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文本與東風反骨,談「丞舞製作團隊」與跨國共製《愛麗絲》
9月
02
2021
愛麗絲(丞舞製作團隊提供/攝影何肇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6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想把故事賣給歐洲人,就好像把茶葉賣給台灣人一樣,其中縱橫了許多門道:創作者的特質、人緣政治的掌握、市場分析等等,我們或許可以從此次《愛麗絲》的演出,思考丞舞製作團隊是如何拓展他的國外市場,同時,在豐富的行政經營下,創作者如何創作、為何而創作?而蔡博丞從獨立創作者邁向B. Dance的品牌經營後,自我挖掘的《浮花》、北歐神話的《Hugin/Munin》乃至於西方童話的《愛麗絲》,大觀園裡的藤蔓與花都生成了什麼模樣,這一切似乎都值得沿著他的群眾脈絡去進行觀察。


試著與人對話,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會只是舞蹈,還有人

關於《愛麗絲》的命題,我們從線上播映的編舞家對談中得知,這是由琉森舞蹈劇場一方與蔡博丞共同決定的方向,這一盞靈光乍現,點亮的不僅是蔡博丞希望將東方的水墨投影,繪入西方的奇幻風格當中,同時還決定觀賞的群眾,未必仍只能是一定水平以上的年齡層,如同2013年日本明治製菓所開發的「大人系巧克力」一樣【1】,擄獲觀眾的目光僅是第一步,走進成年人的內心才是終點。

於是乎大人系的《愛麗絲》,走得並不是童趣或是可愛的繽紛路線;一開場的兔子先生以傳統戲曲中的翎子取代了牠長長的耳朵,添增了東方文化的神祕氣息,而原著小說中的奇幻色彩,除了紅色得以保留之外,大部分如蔡博丞所說,多是黑色與白色的填充(但事實上還有一個金色,留在紅衣皇后的服裝身上),在《愛麗絲》整體的編排上,我們可以看見蔡博丞在上半場中快速地分配角色,並以動作的質地或是形象來做為角色的開場介紹,下半場則快速地切入紅心皇后一派與仙境住民的對抗,另外,紅心皇后與愛麗絲,一紅一白同款設計的服裝造型,也隱約暗示著紅心其實是愛麗絲的鏡子,愛麗絲在最後一幕將紅心的推倒,或許更隱喻著對於自身某部分的否決,甚至是抗爭,至此,童話故事所帶給我們的省悟,似乎與作品想要傳達的似乎不謀而合,只是在蔡博丞的編織下更為強烈,甚至帶有某程度上的激烈與速度感,即使後來編舞家仍溫柔地透過兔子先生與愛麗絲兩人,試圖把我們帶回童話故事的美好,但下半場深具丞舞風格的肢體風格,依舊不是那麼容易被抹滅與淡化。


愛麗絲(丞舞製作團隊提供/攝影何肇昇)


不談文化挪用,但談東方主義

有別於1986年,由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改編自《馬克白》的《慾望城國》發表,以及後續一系列轉譯莎翁作品的劇作,前者仍大多數沿用傳統的國劇內容與基本功,去進行西方文化的詮釋與改造,而蔡博丞在《愛麗絲》上半場所使用的印地安帳篷、國劇武生所使用的翎子以及中國傣族的帽子等等,則讓筆者不禁擔憂這是否過度強調異文化的差異,而忽略了其實我們可以從不同符號的傳統之中獲得學習?

2018年,來自美國猶他州的少女Keziah Daum在她的畢業舞會中穿了一件大紅旗袍,且無心插柳地在網路上發生關於「文化挪用」的論戰【2】,然而這中間的爭議,可能不只在於「文化的使用是否應經過他人同意」,同時還包括了過度禁止文化挪用,會容易造成族群之間的對立,而無益於追求社會正義等等,關於「文化挪用」的定義其實並不明確,但筆者認為創作者本身在尋找與選擇素材的每一電光石火間,應當更加審慎並思考這當中可以觸發的學習,套用德國舞蹈家Pina Bausch的老生常談:「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I’m interested in what made them move.」【3】,在《愛麗絲》當中,筆者相當樂見蔡博丞對於台灣舞蹈群眾熟悉的素材,進行相當程度的琢磨,但同樣筆者更記憶猶新的是,蔡博丞於2014年如何在西方的Tutu當中,找到了深具東方文化的水燈形象,並刻畫出其對於父親的悼念與人生思辨,而後,他更在2016年的《Innermost》中利用紅色的長棍,玩味西方對稱幾何與東方肢體變化的可能性,過去的這些作品,都證明了台灣的舞蹈創作,並不侷限於大型硬體的跨領域媒合,又或者是個人故事與在地田野的挖掘,當一位創作者可以去尋找到適合的題材並從中學習更甚是轉譯,都能讓我們如同欣賞鑽石的切割工法一般,看見原石的方方面面,以及八心八箭當中柔和而迷人的自然光。


Innermost(丞舞製作團隊提供)


於是西式文本與東方反骨的可能,以及線上播映

不論是以西方的技法轉譯東方的文化,又或者是從東方的美學來傳遞西方的思想,在台灣要能看見傳統技法的純粹,似乎不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時間的年輪總會帶領我們前往新的方向,從1973年林懷民所說:「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舞給中國人看」的口號,到如今官網上面所說的「為所有人起舞」,每個世代都會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標籤以及轉捩,而丞舞製作團隊此次的跨國共製,以及該團隊長期在國外市場的經營,筆者認為是一個台灣創作團隊們值得思考的一個範本,其中關於我們如何選擇命題,研究命題以及發展命題,並擺脫過多的個人感受,並更加懂得去消化他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學習經驗,讓我們的舞蹈地圖,能夠成為遠近高低各有不同的橫嶺側峰。

同時,不免回到因疫情而衍生的線上播映與反省,台中歌劇院與丞舞製作團隊此次在聊天室上的即時互動,是否會干擾觀賞者對於舞作的想像與發覺?我們都知道《愛麗絲夢遊仙境》當中有兔子先生、瘋帽、嘟嘟鳥等角色,但在肢體與服裝的辨識度清晰的前提下,以及觀看Youtube時不可避免的畫面切換等等,筆者認為台灣的舞蹈劇場在邁向下一個世代與環境時,也必然有更多要思索的技術困境與抉擇,而我自身也未能在此時刻便下定論。


註釋

1、由明治製菓所開發的蘑菇山(きのこの山)、竹筍村(たけのこの里)為兩款經典的巧克力零食,2013年明治製菓開發了大人口味的巧克力版本之後,不僅讓成年人得以在拒絕幼稚的前提下,挑選改良後的兒時經典口味,同時,企業也建立了另一種與高年齡層交流的溝通方式。

2、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或文化誤用(Cultural Misappropriation)是指一些

人在追求社會正義的過程中,可能會使用的詞彙,其定義並不明確,但一般來說是指較強勢的個體或文化群體對於相對弱勢的一方在無意、不理解或有害的詮釋等等情況下,導致他者文化產生弱勢或被誤解的現象‧以上內容參考自維基百科。

3、「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I’m interested in what made them move.」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Pina Bausch(1940-2009)

《愛麗絲》

演出|丞舞製作團隊
時間|2021/08/01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線上播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