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起來的記憶,不只屬於自己《他們的故事》
12月
09
2021
他們的故事(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Wang 王勛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1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去年(2020)9月,「《他們的故事》—素人演出雙年計畫」在五個月的親親舞蹈工作坊後,曾進行第一階段導覽式演出。【1】當時二十位左右的學員,其中十四位於今年再度相聚,接續第二階段的劇場演出《他們的故事》(以下簡稱《他們》),為雙年計畫帶來最終的展現。

儘管計畫強調「素人」,然而觀看過程很快便與「素」可能指涉的意涵(舞臺經驗較少、非所謂專業表演者等)脫鉤,反而舞臺何以持續動起來,過程更吸引筆者注意。如何在舞臺上表現自在的模樣,或許已非第二階段著力的方向;更進一步,一群來自相異背景、世代的表演者,如何交織彼此看似不相連的記憶,共同以身體書寫他們的故事,很可能是本演出相對重要的觀察角度。換句話說,《他們》表演者身體的開放性,在舞臺上已無明顯的背景或經驗上的差異,群舞時個個能量均衡飽滿;然而,觀眾該如何在群體裡,閱讀專屬個人的記憶?很個人的抒情,又是如何感染到舞臺上每一具身體,形成共同的文本?動起來的,會不會已不只是眼前,可見的十四名表演者?故事,又渴望說給誰來聽呢?

這些問題,或許得從演出的兩個層面來看。首先是「空臺」的設計。將近兩小時的演出,大半時間都是如此,道具微乎其微。舞臺看似提供表演者身體最大、最自由的表達空間,不過同時也意味著想說的、想展露的身體得夠大、夠強健,或者夠脆弱、夠坦率或夠彈性等,足以支撐起空無一物的黑暗,從中顯影並牽動觀眾的目光,傳達才更有可能。從起點來看,在場上遊走是燈亮後第一個編排,彼此相遇、觀察與學習,隨即某些角落開始發展零碎的局部群體動作,如手臂甩動、軀體搖曳、即興流動等。這儼然像是將排練場初始發展過程給橫移過來的場景。一人突然拿起麥克風,訴說漢人渡海來臺的歷史,最後眾人齊聲呼喊「他們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就是現在的故事,就是此刻……」。身份與時間由此穿梭交會,儘管眾人來自四方,但接下來將不僅是個人的抒發,裡頭可能也有他人的記憶、我們的記憶,甚至不只是記憶,而是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當注意力從自己移轉到群體,或者與群體、地方連結,也就不難看出,何以接續編排表演者維持遊走狀態,並以第三人稱的口吻,一一介紹、映照彼此。初始流動的速度感與節奏頗佳,只是,為了在遊走中準確執行次序,明顯可看到某幾次的銜接(將麥克風遞給對的人),產生路徑些許卡頓的狀況,但也因此設定,場面疊加的動能得以維持並累積。因著動作與現身(被介紹),個體逐漸承接相連,舞臺也逐步暖身驅動,彼此的關係越發緊密,最終,每一人都不再獨身,就算舞臺上僅存一位表演者,我們皆無法忽略黑暗裡,在背後支持的群體力量。於是,《他們》所展現的身體,在彷若毫無浮木可安身的空臺裡,顯露耀眼、開闊的自信,以及使人悸動的純粹魅力。身體已不只是動作的載體,更是蓄積能量的場域,準備給人生再次發光的動力。

他們的故事(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Wang 王勛達)

光潔的自信,讓個人的記憶演來相當深刻。例如眾人在場上不停垂直奔走,烘托表演者吳孟渝在臺南騎機車的經驗。她沿著蜿蜒街巷尋覓,挖掘個人在地的美食指南,正洋溢著幸福與滿足。但場景隨即轉變為一列隊伍,躲藏在她身後的手,不斷趨前捏揉她的臉部與身軀,神情痛苦且身體不知所措。連結前段眾人的移動,這般景象似乎不只是她個人的經驗,舞臺上其他共謀的群眾,很可能也同步形塑著某種在地飲食文化與社會價值約束的內在困擾。又如表演者梁瓊芬將排練經驗與自己個性扣連,回訪工作坊相見歡的第一天。自認好相處的她,無心數落眾人一輪,所有人起先背臺而坐,最終全部中槍倒地,徒留她直面觀眾,納悶問道:「我真的是個怪胎嗎?」在此之前,她細數自己名字的由來、年輕時婚嫁的趣事,皆逗得觀眾笑聲連連,難以想見,後續場景竟是前述那般內疚與難堪。這些被搬演的記憶,對於表演者而言之所以深刻,不難發現其中皆帶有表象與內心衝突的層次,藉由舞臺呈現,很可能伴隨著某種一次次逐步釋懷與和解的進程。表演可以與記憶保持一定距離,表演也能夠與自己再一次親密。就《他們》而言,空臺帶來對彼此的需求與信任,儘管是極其個人的專屬記憶,觀看時也不得忽略這兩年來,整群表演者共同建立的親近關係。願意翻出自己不易面對的糾結,使紛亂內心的梳理過程構成眾人共演的文本,互相在對方的場景裡,修補關係、凝練信心,如此不容易且真誠地表露與協作,再再讓臺下觀眾反覆咀嚼且為之動容。

