何謂傳統、又何謂創新,又或兩者從未分離,正如同箜舞範式的誕生與演變。

No. 60(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

正當我開始留意到,即興方法所編創的動作雖呈現無限變化可能,卻凸顯了動作質地上綿延流動感的單一時,無調性音樂一轉,警笛聲闖進舞台空間。皮歇與Kornkarn手持大聲公,重覆喊著「賓客入窩」(แขกเต้าเข้ารัง)、「遮陽」(บังพระสุริยะ)等範式名稱,但當他們對著右前方持續喊著「賓客入窩」後,兩人作出「遮陽」範式雙手擋住刺眼光線的動作,正像是試圖與統治者徒勞對話,僅能遮擋警方強力探照燈的光線一般,讓人不得不聯想到泰國警方近日逮捕泰國社運及學運領袖的社會控制手段。箜舞範式名稱往往來自對於動作的意象詮釋,皮歇又再一次重新詮釋這些名稱,成為其編舞手法中的一個工具。這一段雖然在結構上略顯突兀,但從純粹動作重構轉化到以範式名稱的譬喻發展,皮歇拆解範式動作到重新詮釋範式名稱,將箜舞各元素解構又重組,不斷找尋新的玩法,組合成了《No. 60》。

透過解構重組箜舞範式,皮歇似乎回到了最初範式發明的時刻,不論是靜態姿態轉換成動態路徑,抑或命名的詮釋,在《No. 60》中,皮歇重新探索泰國性(ความเป็นไทย,意為「什麼組成了泰國」)的建構,其所表現的意圖似乎是將統治者定義泰國性的權力取回自身手中。如果說《No. 60》是墊基於傳統的創新,不如說皮歇只是回到箜舞被創造的年代,並在一個平行時空下創造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箜舞。從這個角度觀看,傳統或創新成為無關僅要的命題。取而代之的是,皮歇不斷抵抗統治者所下的定義,並積極找尋作為泰國人的國族認同。透過《No. 60》,皮歇直指了僵化的核心:權力。

註釋

1、Eric Hobsbawm, “Introduction,” in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edited by 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

2、William Forsythe, “Choreographic Objects,” http://wlliamforsythe.com

《No. 60》

演出|皮歇.克朗淳舞團
時間|2020/08/09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No. 60》中,箜舞的五十九種動作被一一分解,重新發展出由身體出發,關於比例、規劃、建築、古典型制的數學密碼,此處《No. 60》的圖像光譜,打破了泰國古典舞與王室價值的不可侵犯性,但巧妙的是,在這些思辨重新組建的過程中,卻又找到一種科技時代裡關於宇宙真理的神聖性(或許是過去的王室神祇讓位給了科技宇宙的未來精神性)。(張懿文)
8月
17
2020
從研究泰國傳統舞蹈箜舞(Khon)五十九個的動作開始、要創建第六十個的《No. 60》,是皮歇.克朗淳的二十年磨一劍;這一劍,不只解剖了箜舞、破除了傳統舞蹈的神秘,同時也開創了一個面向當代的基礎、一個具啟發性的方法學。(吳孟軒)
8月
14
2020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