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磨一劍《No. 60》
8月
14
2020
No. 60(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63次瀏覽

吳孟軒(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從研究泰國傳統舞蹈箜舞(Khon)五十九個的動作開始、要創建第六十個的《No. 60》,是皮歇.克朗淳的二十年磨一劍;這一劍,不只解剖了箜舞、破除了傳統舞蹈的神秘,同時也開創了一個面向當代的基礎、一個具啟發性的方法學。

《No. 60》從箜舞的基本姿勢開始,搭配著後方投影幕的研究手稿,與投影至地面的記譜標記,皮歇.克朗淳從2001年的研究成果,便如同示範影片般,在極簡的舞台上一一演示。整個過程冷靜且肅穆,兩位舞者皮歇.克朗淳與Kornkarn Rungsawang也以去角色、去性別、去敘事的方式,精準地展演每一個箜舞的動作。無論是手稿所呈現的圖譜系統,或是舞者對動作的高度掌握,皆可看出皮歇在箜舞所投注的心力與精神相當豐厚,這些對箜舞完整且細緻的研究,也成為他得以拆解傳統舞蹈、並進行當代創作的重要基礎。

在示範過箜舞的動作與原則後(例如圓弧、四肢連動、暫時的⋯⋯等),兩位舞者逐漸脫離既定的五十九個動作,依照不同的速度、空間、面向,開始進行變化:箜舞不再是傳統的桎梏,而開始變成動作發展的養分,支持舞者進行自己的探索與發明。無論是往地板走、雙人接觸,或在空間中快速移動,許多不曾在箜舞中出現的身體使用,在此刻都開始出現。有趣的是,即便箜舞在此開始「變得當代」,兩位舞者透過緊身衣褲所呈現出的精實肌肉,卻正好展露他們來自箜舞的紮實訓練:與一般當代舞者修長、流動的身體特徵不同,強調細節、分部控制與平衡的箜舞,讓兩位舞者的每一吋肌肉,都凝結出密實且沈穩的線條。深厚的功底,讓他們得以非常細緻地雕塑出每一個動作,尤其當Kornkarn Rungsawang在天幕背光前不疾不徐將手平舉、捏起手勢時,無論是畫面與能量,都絕美地令人屏息。有時,舞者甚至不需要做箜舞的動作,或是任何具有符號性意義的手勢,光是將手臂快速繞圈,都能具有傳統舞蹈訓練出身所獨有的穩定感。

動作的示範再度回籠:與前段不同的是,兩人開始邊示範動作、邊喊出動作的名稱,例如動物的姿態(包含行走的鹿、與自己尾巴嬉戲的獅子、玩水的龍),或是戰爭的圖像(包含拿著長矛的人、把腸子扯出來的漢人)。從兩位舞者的示範當中,可以明確地看到傳統舞蹈所具有的象形特徵,以及對社會的速寫功能,神話、社會、地景是這樣透過身體被記載了下來,身處當代的我們,也得以從這些記載中,去想像人類曾歷經的過往。於是,在《No. 60》中,「舞蹈」所具有的意涵,被清晰且有層次的展示:一種溝通的媒介,一種社會的載體,一種歷史的記錄,一種人類的共同養分。

No. 60(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

《No. 60》全程以分析式、研究式的調性貫穿,過程清晰,結構嚴謹,投影、燈光、舞台、電子音樂皆精準、乾淨且克制,卻也不免令人期待是否會出現較為突發奇想的搗亂時刻。在接近結尾時,皮歇.克朗淳與Kornkarn Rungsawang手拿兩個大力播放警示音的擴音器滿場跑,一邊吶喊著泰文、一邊倒在地上抽蓄,大概是全作最天外飛來一筆的安排了:如工程圖學般的《No. 60》,忽然出現了一個很「劇場」(theatrical)、很詮釋、很象徵的物件,這雖然有點突兀,但莫名有趣的物件使用,倒也顯露了皮歇式的自嘲與幽默:那警鈴聲可以是泰國傳統舞蹈界對皮歇的反彈,可以是舞者心裡的自我審查,也可以是泰國街頭的當代音景,一個混亂而未定的切片,隱約呼應著第六十號的處境。這些將傳統除魅時所會引發的警鈴大作,大概也就是皮歇過去二十年的寫照與濃縮。

皮歇.克朗淳曾於雲門劇場的迴廊中,展出其一系列的研究手稿,當時,手稿所呈現出他所自創的分析系統,其細緻度與複雜度便已令人歎為觀止,而《No. 60》則讓該系統重新鮮活起來,不僅解密了箜舞,更提煉成一種對傳統的態度、一種研究的方法、一種呈現的可能,也呈現出舞蹈在社會中,所具有的溝通和記載功能,而此對注重觀念革新或個人風格建立的當代舞蹈而言,無疑也是個響亮的提醒。《No. 60》所建立的方法學,無疑是具有啟發性的,其所能應用的範疇,顯然不僅限於箜舞,而是更能作為一種普遍的人文資產,如同所有具開創性的知識一樣,供給所有具研究精神的舞蹈創作者。

《No. 60》

演出|皮歇.克朗淳舞團
時間|2020/08/09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No. 60》中,箜舞的五十九種動作被一一分解,重新發展出由身體出發,關於比例、規劃、建築、古典型制的數學密碼,此處《No. 60》的圖像光譜,打破了泰國古典舞與王室價值的不可侵犯性,但巧妙的是,在這些思辨重新組建的過程中,卻又找到一種科技時代裡關於宇宙真理的神聖性(或許是過去的王室神祇讓位給了科技宇宙的未來精神性)。(張懿文)
8月
17
2020
如果說《No. 60》是墊基於傳統的創新,不如說皮歇只是回到箜舞被創造的年代,並在一個平行時空下創造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箜舞。從這個角度觀看,傳統或創新成為無關僅要的命題。取而代之的是,皮歇不斷抵抗統治者所下的定義,並積極找尋作為泰國人的國族認同。透過《No. 60》,皮歇直指了僵化的核心:權力。(李宗興)
8月
17
2020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