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斷水遠山遙,凝視空白《感謝公主》
5月
22
2023
感謝公主(江之翠劇場、窮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595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原以為《感謝公主》是一場南管新編,以我不甚熟悉的宋人《朱弁》為題,尋找當代表現形構展演,未料起始則直接進入「無法送達的遺書」的架構,以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經歷者老鄭訪未曾謀面的外孫女為起點,開展了兩小時的演出。

然而這樣的無預期,也更令人進入編導高俊耀創造的縫隙中。無論是老鄭送達的書信、或是留存的朱弁戲文,都提供了一個定本敘事。只是在敘事的文字之間,以至如何理解敘事,都有著極大的詮釋空間。甫開場,林子恆、王肇陽與李尉慈三人邊吃著象徵書信的紙張、邊交錯唸出老鄭的書信之後,魏美慧飾演的朱弁重複唱了三段《遠望鄉里》。《感謝公主》中一再可見「反覆」,多次的重啟,在南管戲的重複吟唱中讓情感堆疊、也讓我這陌生的耳朵重複熟悉、感知其所唱與所言。而在近代的故事線中,則在重複間層層揭露了真實的老鄭:由一開始以為的政治受難者、知曉其為左派的反動者,最後再揭秘其實為自新轉向者的身份——某種意義上為政府的臥底、政治犯的叛徒。這也讓老鄭的故事與朱弁形成意義上的對照。

朱弁故事是小梨園十八棚頭之首,尤其兼具了忠孝節義的意涵。朱弁雖被金朝所俘,但十六年來其志不渝、盡忠守節。金國雪花公主(鄭尹真飾)為保全他的性命與他假結婚,對其有兄妹之義;在宋的髮妻(陳彥希飾)為了救婆婆不惜拋棄兒子,極致孝道。悠遠綿長的南管,紮實地乘載了三人的堅持、忍耐與犧牲,曲調與時間一同咬著牙,逐個拆音解韻地前進。另一頭,遭逢十年牢獄的老鄭,也曾在堅持與等待的敘事之中,其與愛人同志小娟(鄭尹真飾)亦曾如此堅持,以犧牲為榮,期待改變時代,卻在獄中發現,生存才是道路。


感謝公主(江之翠劇場、窮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變節的老鄭,在時代與政權的輾壓下失卻了所有的忠孝節義,好像理所當然地應對著朱弁的忠義,然而卻又難以工整地對上。如果朱弁有著明顯的敵人:金國,但老鄭的敵國是誰?朱弁的祖國明顯是宋,但對從中國上海來到台灣的老鄭而言,台灣並不是敵人,這座邊陲小島起初是欲解放的目標,後卻也成為受良心苛責而逃離的島嶼,是想回去卻又不得善終的宋朝。老鄭的敵人非國族,而是理想與信念,但堅持理想真是好事嗎?朱弁回宋後亦有不同結局,有的版本則褒揚他的忠孝,讓他功成名就、舉家團圓;但也有的版本說他被視為叛徒,抑鬱而終。戲曲故事,反映也隱喻著時代的希求,虛實交錯,而白色恐怖敘事也是一樣,受難者的多重樣貌,近年來才得以彰顯:五零年代左派政治犯的行為與實踐重新被肯認,自首、自新的轉向者心境也重新被理解思辨。

林子恆飾演的老鄭,難免令人想到蔡孝亁。他是中國共產黨員,在彰化花壇出生,是唯一走過延安長征的台灣人,並在五零年代潛回台灣,領導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籌備著共產黨的解放與接收。他一樣有過各式化名、各式傳說,但最後則「變節」自新,讓省工委被瓦解、眾多地下黨人被拘捕。

蔡孝亁確切的變節理由已無法知曉,抓捕他的特務頭子谷正文說他是利益薰心,但亦有人說多次智取特務逃離拘捕的他,是因為精神狀況而變節。如同劇中的老鄭即是因為一次次的精神摧殘,後為特務所用的他,潛伏回反動團體中,戴著面具生活、出賣異議人士。老鄭是這樣對外孫女述說自己,在反覆的台詞、映照的戲文之間,「真相」似乎又不僅是如此,時局的複雜、人心的幽微,也在文字之間形成模糊,留下空洞的空白。

這空白呼應著開演時吃下的信紙,被緩緩成團吐出,由王肇陽端著。戲末,他仍端著手,但其中已空無一物。真相是各說各話,真相是憑空想像,真相是看不見的具體存在。

另一個強烈的空白則來自節制的美學。南管角色的身體輕柔而流動,近代角色的身體相對暴烈僵硬,壓抑著太多情緒、急欲輸出太多理念。但所有人都同樣蒼白著,卻又飽滿著能量,看到後來有點渴望色彩,企求至少《朱弁》一戲可以梳妝衣彩吧!卻也知素衣與空台讓一切更加凝聚,只能看向表演者的聲情、看向亮暗之間的難以言喻,看見這些角色在走上歷史的舞台前,也只是個人。

最後,飾演孫女的李尉慈試圖攤開鋪平皺成一團的紙張。弄皺的紙,無法還原,即使鋪平,也非從前的紙了。從唱詞的字幕,到台上的紙,交互傳承著消散的意象;因為散佚,才有拼湊的行動,可是卻也拼湊不回完整,中間永遠都有縫隙。

做戲,本來也就是一種填補空白的企圖。但比起填補,《感謝公主》則是打量與顯影了這些空白與縫隙,就算靜止,也是一種行動,讓南管曲音與演員凝練的身體協助冷卻與打亮,同劇中人物一起望斷水遠山遙,凝視這些難以道盡的歷史選擇。

《感謝公主》

演出|窮劇場X江之翠劇場
時間|2023/05/12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南管與現代劇不可共量的身體技藝與時間差異中,《感謝公主》拒絕以寫實之名提供一個「當代」的「戲曲新編」。
6月
02
2023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