其次是關於身體的處理方式。紙本創作理念有一段這樣的敘述:「……因為大多的素人沒有接觸過情境式肢體表演方式,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為了避免在表現上增加的困難度,因此也從他們與故事內容討論出相關的生活化台詞……」筆者演後才閱讀節目單,藉此了解到編舞家賴翠霜對於本製作表演者的思考。這無疑是《他們》頗為亮眼的地方:讓表演者說話。如果語言便能清楚傳遞故事,那麼何須舞蹈來「再說一次」?反面而言,倘若肢體能力有限,那麼語言果真能填補或豐富未盡與空缺?在不同段落裡,台詞的對象有不同的表現手法,例如前述的吳孟渝、梁瓊芬,以及分享兒時「撿戲尾」記憶的表演者葉美娥,皆是選擇直接對觀眾訴說;某段母親對小孩連續性的訓斥,則是對著情境中的角色;此外,也有表面看似不語,但肢體透露波淘洶湧的聲音,正於內在高速翻攪(某段表演者著紅衣、吊帶裙,後腦勺戴上童真面具,背臺跳房子)。種種台詞的操作,顯然已將時間與記憶給空間化,裡頭正安置著不可見的身體,可能是過去的、難以現身的、重新認識的,也可能是別人的、渴望擁有的或尚未遇見的。相對於肉身,這些不在舞臺上具體可見的身體,並非不存在,也並非被藏匿,而是藉由台詞來使之「再次可能」。換句話說,台詞令表演者召喚出記憶中的身體,得以與之同臺共舞、對話與省思,同時也藉此凝聚、壯大群體的張力。這不僅需要訴說的意志,更得要有被看的勇氣。是以,語言與舞蹈的關係,在《他們》裡仿若身體於不同空間條件表達的造型。身體的型態該如何表現,除了動作以外,仍然有其他場域的可能性。無論如何,一旦記憶得以動起來,便開啟了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關聯的契機;與他人一起動起來的記憶,不再只屬於自己,而是互相在身體上,共筆書寫出來的「我們的故事」。

某種程度上,素人不一定僅意味著表演能力的差異,而是隱含有其他職業身份、曾離開表演好一陣子,或者非曾受過長期專業訓練的表演者等。倘若有其他呈現自身的方式,為何非得選擇用兩年的時間,在舞蹈、肢體、舞臺裡,釀造這僅僅一個週末、兩日、三場次的演出?就算滿座,觀眾也極其有限。這樣說故事的方式,究竟渴望對誰傾訴?線上展演日益蓬勃的此刻,實體舞臺、有溫度的燈光、在流汗的身體,對於他們而言又存在何種意義?故事,在舞臺上被訴說的不可取代性又是什麼?

《他們》帶來的影響力,或許不單單只是這幾場演出便可說盡,來自服務業、教育、家庭、藝文、設計、工程與研究背景,甚至從行政工作退休的表演者們,經驗身體的方式已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這些經驗很可能在演後,透過他們潛移默化至舞臺以外的各個領域。在那裡,又還有多少東西值得挖掘?也許,他們的故事注定未完待續,因為聽故事的人顯然尚未離去,有人想聽,人便有說的必要。由此看來,說者和聽者,從何而起?誰才是自己呢?

註釋

1、相關演出評論,可參閱評論人楊美英〈素人、地方,起舞為何?《他們的故事》〉,表演藝術評論台。從文章中可理解到,親親舞蹈工作坊參與的學員,也就是《他們的故事》表演者,實際上多是具有某些表演經驗者,並非零基礎的完全素人。

《他們的故事》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親親舞蹈工作坊學員
時間|2021/11/13 14:30
地點|台江文化中心台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既然素人表演工作坊已不新鮮,移動式呈現也已頻繁可見,那麼,在《他們的故事》觀賞過程中,除了欣賞素人的舞姿、和空間互動的美感,筆者經常思考的問題是,觀眾眼前所看到的舞蹈表演是如何發展而成的?(楊美英)
10月
23
2020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