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寶探索與沉浸劇場《馬麻,為什麼房子在飛?》
8月
16
2018
馬麻,為什麼房子在飛?(人尹合作社/攝影鄭敬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7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寶寶劇場在台灣,自2012年由不想睡遊戲社起跑後,為什麼要為寶寶創作的觀念傳播,在各界摸索了幾年後,近三年可以說已見初步成果,從事寶寶劇場創作的團體也逐漸增加了。例如花蓮的山東野表演坊8月10日至19日也正在演出的寶寶劇場《咑咑主義》,為後山的寶寶量身打造一次美妙的劇場體驗;甫於今年成立的人尹合作社,亦剛剛在「2018華山親子表藝節」交出她們的創團作《馬麻,為什麼房子在飛?》,也是以寶寶劇場初試啼聲。

從《馬麻,為什麼房子在飛?》這個作品名稱,就可以看出兒童的認知發展,對世界一切存有,始於哲學式的探索喆問。因為有好奇心,促進了大腦求知的本能與想像力,想像又伴隨著行動創造力,這所有發展過程中的體驗,架構了學習和智慧的鷹架,漸漸演變成各種生存需要的能力。正因如此,寶寶劇場的一個重要精神,即是探索。

《馬麻,為什麼房子在飛?》這個作品是這樣帶領寶寶探索的:演出的長方形空間內,全部鋪上氣泡紙,輕輕一踩一碰就有啵啵啵的聲音發出,這個生活物件可以引發寶寶觸覺和聽覺的探索。再換一個角度來看,有了氣泡紙的保護,也成了一個安全的場域,然後才能安心地玩。

再看場中央,安置了一個方形鋼管鐵架,圍上了白色彈性布料,當燈暗時,兩位演員在其中,先是表演了生命的孕育,從嬰兒胚胎蜷縮的模樣,到成熟呱呱墜地,黑白光影的影像,流動著喜悅和詩意,靜靜地吸引著寶寶觀看。當演員開始和寶寶玩遊戲,把手放在彈性布上伸出來,又會引發膽子大一點的寶寶,興奮跑去(或爬去)觸摸。仲谷正史、筧康明、三原聰一郎、南澤孝太合著的《觸覺不思議》一書裡說到:「意識到『觸摸』這件事,不僅能夠讓我們更了解周遭的世界,關於我們自己的身體狀態,或是心智認知事物的方式,也會帶來新的發現。」不管是寶寶主動觸摸或被動被觸摸,越是溫柔無害的觸感,越能使寶寶心理穩定自在,舒服的沉浸在觸感的樂趣中。

所以,寶寶劇場的第二個重要精神:沉浸,其意義就是隨著探索而產生的。演出繼續進行,白色彈性布料被拆開,露出鋼管鐵架,隱喻著生命成長思考框架應該不斷打破。於是演員拿出長長的紙筒,演繹了想像力與創造力和諧的共鳴,紙筒一會是套在手上如同大巨人或怪物的手腳,模樣怪異但有趣;一會變成遊戲的單槓,擺盪出身體的柔韌;一會組合成了一架飛機,啟動物件更多延伸的類比想像……。再換短一點的紙筒,立刻變成望遠鏡,演員和寶寶之間的看與被看互動,讓每一個寶寶身心完全沉浸投入表演,持續一種有溫度、有意味的情感交流。

表演至此,整個環境氛圍都是親切怡悅的,接著方形鋼管鐵架被移動至後方角落,再圍上有磁性的軟布,並將高地不一豎立的紙筒,圍成圍籬般,這樣的用意應是要區隔出一個表演區域,先暫時不讓寶寶進入,好仔細觀賞接下來白色軟布介面上的彩色圓形磁鐵,被隱藏在背面的磁鐵吸力牽引,魔術般的視覺幻覺製造,激發寶寶去探索「為什麼它會動?」可是正如所有寶寶劇場會面臨的狀況,寶寶沉浸在其中衍生的行為,往往是不可預期,也不受控制的自由,例如有些寶寶就會持續自發性的主動介入,越過紙筒圍籬,擋在磁性軟布前,抓起移動中的磁鐵,掀起磁性的軟布上的幾何窗口向內探看,姿態逗趣可愛。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絕對不能苛責那些越界的寶寶,還是要去欣賞、包容、觀察他們沉浸的行為裡充盈的快樂覺知感受。

當然,允許包容了一些寶寶越界之後,他們必然會擋住其他人清楚觀看的權利,這有點兩難。但我想如果一開始,若另外兩位演員能適時且巧妙引導,讓所有寶寶都能先暫時坐好欣賞,了解暫時不能越界,難題或許就不在了。畢竟我們也不能忘記,能安靜坐下專注地看,也是寶寶身心發展需要的,重要的探索與發現。

這場演出最後,一個水晶彩球燈垂下,在燈光折射下,炫彩晃蕩。本來我以為表演會在這結束,讓寶寶去追逐光彩點點,或者由演員帶著寶寶一起去追逐探索。可是尾聲卻又安排了一個刻意的互動遊戲,讓所有爸爸媽媽帶著寶寶站起來手牽手圍成圈,跟著演員指令向左走向右走,再換爸爸媽媽向前走,退回之後換寶寶向前走。我覺得這樣的結尾設計,瞬間把前面營造得頗自然的探索沉浸氛圍抽離掉,作品執行的完整度,便留下一小塊缺憾了。

《馬麻,為什麼房子在飛?》

演出|人尹合作社
時間|2018/08/10 14: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